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2019開齋節放假通知
開齋節放假通知
7月18日(農歷六月初三,星期六)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十個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傳統節日——開齋節,凡上述民族在職職工按規定放假一天。因今年開齋節適逢星期六,根據國務院《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六條“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則不補假”之規定,故今年開齋節不再補假。
特此通知。
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7月17日
拓展
開齋節由來
開齋節始于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后,每逢此節,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情參加節日活動。
圣訓教導,穆斯林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個星期的主麻日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即開齋節和宰牲節。根據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圣遷移到麥地那之后,發現當地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的習慣,一年有兩次慶祝活動。穆圣說:“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延續過去蒙昧時代的傳統保留兩個紀念日。真主啟示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日將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
開齋節是真主降示啟示定為合法的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人類仆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個節日,標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其中一項項獲得圓滿結束:齋戒。真主給完成齋戒的人無限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
從《古蘭經》和圣訓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一年中的兩個爾德節與任何民族的節日或習慣的節日很不相同。《古蘭經》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供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開齋節習俗
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后身著潔凈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曠野舉行會禮,并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以后相沿成俗。
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這種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時,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里也都打掃得千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后,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禮拜后,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后。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后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還舉行叼羊、賽馬、射箭等活動。節日時的馬也與平日不同,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和馬尾上用紅色綢束上幾團野雞毛;馬鞍和套頭的皮帶上,系滿各種花飾。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里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里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