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散文(精選3篇)
大暑節氣散文 篇1
我們的祖先在一年中安排了二十四個節氣,實在是為種田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像是按照造物主脾氣制定的一份全年工作計劃表,某個節氣一到,農民就知道應該做什么了。據說二十四個節氣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頒布的,是以中央政府所在地洛陽為標準的。這樣,雖有些節氣所出現的物象、物候與當地情況相吻合的,如“夏至”“冬至”兩個節氣。夏至以后,白天一天天短起來,到冬至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過了這一天,晚上一天天短起來,到下一個夏至又是全年中晚上時間最短的。也有很多節氣肯定與當地情況不相符合的,如“霜降”,有的地方還沒有交這個節氣,早就濃霜滿地了,而像廣東這些南方地區,它是全年無霜的。這種事實上的偏差倒并不影響農民耕種,因為幾千年來,各地產生的農諺補充了某些不足,二十四個節氣本來就是綱目式的。
在我懂事后,尤其是當上了人民公社小社員后,耳濡目染,對節氣的到來,從不太在意,慢慢地有所注意了,也知道了里面蠻有名堂的。你要做一個農民,尤其是要做一個合格的農民,對二十四個節氣一定要牢記在心的。生產隊里的事有隊長,自然不用你管,事實上你也不會管。老農們會說,你背得出二十四個節氣嗎?老三老四的。一句話就把你問癟了。可家里那幾分自留地也是和節氣搭界的。春來了,風暖了,草綠了,花開了,清明到了沒有?你要記住,哪怕是寒食節到了,天氣已溫暖了,你要播種子的話,就請暫緩吧。不記住這一點,早早播下了種,等到那種子從地里探頭探腦鉆出來,高高興興地東張西望時,冷不防被某個早晨的霜凍打蔫了,你可別怨老天不客氣。因為老祖宗早就有言在先: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誰叫你同節氣對著干。
也有對著干的,而且越來越多。晚稻插秧最遲要在夏至這一天結束,老祖宗總結的“夏至日收秧疤”這句話總是有它的道理的。什么農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也是農諺,老祖宗總結得出嗎?秧本來已經插好了,外地卻傳來了高產放衛星的經驗,說同樣一畝地,密植的畝產可達到幾千斤、幾萬斤甚至更多。我們為什么做不到?有人指揮著大家把已經插好的秧拔起來,不留空隙,一棵挨一棵地重新栽到一塘田里。指揮的人說了,誰規定的秧苗一定要留空隙,插秧時留空隙,就等于收割時少收糧食。秧不夠,再把另外幾塘田里的秧也拔起來插進去,最后是把18畝田里的晚稻秧全部并種到了一畝田里。得風氣之先的舉動還引來了無數的參觀者,著實讓指揮者風光了一段日子。這一塘田的插秧就用了好幾天才完工的,這個過程農民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幾塘田里的秧種在一塘田里。可收成卻不是18畝田的總產量,地方志上說是“實收秕谷100斤”。
豈止是節氣,連造物主也無奈了,自嘆不如了。
人也由此變得無所顧忌了,天不必怕,地也不必怕了。
一進入秋天的“白露”節氣,農民就希望天天出太陽,一點小雨也不要下。一句“白露里的雨,到一處壞一處”的農諺,讓農民時刻提防那個季節里的雨。也許那時正值晚稻抽穗揚花,不知人情世故的白露雨會把稻穗上花粉沖掉了,應該豐滿的稻谷以后都要成癟谷了,一年的收成落空了,泡湯了,農民哪有不恨之理?可這樣的恨有點問題,在晚稻揚花季節里,白露雨是不會連續下它個十天八天的。要這樣,它們的工作量太大了,它們會因工作太累而想安排休息的。再說稻穗揚花受孕只是性的繁殖,又沒有多少愛和浪漫細節,那更得抓緊點時間,傳宗接代這種事本來都是見縫插針進行的。天底下的植物多著呢,對你不利的事,對其他不一定不利。那時還是冬菜種植季節哩,怎么不需要水呢?實際上,農民只是一代一代把這句農諺傳下去,或者是在罵人時把這句話搬出來,除此之外,對白露雨并不見得有什么深仇大恨。倒是另一種雨,農民們更恨。它可以不分春秋,可以不管寒暑,誰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過來,且破壞作用立竿見影。這種雨過后,菜葉子上,樹葉子上,頓時立刻有了反應,先是出現一塊塊的黃斑,好象鐵銹水一樣。滿是綠色的整塊菜田里,鋪滿了黃色的疤痕,而后是慢慢地爛掉、死去。種了十幾、幾十年田的農民們不懂呀,這是什么雨?到一處壞一處的白露雨也沒有這么大的殺傷力。大隊干部不懂,公社干部也不懂,只有農科所的人懂,他們說這就是酸雨,前段時間廣播里早就講過了。這種雨里含有硫酸,滴在衣服上也會有黃斑,滴在鐵器上馬上要生銹、爛掉。對呀對呀,怪不得生產隊里的那輛拖車上都是銹斑,壞得這么快,酸什么的雨力道怎么這樣大呀。唉,躲也躲不掉,防也防不了,今后這田怎么種呀?
人能不顧季節制造新的白露雨,夠大膽的了,但人,尤其是農民,在二十四個節氣前也有依順的時候,那就是“立秋”這個節氣。
立秋之前是大暑。大暑是一年中當地最熱的季節。這段時間原本是農閑,自從這里一年改種三季糧食作物后,大暑至立秋內要搶收早稻,搶種后季稻,成為全年中農事最忙,任務最重,也最艱苦的“三搶”季節。每天的氣溫高達三十四五度,后季稻的插秧任務再重,也一定要在8月7、8日交立秋之前完工。
立秋時刻雖說是鐵定的,可沒有人能看得出來,它沒有標記,也沒有聲音,更沒有顏色。人們只是從日歷上知道,今年是幾點幾分交立秋。那一刻到來時,天是藍的還是藍的,吹來的風是燙的還是燙的,橫塘里的水還是不緊不慢地向前逝去。它來時沒有前兆,去時也沒有蹤影,就像七點過了是八點,上午過了是下午一樣,一切都和平時沒有什么兩樣。但造物主用一把刀,一把凡人看不見的刀,生生地在那個時刻斬了一刀,把它分成了立秋前和立秋后。就說那年吧,8月7日十五點二十七分就是造物主砍下的刀印,是個界限。你是種田人,你就得記住這個時間。眼前的插秧,就不好自說自話越過界限。這是每年“三搶”中插秧的最后截止時刻,只準提前,不準滯后,這叫只脫時辰,不脫日腳。對這一時刻的重要性,我也是在參加了好幾年的“三搶”后才有所領悟的。記得有一年“三搶”時,立秋是晚上八點多鐘。到那天太陽落山,隊里99。9%的搶種任務已趕在那一刻前完成了,只剩下半畝秧板田還沒有變成綠。隊長阿順看到大家“戰斗”半個多月,個個都已筋疲力盡了,就破例不讓大家再開夜工,而是把任務交給了青年突擊隊,說青年人手腳快,明早開個早工把最后這個小雕堡攻下來吧。與造物主對著干、第二天插下去的秧苗,怎么看和其他田里的也沒有什么兩樣,一樣高,一樣綠,一樣在風中搖晃,一樣先是蔫頭搭腦幾天后又神氣活現。這塊田里的秧苗都成活了,長高了,發棵了,分蘗了,揚花了。立秋前后的差別從開始時的一點也看不出,到一天比一天明顯了。當然,它們的差別不在葉上,不在桿上,這些部位同樣茁壯,同樣挺拔,差別只有一點,在稻穗上,這一點恰恰是關鍵的,致命的。你看立秋前插下的秧,穗上實谷多而癟谷少,那半畝地的稻穗上自然是布滿了稻谷,可它們中的大部分最終沒有能充實起來,稻穗頭揚得高高地。就像人一樣,連二夾三地講了幾麻袋的話,可多是廢話、空話,稻穗上的癟谷是造物主安排的廢話、空話。造物主自有過人之處,在人的強大面前它不卑不亢,應該造出的東西它都給人造出來了,葉、莖、桿、穗,應該有的全有了,先讓人喜歡一場,可最后卻是讓人空歡喜一場。你不接受造物主的安排么,它就給你點顏色看看。造物主對人的移山填海早就自嘆無奈,對人的為所欲為只能默不作聲,但在這節氣安排上,它有足夠的資格不怕任何人。那半畝地里的水稻長成那樣,就是造物主斬下刀印的結果,很清晰的刀印。這把看不到的刀把好多稻谷斬沒了。半畝地的損失自然不算大,但這明顯是造物主的警告,面對如此嚴峻的事實,你再天不怕地不怕,也不敢不理睬它,更不敢藐視它,只能千方百計依著它、順著它,趕在這個時刻之前去完成任務。好在還有立秋這樣的節氣。
一年種兩熟時,大暑過了是立秋;一年改種三熟后,立秋之前是大暑。現在,我們這里的土地早已全部征用完,農民們再也不用種田了。節氣呢,大暑、立秋年年有,年年交,自然還有春分、秋分,二十四個節氣,一個也不會少。唯獨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諺,我們這一代用過后,下一代就用不到了,他們若有興趣記住它們還得像背書一樣下點功夫呢。不過也不用擔心失傳,白紙黑字印在那里吶。“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寒露嘸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以后是什么節氣?是立冬吧。又一年差不多快要過去了,新的一年,是從小寒開始的。二十四個節氣,年年在交。麥子收了,還在種水稻。
大暑節氣散文 篇2
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兒明又圓,舉頭凝望,明月高懸,繁星點點,我遙望著南天,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古人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那是人們對有情人美好的祝愿。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中秋的夜晚,在我的思緒中,我想到了祖國的寶島——中國臺灣。
啊!中國臺灣,你美麗富饒,卻似月宮的嫦娥,遠離大陸形影孤單;你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又似遠在天崖高不可攀。人們對你的思念一輩又一輩,一年又一年。
啊!中國臺灣,你和大陸本是一塊完整的板圖,你也是炎黃的子孫,你和我們一脈相連。人們翹首祈盼,祈盼祖國早日統一,祈盼兩岸早日團圓。
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時。可面對現實,我欲哭無淚,滿腹言語又不知怎么談。前塵的往事已過了幾十年,可不知為什么我們還在苦苦糾纏,那些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讓外人看了笑話,撿了便宜;而我們自己即傷了感情,又傷了元氣。那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兩岸的人們都非常心酸。
時光流逝,光陰如箭。夕日戰場上的仇敵,今日已友好建交幾十年。而為什么同為炎黃子孫的自家兄弟,至今還在苦苦糾纏?兩岸應該敞開胸懷,摒棄前嫌,著眼未來,開拓進取,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實現祖國統一,這是全球華人共同的心愿。
時代在進步, 社會在發展,祖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真心祈望中國臺灣的馬主席順天意、順民意、順大局。為中國臺灣人民前途光明求福祉,為祖國的統一做貢獻。人們會永遠記住您的豐功偉績。否則背上一世罵名,成為歷史的罪人。我相信中國臺灣的馬主席定能寬解胸懷,自磨自歷,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的良心存正義。拿出您的聰明和睿智,改變現狀,創造奇跡。
有些時侯人們都嘗試著改造世界,但世界改變的同時我們也改變了自己。這就是改變,這就是前進,這就是勝利。但是,無論怎么改變,我們都不要忘記了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牢記,我是中國人!
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庭院間,望著滿天的星斗,心緒著海峽兩岸。本是同胞兄弟、本應同呼吸、本應共患難。為何不能敞開胸懷?為何還讓人民苦苦的期待?我捫心自問,祖國何時統一?兩岸何日團圓?到底還讓人民等待多少年?誰能告訴我答案?
大暑節氣散文 篇3
今年,我因今年有時間回鄉下,要回去拜山!苦惱的我完全沒回鄉下拜山的興趣,可爸媽逼著我不得不去。
叔叔阿姨們踏著艱難的步伐登山拜祖。我左手提著用雪碧瓶裝著稀稀的白粥,右手提著一大袋白饅頭。山中彌漫著白白的霧水,還不時下起蒙蒙細雨。因為腳下的路是黃泥路,一下雨就特別的滑,所以要特別小心的行走。大馬虎的我,大人們還沒說完,我一腳才進的泥坑里頭,白色的回力鞋全都變成了黃色。
這天我可真倒霉,還沒拜完第一座墓就摔了一跤,差一點就扭到腳!走了半個多鐘,終于來到了第一座墓。我松了一口氣,但一轉完彎,眼前是一片莽草,有差不多2米高,我開始急了說:“這可怎么辦,沒法過了!哎~”叔公大聲說:“小的跟在大人后面,中年人拿著鐮刀走在前面,你也要拿著鐮刀來隔斷這些草!”“啊?我也要啊!”我埋怨起來。“當然了,那你都15歲半了,都快成年了,當然要干點東西啦,不用干就有東西的嗎?”叔公怒氣地說。我無奈地抽起鐮刀,左一刀右一刀地死命砍。終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出了一條小道,這小道僅容一人通過。來到了墓旁,我那張報紙終于派上了用場,我用來鋪在地上作我的私人座椅。
突然,我覺得全身癢癢的,我撓了撓背又撓了撓大腿,全身被我撓得通紅。我告訴了大人,大人幫我翻開衣服,一開背上一點一點的大紅點。我問:“這是怎么回事?怎么會這樣?好癢啊!”“肯定是那些紅螞蟻剛爬上去的,你沒感覺到嗎?”我苦惱的說:“我以為是流汗沒理它。原來是紅螞蟻爬上了我的背部。哎呀,這可咋辦啊?”等一等下山再找藥涂一涂吧!沒辦法了。誰叫你不注意啊,自己找來煩!”我低下頭,淚水一滴一滴滴在泥土上。
到了下午,我終于下了山。我的媽媽馬上找了風油精來給我擦上。媽媽一邊擦一邊說:“你看,不讀好書以后就是這樣,過著這種難熬的生活,叔公他們天天下田干活,背都快要裂開的程度,若是你,早就頂不順啦!看你不好好讀書,以后不準再任性了。想干啥就想干啥,不顧后果。知道嗎?”我懺悔的說“哦!我以后再也不要那么任性了,一定要考好中考,將來就不用干粗活了。”
在這次的拜山過程中,我親身體驗了一番,我深感后悔。農村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熬過的,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如果不想這樣,一定要好好讀書,搞好學習。雖然幸苦這十幾年,但將來幸福卻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