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烈士紀念日:家國銘志,致敬品格
烈士紀念日:家國銘志,致敬品格
于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備受期待的“節(jié)日”。雖然就名稱而言,紀念的是烈士這一特定群體,但在紀念背后,承載的卻是一個國家的祭奠及銘記:祭奠那些“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銘記那些推動國家前行的高尚品格。尤其是,將國家層面的烈士紀念日,定在“十一”國慶這個最重要的節(jié)日前一天,更能窺見烈士與國家的關系— 沒有戰(zhàn)爭時期無數(shù)有名及無名英烈的前赴后繼,便沒有這個國家今日之美好。
今日今時,我們需要銘記的并非僅僅是“革命烈士”。事實上,從國家法規(guī)將“革命烈士”的稱謂,修訂為“烈士”,便充分說明,在戰(zhàn)爭遠去、和平時光悠然流淌的今天,我們亦需要用足夠的規(guī)格及莊重的儀式,向一切有功于國家的英雄致敬,致敬他們的品格,致敬每個時代的絢爛花朵。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包括烈士在內(nèi)的所有英雄人物,從來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歷史的醞釀,沒有家國的銘記及咀嚼,便不會有英雄的誕生。所謂時勢造英雄,何謂“時”?何謂“勢”?無他,唯有家國有銘記之潮流,唯有人心有向善之念想,英雄才有可能“順勢而出”,離開了倡導與弘揚,離開了祭奠與致敬,一切都是空談。
烈士也罷,英雄也罷,理應是一個個表情豐富的個體形象。如此,后來者方可在龐雜的歷史記憶中,尋覓出真正引導我們這個國家與民族,不斷前行不斷進步的人物與精神。
時間可以消弭很多東西,但時間也可以銘刻很多東西。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全國143萬余烈士,每一位的身上都鐫刻著恒久的家國夢想。或許,在歷史的長河中,烈士的面孔最終都會逐漸模糊,可是,又有什么要緊呢?須知,當他們用那些足令我們所有人感動的行為,為家國寫就夢想與理想的那一刻,我們便同時給予了全部的尊重與榮耀— 我們可以忘記他們的面孔,但對于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度而言,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忘記諸多的高尚品格。“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烈士的犧牲,自然是“重于泰山”,而一個國家,正是由于有著無數(shù)“重于泰山”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方顯得更加厚重。從數(shù)量上來看,和平時期的烈士數(shù)目,肯定會少于戰(zhàn)爭時期,然而,不管數(shù)量如何多寡變遷,不管烈士故事如何不同,其承載的理想與品格,卻永遠恒久彌香。
如果說,此前的歲月里,包括人民英雄紀念碑、烈士陵園在內(nèi)的所有英烈紀念場所,是在空間及器物中致敬品格;那么,今日之烈士紀念日,便是在長長的光陰中,為所有人豎起了一座紀念碑,進而使得我們每個人,可以在時間的軸上,審視美好;蚩裳灾瑹o論時光如何流傳更迭,但烈士紀念日,卻注定要成為佇立于歷史中的不朽豐碑。
世界縱然復雜多變,但繁華與落寞之中,家國與個體之間,仍需要不朽的紀念。烈士紀念日,以家國銘志,致敬理想與品格,是這個時代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的必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