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習俗:中元節為什么要燒包袱
中國民間很注重祭祀鬼神的規矩。各種節日,各個地方都有祭祀,尤其是中元節的時候,敬祖最為重要,民間最流行的方式就是燒包袱,并且以寫信的形式郵過去,中元節的鬼神文化有很多,大多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中元節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F在大家隨小編去了解下中元節為什么要燒包袱的習俗吧。
中元節習俗:中元節為什么要燒包袱
燒包袱
燒包袱是一種敬祖的習俗,是活著的人趁鬼門大開的日子給先亡宗親送冥資,以備陰間過活。送的方式,就像陽間給親朋好友寄信一樣,先將冥資(即錢紙)折疊好,再用白紙包上(白紙包起著信封作用)。接著便是寫“信封”(各地寫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除此之外,還得卷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寫起來就簡單多了。焚化地點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廟,還有的在墳前。日期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二、十三兩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滿一年的,則在七月十四日。時間一般選在下午四點以后。
中元節習俗:中元節要上什么顏色的香
中元節不但要上香,上香還很有講究。香的顏色現在社會上一般都只有紅、黃、青三種,這三種香并非凡是燒香都可用,其中是有著明顯區分的。紅色代表喜慶,一般用于喜事場中,過時過節,搞慶祝方面最為合理。黃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壽、請神、拜佛、解災,最為合理。青色代表陰暗的含意,一般用來收鬼、送花盤、開靈、做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慮要上什么顏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蔭,才不會上錯香。不論什么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極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為好(三支),一柱為開泰香,主家庭圓滿,父慈子孝,福祿齊來,健康長壽。三柱(九支)為進取香,主六親和睦,地鄰安穩,名利雙收,健康長壽。九柱(又稱為九品,把香橫順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體)為轉還香,可以四通八達,轉遷升位,萬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況不可燒,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舊迎新。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瑯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
中元節禁忌
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于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中元節習俗:中元節念什么經比較合適
中元節是超度過世父母和冤親債主的良好時機,最好念地藏經和盂蘭盆經可超度超度他們除此之外,還要拿來食物、瓜果來供奉他們,還要多放生。
中元節念什么經比較合適:地藏經
《地藏經》,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屬于地藏三經之一,其余兩部經分別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在經中贊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母親的故事。
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大辯長者、閻羅天子、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的狀況,解釋了眾生解脫生死、懺悔業障、救拔親人眷屬苦難的種種方法。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表明,自己入滅之后至彌勒成佛以前的無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務由大愿地藏菩薩負責。
中元節念什么經比較合適: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依本經之說所行之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于我國民間,而有益于民間之孝行。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之思想,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系之性質。
本經全文八百余字,其同本異譯經,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一卷,及載于《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的《凈土盂蘭盆經》一卷,前者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后者已佚,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曾引用其文。
依本經而舉行的法會,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記載,系始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并且盛行至今,已成每年最重要的法會之一。又,本經之注疏,現存者有唐·慧凈《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及宋·日新、明·智旭、清·靈耀等人之注疏,共六十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