2019世界無車日是幾月幾日?
隨機采訪104人 僅9人知道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
今年無車日還會“慣例”堵車嗎?
最堵9月有個世界無車日,您知道嗎?上個周末,記者在大街上隨機采訪了104名路人,只有9人聽說過這個日子。
市民趙杰是為數(shù)不多能準確說出無車日日期的人,他解釋:“去年無車日我開車闖了無車區(qū),一直以為要挨罰,提心吊膽了好幾天呢,所以深深地記住了9月22日是無車日。”
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9月22日是無車日。大家對于9月22日是什么日的猜測“腦洞大開”:市民張小姐掏出手機,邊找備忘錄邊問:“這天哪兒打折?是店慶日嗎?我得記下來,正好‘十一’前采購點東西。”
“我訂的新iPhone還有3天到貨!”一位大學生不假思索地說,然后撓撓頭問:“不過應該不是這個答案吧?”
“再熬3天,中秋節(jié)放假。我這兒都是倒排期。”一位受訪者說。
穿著文明引導員T恤的李女士說:“排隊日啊!每個月的22號都是排隊日,不分月份。我每天在公交車站引導大家排隊,現(xiàn)在的乘客幾乎都能自覺排隊了,我瞅著馬路上的汽車倒不太守規(guī)矩,亂并線瞎按喇叭。有時候有的車就停在公交車站,被送的人還慢悠悠地下車。”
市民劉先生不知道無車日,但提起交通問題來,他有一肚子話要說,“汽車開不開的我一點兒不關心,能不能把電動自行車給禁止了,一點兒聲兒都沒有,嗖嗖地在路上橫沖直撞,太危險!你們能給呼吁呼吁嗎?”
還有不少市民一聽問題就連連擺手。崔女士說:“現(xiàn)在什么節(jié)啊、什么日子的說法多,叫法也多,誰弄得清楚。只要不是放假的日子,對我而言都一樣。尤其是趕上工作日,是不是無車日我都得提前一個半小時出家門,地鐵限流還得排隊呢。”
記者統(tǒng)計了一下,隨機采訪的104名路人中知道無車日的只有9人,還不足1成。
不僅如此,在百度網站上搜9月22日,百科里記錄著:這一天是公歷一年中的第265天(閏年第266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00天。這天的國際節(jié)日為國際熊貓節(jié)。重大事件中,從189年(漢靈帝中平六月八日戊辰)到2019年列了密密麻麻的六十多件事兒。其中最后一條是“2019年,栗澤勇和陸曉玲結婚”,而無車日的信息是惟一一條沒有按格式編輯的記錄,被藏在很不起眼兒的地方。
接受采訪的104人,年齡跨度從16歲到81歲,沒一個人知道栗澤勇是誰。市民王先生說:“不知名的人都能把世界無車日比下去。”
“連兩個不知道是誰的人的信息還不如?無車日也是醉了。”市民趙小姐盯著網頁看了一遍,又檢索了栗澤勇的信息,發(fā)現(xiàn)無果,她說,“感覺無車日的宣傳還不太到位,大家對無車日也不夠重視。”
雖然對無車日沒概念,但無車日遭遇堵車卻是很多人經歷過的。2019年,無車日當天全市路網中度以上擁堵時間約11個小時;2019年,王府井劃定的無車區(qū)被轉彎搶行的車堵成“死胡同”……今年,無車日逢周二,形勢嚴峻。之前的一天,和隨后的周四、周五,都被市交通委預測為最堵月的重點擁堵日。
趙杰說:“今年我打算作次‘秀’,也號召我周圍的朋友一起‘秀’一把。如果大家都能少開一天車,對北京的藍天、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都有好處。”
受訪的市民也有各自“棄車”改為綠色出行的條件。記者歸類整理,按照大家需求度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公共交通更便利;道路設施完善,步行和自行車路權得到保障;更多單位錯峰上下班,允許遠程辦公或者單位發(fā)班車。
其實,每年本市都會舉辦無車日活動,比如劃定一些無車區(qū)域。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今年本市將在無車日前后揭開首批非機動車示范區(qū)的面紗,這些區(qū)域將實現(xiàn)步道和自行車道聯(lián)網,同時配設公共自行車網點,方便市民出行。
一起“秀”總比堵著強
在采訪過程中,有些市民“棄車”的條件聽著有點“刻薄”。比如有人說“如果車接車送,我就不開車”,有人說“如果家門口公交車一路暢通,我就放棄自駕車”,有人說“不奢求出租車能提供專車式的服務,約車有人應答,上車不橫眉冷對就行”,還有人說“如果地鐵不擠了,而且有座,我就綠色出行”。
仔細想想,市民玩笑間勾勒出了一個未來公共交通的需求藍圖:地面公交專用道連成網絡,公交車每天都能像單雙號期間一樣跑起來;地鐵網絡越來越密集,大家出行有更多選擇可以避擠;專車等新型的出行模式合法合理化,成為大家出行的新選擇……
讓市民心甘情愿“無車”的前提是良好的公共出行環(huán)境。北京也在為之努力。以往每年交通部門只統(tǒng)計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今年首次改成了統(tǒng)計綠色出行比例,將騎行和步行納入統(tǒng)計范疇,從此成為評定北京這座國際城市交通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然而,完善的公共交通設施不可能一夜建成,市民天天“無車日”在現(xiàn)階段并不現(xiàn)實。不過就像市民趙杰說的,如果每名北京的車主承諾“秀”1天,北京一年至少減少1000多萬次小汽車出行(按500多萬輛車每天平均出行2次計算),還能減少污染。這筆賬相信很多人都算得過來,大家集體“秀”一把,總比都堵在路上強。
新聞名詞
世界無車日
無車日最早是由法國發(fā)起的,其宗旨是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了解汽車對城市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鼓勵人們在市區(qū)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騎車或步行。法國35個城市的市民在1998年9月22日自愿發(fā)起在當天棄用私家車,成為了法國第一個“市內無車日”。后來,法國首創(chuàng)的無車日在2019年2月被歐盟納入環(huán)保政策框架內,9月22日成為“歐洲無車日”、“國際無車日”, 此后,這一活動迅速擴展到全球。2019年,中國第一次加入無車日行列。世界無車日活動并不是拒絕汽車,而是要喚起民眾對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