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精選16篇)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
小雪三候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都等分為三,每五日為一候,從而以三候來描述每個節氣的氣候變化特點。小雪的三候為:“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
一候虹藏不見,虹為彩虹,也可以理解為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說進入小雪節氣,降水的形式逐漸從雨變為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沒有了彩虹。
二候天騰地降,這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天為陽地為陰,陽氣上升陰氣下沉,陰陽不再相交,天地間自然一片死寂。
三候閉塞成冬,陰陽相隔,萬物沉寂。如果說立冬意味著進入了冬天的門檻,那么小雪可以說意味著冬天正式到來了。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難熬得多,天地間不見鳥獸,人們在播種完最后一茬冬小麥之后,也紛紛躲在屋里開始過冬了。所謂“閉塞成冬”,正是此意。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2
公式:“小雪”節氣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有公式(限東八時區)(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2.36,20世紀=23.08。
舉例說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時值小雪,氣溫下降,氣層溫度逐漸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節氣,東亞地區已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經向環流,西伯利亞地區常有低壓或低槽,東移時會有大規模的冷空氣南下,我國東部會出現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強冷空氣影響時,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3
小雪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多吃葉酸食物防抑郁
小雪節氣是冬季開始的標志,同時也進入抑郁多發的季節。要常食菠菜、獼猴桃、牡蠣、橘子、黃豆和深綠色的蔬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葉酸,可以幫助抵抗抑郁。
全麥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及水果等富含有B族維生素的食物,對改善不良情緒及抑郁癥也大有裨益。吃復合性的碳水化合物、蘇打餅干改善心情,雖然效果慢一點,但更合乎健康原則,還有助于御寒;香蕉中含有能夠幫助人腦產生5-羥色胺的物質,這種物質類似化學“信使”,能將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變得安寧、快樂。
防寒保暖要做好
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刮得多了,由于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巾,這樣往往容易遭遇受風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只是不宜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冷為準。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因此應多備幾件冬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在干燥季節,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濕度,必要時可用加濕器,對于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多喝水防內熱產生
多飲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縮短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減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此外清晨飲水還能降低血液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小雪節氣多喝水也可防內熱產生,緩解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燥等不適。蜂蜜水可潤燥解毒,白蘿卜水能清熱利尿,梨水可以潤肺止咳。
早睡晚起 睡前泡腳
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最好不要遲于22點休息。如果超過1點還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節氣后氣溫下降明顯,太晚休息更易生病。每晚用熱水泡腳,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腳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凍傷,并就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想健康 多喝湯
冬季進補正是時候,通過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以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湯補可謂是“食補之首”。
勤運動 不懶惰
有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動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幾率比活動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這是因為戶外活動時間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缺乏陽光照射,會致使身體血液循環減慢,機體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對室外環境的不適應,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預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積極運動,強健體質。
慢跑、快步走、跳繩、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都會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發泄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4
小雪節氣氣候特點
氣溫繼續走低
在立冬節氣,我國西北、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飄雪,到了小雪節氣,意味著華北地區將有降雪。如果說立冬節氣標志著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進入冬季的話,走到小雪節氣,冷空氣的直接表現就是使這些地區的氣溫逐步降到0℃以下。我們都知道只有在云層內及云下氣層的氣溫都在0℃以下時,降水形式才會由雨變成雪。所以,小雪階段氣溫比入冬階段低,是不爭的事實。
長江中下游地區陸續進入冬季
立冬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基本上都進入了冬季,到了小雪節氣,長江中下游許多地區也將陸續進入冬季。隨著冬季的到來,全國降水逐漸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此時南方的降雨還是相對較多,雖然這些地區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時的天氣卻是潮濕而陰冷,讓初到南方的北方人感到極其不適應。北方的冬天氣溫雖然經常在零度以下,且通常伴隨著呼嘯的狂風,可即便氣溫再低,只要看到太陽,就像傾刻間觸到暖意,北方冬天的陽光殷實而透徹,屋里還有著舒適的暖氣,不管外面多么天寒地凍、風吹雪飄,屋里總是洋溢著春天般的溫暖。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5
小雪節氣的含義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北方地區小雪節以后,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編箔包扎株桿,以防果樹受凍。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貯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話說“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白菜深溝土埋儲藏時,收獲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澆水,做好防凍工作,以利貯藏,盡量擇晴天收獲。收獲后將白菜根部向陽晾曬3~4天,待白菜外葉發軟后再進行儲藏。溝深以白菜高度為準,儲藏時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溝中,天冷時多覆蓋白菜葉和玉米桿防凍。而半成熟的白菜儲藏時溝內放部分水,邊放水邊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為宜,待到食用時即生長成熟了。
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華南“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于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6
什么是冬至?為什么會有冬至?
施耐德在接受CBS新聞采訪時表示:“地軸相對于其軌道傾斜了23.5度,12月21日,地球將處于其軌道上北極與太陽最大距離傾斜的那一點。”“這在北極造成的影響在那天地球自轉的時候完全是黑暗的。”
對于我們北半球的人來說,這是白晝最短的一天——少于12個小時——也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對于我們北半球的人來說,這是冬天,而南半球的人則把它當作白晝最長的夏至。
冬至是什么時候?
對于不同時區的人來說,冬至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據美國氣象頻道(WeatherChannel)報道,這種天氣通常發生在12月21日或22日左右,不過也有少數情況下可能早于12月20日,也可能晚于12月23日。
這是因為我們的歷法與太陽年并不完全一致。
施耐德寫道:“地球繞太陽公轉大約需要365又1/4天。明年的冬至時間將推遲6個小時,即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23,20__年的冬至時間將是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19,所以對于居住在波多黎各等東部時區的人來說,冬至的日期將是22日。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嗎?
冬至通常不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Service)報道,實際上,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和最冷的平均氣溫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
施耐德說:“最冷的時候通常是一兩個月后,因為即使太陽能加熱量開始增加,也不足以逆轉降溫。”“這種效應被稱為‘季節滯后’,類似于你在做飯時調低溫度——鍋里的溫度不會馬上降到最低。”
冬至那天的陰影會變長嗎?
對于我們北半球的人來說,周四中午的陰影將是最長的,因為太陽不會在天空中升起那么高。你離北極越近,陰影就會越長(白天也會越短)。
為什么最早的日落不在最短的一天出現?
冬至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但這并不意味著你會有一個早日落。最早日落的確切日期取決于你所在的緯度,所以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中國古人把冬至后的81天分為9個部分。許多人用“雙九”圖來計算春天的天數,或者記錄天氣,或者每天寫一個筆畫。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7
冷知識一:起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本命:姬旦···),以土圭法測影,將“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歲首。
翻譯成人話,就是周公旦在地上立了一根桿子,把這根桿子在正午時影子最長的那天,也就是大約冬至日那天,定為新一年的開始。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從周朝一直持續到秦,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開。因此,“冬至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概念,冬至則起源于周。
冷知識二:冬至=小年?
因為前人曾將冬至日當做新年的開始,所以冬至也有被稱為小年的說法。但是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日,我們最常說的小年指的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節這一天,而非公歷12月22日。
冷知識三:不完全向飲食辟謠
作為一個北的很徹底的北方人,小編很負責任的講,北方人冬至確實是吃餃子的,但是混沌基本沒有誰會特意在冬至這一天吃。依稀記得在學校時,每到冬至,孩子們熱情到附近的某某快餐連鎖餃子店老板哭著求下班···
而山東人喝羊肉湯的說法,身后土生土長的山東小姐姐表示她并不知情。
另一位總哭著解釋自己不吃狗肉的廣西小姐姐透露,冬至這一天她們在家鄉會吃雞···
冷知識四:歷史的今天
1970年冬至,周恩來主持召開了華北會議
1971年冬至,孟加拉共和國建立。
1972年冬至,中國與新西蘭建交。
另外,老干部靳東比尚雯婕大6歲,周華健比靳東大了16歲,而他們三個人都在冬至這天過生日。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8
冬至飲食文化
吃水餃
多年來,中國形成了獨特的節日飲食文化。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是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一種常見民俗。
吃堅果
當隆冬來臨時,重要的運動開始下降和平靜下來。在這個時期,吃適量的堅果,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對身體有好處。
吃餛飩
在江蘇蘇州,人們習慣在仲冬吃餛飩。據傳說,在2500年前的冬至宴會上,吳王厭惡各種昂貴的食物,想吃點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時,美麗的西施來到廚房做“餛飩”來實現國王的愿望。他吃了很多東西,非常喜歡那里的食物。為了紀念西施,蘇州人把餛飩作為慶祝西施節的官方食物。
吃湯圓
在上海等地,人們吃湯圓,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餃子球,用來慶祝冬至。
吃羊肉粉湯
在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們把仲冬稱為“鬼節”。在這一天,人們習慣喝羊肉和粉絲湯,吃湯里的餃子。他們給這種仲冬湯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大腦”,然后和鄰居們一起分享。
吃年糕
冬至期間,杭州居民傳統上吃年糕。在過去,在冬至來臨之前,家家戶戶都會做月餅來祭祖或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吃紅豆糯米飯
在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紅豆糯米飯,驅趕鬼魂和其他邪惡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9
中秋的傳說
1.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后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嫦娥知道此事后,成仙心切,有一天趁著后羿不注意,偷來吃下了不死藥,變化為仙人,然后就飛到月宮。這就是人們傳說中的月仙。
2.吳剛伐桂
傳說西河人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因此他始終砍不倒這棵樹。炎帝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3.玉兔搗藥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青蛙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0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
1.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2.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
3.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1
中秋節傳統習慣
中秋節這個節日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也就是祭月。古時候,在二十四節氣“秋分”這一天,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既然是中秋節,適合月亮有關的節日,所以中秋節的賞月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很多地方邊賞月邊吃月餅儼然成為了一種習俗。而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中秋節一般在這個時候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因此中秋節也有團圓節的別稱。
另外中秋節也有賞燈的習俗,但是一般都是小規模的,家庭內部的小燈會,和元宵節的賞燈會自是沒法比。當然,元宵節中的猜謎等活動在中秋節中也比較常見。
另外,還有追月、扎燈籠等活動,很多都是我國人民在中秋節形成的風俗。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2
中秋的習俗
1.中秋賞月
“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2.燃燈
花燈懸于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3.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4.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5.舞火龍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3
冬至節氣養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于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于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后,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季節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郁癥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癥。有抑郁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盡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郁減到最低程度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4
冬至(英語:bai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du“賀冬”,zhi華夏二十四dao節氣之一專、八大天象屬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在中國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5
中秋節的發展歷程
盡管中秋節在我國流傳時間甚遠嗎,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不過其實中秋節普及于漢代,在漢代“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間)中說。
而中秋節被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則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比如唐朝時期的大詩仙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玉階生白露,bai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等等。
當然,越接近于現代,對于中秋節這個節日也就越看重,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也是借月亮抒情。
在明清時期則是將中秋節定位全國性的重要節日之一,此時中秋節在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等等。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雪科普小知識 篇16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于宋朝。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__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