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長征勝利87周年征文(精選3篇)
紀念長征勝利87周年征文 篇1
“捐軀赴國難,視死念如歸”,當我讀到《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句格言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地想到行軍二萬五千里紅軍戰士。我會想到: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其實“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辟的總結。81年過去了,長征精神依然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
在我眼里,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要是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是什么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還記得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為紅軍殿后。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后,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后壯烈犧牲,年僅87歲。這個故事使我感動至深,難以忘懷。
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
長征精神就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七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受命于危難之際,轉戰于生死之間,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畏艱險,縱橫神州十一省,長征二萬五千里,鐵流三萬北上抗日,其悲壯歷程,感天動地。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的時間長,活動的范圍廣,面臨的環境艱險,進行的斗爭艱苦,創造的業績豐富紅軍過草地,天空像用鍋底黑刷過的一般沒有太陽;眼前是一望無邊的茫茫草原,看不見一棵樹木,更沒有一間房屋。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會陷入如膠似漆的爛泥里。只要一陷進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別想一個人拔出腿來。山上的冰雪還沒有融化,殘冬的威嚴仍然統治著大地,但是,紅軍戰士,萬里長征考驗了他們的意志,鍛煉了他們的性格他們要堅決地走出去。
長征途中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太多太多。在過祁連山時,祁連山被一片嚴寒封鎖著,沒有人煙,沒有草,也沒有路,只有參天的原始森林和密密層層的刺叢。紅軍戰士只好邊行軍邊開路,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開了。起初,有的同志還撕下塊布條纏一纏,后來干脆就不理會它了。由于頻繁的戰斗,打進山那天起,就沒有半粒糧食了。頭幾天,紅軍戰士采些野果子充饑,還可以勉強度日,后來漸漸地感到不行了,饑餓奪去了不少戰士的生命。山上的風很大,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只穿著一件很單薄的衣服,行起軍來還不覺得怎么樣,可是停下來稍歇會兒,身上就要起雞皮疙瘩,渾身打起哆嗦。晚上睡覺他們只好撿些野牛糞和枯樹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圍成一圈。大家疲倦得連眼都睜不開,靠著靠著就睡熟了。天氣太冷,火越燒越小,同志們的腿就盡量靠邊火的旁邊,有時褲子燒了幾個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風吹醒,才發覺身上堆了一層厚厚的雪,連眼睫毛也是白的,活象一個雪人。有時凍得實在熬不住了,干脆就圍成一堆,天南海北地擺起龍門陣來。忘掉了疲勞,忘掉了寒冷,共同的理想鼓舞著我們,天還沒亮就又繼續行軍了……
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難走了。每個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難就不當紅軍,當紅軍就不怕困難,一定要翻過山去,這是紅軍戰士的本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真是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紅軍精神將永遠伴我同行!
紀念長征勝利87周年征文 篇2
長征,那是一段堪稱經典的歷程,是一座永遠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之魂。長征勝利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因為那是一支用腳板丈量信念的工農隊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是證明人類的責任、勇敢和智慧的精神征途!
提起長征,人們自然會想到“爬雪山過草地”,想到“煮皮帶啃草根”,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很難再回到當年紅軍翻越崇山峻嶺、以鮮血和生命捍衛自己忠實信念的場景之中。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但這樣的變遷卻也在無聲地拷問人類精神的追求。愛國與奉獻,理想與信念,責任和奮斗……所有這些都是當代青年應該思考也不能回避的問題。臧克家說:“青年是寶藏,青年是黃金;寶藏要挖掘,黃金要熔煉。”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青年學生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外,還應該樹立一種始終能引領自己奮勇前進的精神。這種精神應該引領時代的潮流,長征精神正是這樣一種傳承歷史又延續未來的時代精神。
汲取長征精神,就是要記住歷史。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之際,青年學生更應該深刻銘記80年前一大批革命先烈為共和國譜寫的光輝歷史,更不能忘記革命者用鮮血塑造凝聚而成的長征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征程中,傳承這一光榮歷史,自覺地用長征精神來激勵和鞭策自己,健康地成長與成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這才是從銘記歷史到走向未來的應有之義。
汲取長征精神,就是要樹立一種理想和信念。紀念長征,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也不應僅僅只是簡單地重復先輩在空間上走過的路程;紀念長征,更重要的是要傳承一種理想和信念,延續一種精神。理想和信念,是奮斗和前進的燈塔,是凝聚力量的基礎。青年人有時會覺得理想是那樣飄渺。其實,理想就在前人的足跡中,更在我們立足時代對歷史精神的反思、繼承和發揚之中。
汲取長征精神,就是要勇于實踐和敢于擔當。對于今天的青年而言,尤其需要的是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讀書,和先輩的事跡與理性的思想對話,往往可以體會到一種精神的延續;實踐,在與社會生活的互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時代的脈搏和青年應該承擔的責任。青年學生在投身火熱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勇于擔當歷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長征精神對于當代青年學生的深刻啟示和根本要求之所在。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排除萬難,勝利到達陜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征,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副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空前的奇跡,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茫茫長征路,途中艱辛誰能體會?寒風刺骨,風如刀一般割在臉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長長的隊伍,宛如一條巨龍在云霧中蜿蜒盤旋,慢慢地蠕動……夜,伸手不見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澤連片,沒有道路,沒有人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堅強的紅軍戰士硬是咬牙挺過來了,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7天內走過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的《長征》讀起來總是那么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敵人的圍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幾根鐵索,令人毛骨悚然的瀘定橋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聳入云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黑草地,這些被人們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堅強的紅軍戰士征服了嗎?
雖然曾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戰士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但紅軍前輩們留給我們的豐碩的精神財富是永存的。他們在那種艱難困苦中對革命理想和對革命事業鍥而不舍的追求和無比忠誠。英勇頑強,勇于拼搏,不怕犧牲的英勇氣概;憧憬未來,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歷史使命。他們高尚的品格永遠是一劑催人奮進的催化劑,永遠激勵著我們。
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語錄:“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沒錯,長征是宣言書,它不僅宣告了共產黨的勝利,更是宣告了我們建設祖國的決心。長征是宣傳隊,它既向人民宣布共產黨是解放他們的隊伍,還向我們宣傳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長征是播種機,它播下了無數革命的火種,也播下了我們這些還未發芽的種子,總有一天我們會結出累累碩果報答祖國。
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在這莊嚴的歷史時刻,老一輩革命家點燃的革命火炬,無疑要靠我們擎起,祖國燦爛的明天也都要靠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開創。如今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應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要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讓我們發揚長征精神,好好學習,努力奮斗,迎接新的長征。
紀念長征勝利87周年征文 篇3
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堪稱世界革命史上的一大奇跡。不朽的歷史,輝煌的篇章,我們引以自豪和驕傲,感恩長征的勝利果實,我們不難發現紅軍長征的勝利之路,是中國的獨創之路,漫漫征途中,中國人在自己的地盤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膽略,戰勝了自然界的無數艱難險阻,挽救了瀕臨絕境的紅軍,挽救了危若冰谷的中國革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布滿艱險的征途,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走了一些彎路,吃了一些苦頭,受到一些挫折,很多經驗教訓警示我們,世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命運要靠自己主宰,長征的歷史也證明,堅
持獨立自主,才是中國工農紅軍取得偉大勝利的唯一出路。
長征的危急關頭,紅軍沒奢求得到別人幫助,反而差點被以“洋顧問”——李德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拉下山。李德何其人,我近日在《長征,你知道多少》中初有了解,揭開了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德國人,原名奧托?布勞恩。受共產國際派遣,1932年到中國。1933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中央軍事顧問。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中央紅軍的指揮權。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照搬國外經驗,導致失利。據說,李德只當了一年列兵,來華前從未指揮過部隊作戰,在院校所學的是蘇聯的戰術,這個不了解中國歷史和現狀、不懂漢語的李德,竟然全盤否定了毛澤東的游擊戰術,認為那是“山溝溝”里東西。他要求紅軍用蘇聯的戰術同國民常軍隊打陣地戰,結果紅軍英勇奮戰仍節節敗退。更可笑的是,李德一直待在僻靜的“獨立屋子”里憑地圖指揮戰斗,而當時的地圖大都是一些簡單草圖,極不準確,他下達的命令往往不符合前線實際。彭德懷對此曾當面斥責說:“你們這些教條主義者,只不過是地圖上和紙上談兵的戰術專家!”
長征時期,憑借當時的地形和條件,豈能照搬照抄蘇聯的戰術。可見,李德是典型的教條主義者。教條主義,亦稱本本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主要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主觀與客觀相分裂,輕視實踐經驗,只從書本上的個別定義、詞句出發,照搬照套,拒絕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脫離紅軍現狀,脫離當時的地形環境,搞蘇聯的那一套,怎么也是行不通的,況且,洋顧問——李德對蘇聯的那一套都不懂,沒指揮過戰爭,讓他去指揮中央紅軍,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大悲劇,只能讓中央紅軍走向絕路。危急關頭,遵義會議的召開,改變了軍事領導,撤銷李德的指揮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成熟起來,打破對蘇聯模式的迷信,自己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斗爭方式,最終引導紅軍和整個中國革命事業走上了勝利的道路。
以史為鑒,回到今天。回首那一段驚天動地的長征史,恍然而知,獨立自主是一種民族精神的積淀,更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動力源,是取得各種勝利的重要保證。從紅軍長征到改革開放再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離不開獨立自主的思想指引。從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在全社會倡導自主創新等重要戰略思想的提出,都充分證明獨主自主是一個國家的尊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終出路。堅持獨立自主,并不是搞“閉門”建設,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要根據中國的國情,探索一條符合自己實際的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經驗。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什么時候堅持好獨立自主,什么時候國家就更具實力和競爭力。自力更生,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治黨治國的重要思想。紅軍長征的教訓告訴我們,中央紅軍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干自己的革命,打自己的仗,中國人同樣能依靠自身尋找出路。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神舟六號升空,這些奇跡和輝煌都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我國各行各業,無不彰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獨立自主精神,展示我國與世競爭的強大實力,只有獨立自主,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什么時候堅持不好獨立自主,什么時候國家就會走彎路。這一點,紅軍長征的教訓足以證明。當年正是由于李德的“瞎”指揮,導致多少紅軍獻出寶貴的生命。近年來,國家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建創新型國家。言外之意,我國在一些科技創新領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如果不加強自主創新,自然會削減國家在世界的競爭力。獨立自主,自主創新,是我國邁向發達國家之列的必然選擇,不要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轉,走自己的創新之路,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彰顯實力,才能發展中國。
俗話說得好,靠天靠地不如自己。科技界獨立自主地搞科研創新,工業界獨立自主地搞生產,軍隊獨立自主地研制自己的“撒手锏”武器,農民獨立自主地發展名優產品,學生從小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全社會、全民族、全民眾都以獨立自主完成任務的能力和素質,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宏圖中,獨立自主地完成屬于我們每個人的新長征,國家必將更加繁榮富強,社會必將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也必將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