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小年(通用5篇)
農歷小年 篇1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祭祖】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
農歷小年 篇2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農歷小年 篇3
【宰年雞】俗話說“臘月二十七,殺只雞”,說的是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因為“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趕大集】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余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農歷小年之后的習俗有哪些 關于農歷小年之后的習俗整理
農歷小年 篇4
【發面】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了。發面,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等。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歷小年 篇5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