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通用5篇)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1
針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中央、國務院提出意見,要求各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日,區政協常委一行在區政協主席孫永發的帶領下,對我區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情況進行了視察。
仁和區自20xx年開始進行深化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近年來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農民增收、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上下功夫,通過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涉農資金整合打捆試點項目等建設,使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脫貧攻堅首戰告捷,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
政協常委一行通過實地查看、聽取情況介紹、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了位于上城的烏拉葩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運行情況、總發鄉板橋村火龍果基地建設情況和平地鎮邑度酒莊建設情況。
視察中,委員們建議,要把握市場消費導向,進一步優化農業供給產品結構,培育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要積極推進農產品多樣化發展,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扶持力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運用好電商平臺,用現代化營銷手段銷售農產品;要進一步強化農業供給物質支撐,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大力發展“康養+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在活力;要毫不松懈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以“四個好”為目標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2
3月中旬廣州客戶又從網上訂了一批貨,現在葛根茶、葛根水餃、葛根美容產品供不應求。有了政府的獎補資金,我今年打算擴大規模再種植800畝葛根。”被老鄉們稱為“葛根王”的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魯塘鎮長塘村種植戶李忠友說,按照政府今年出臺的獎補政策,他不僅自己可以擴大生產,而且擴種的葛根項目可帶動30多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讓李忠友喜笑顏開的好政策就是北湖區今年2月區委經濟工作會上出臺的《關于加快農業“三六九”工程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按文件精神每畝獎補200元,獎補上限不超過10萬元計算,李忠友今年就可得到當地政府10萬元的財政獎補資金。北湖區農業局負責人介紹,區財政每年統籌安排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資金20xx萬元,鼓勵李忠友這樣的農業大戶發展生產。據悉,這種以出臺文件形式對區內現代農業進行獎補在郴州尚屬首創。
與廣東毗鄰的北湖區是湖南現代農業強區。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區決定在全區實施農業“三六九”工程建設,即突出抓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大環節;強力推行土地流轉支持、生產設施補貼、品牌創新獎勵、銷售平臺對接、金融貸款貼息、基地建設獎補6項措施;重點打造休閑農業產業、油茶、食用菌、小水果、高山肉牛、觀賞類特色養殖、葛根和雪蓮果、稻田冷水米和禾花魚、蜂業和油菜9大特色產業。
好政策激發了各企業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今年2月出臺“三六九”工程政策后,全區種食用菌增加300萬袋,種油茶增加1.2萬畝,種葛根增加2100畝,種雪蓮果增加近1000畝,這些項目有望為貧困戶年增收近千元。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3
)“這是我們種植的近1000畝紅花草,再過幾天就要把它翻埋在田地里腐熟作為種植水稻的底肥。”日前,重慶梁平區安勝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平凡向電視臺記者如是介紹。
據了解,自20xx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落戶安勝鄉龍印村、金平村以來,該基地就積極探索,努力尋找種植有機水稻的路徑和方法。他們先后啟動了溝渠修建、小田改大田、安裝誘捕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現代化生產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20xx年,該基地在水稻收割后,按每畝稻田種3斤紅花草籽的要求,在1000余畝田地里種植了紅花草以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今年,該基地又投資30余萬元建成占地10余畝的黑斑蛙飼養場,將陸續把飼養長大的黑斑蛙投放到田地里捕捉害蟲。
“通過在有機水稻田地里施有機肥、農家肥的方式可以減少或不使用化肥,通過投放黑斑蛙、安裝誘捕器等方式可以減少或不使用農藥,從而達到有機水稻的種植要求,實現水稻種植方面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安勝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良學說。
據悉,截至目前,水稻種植基地的紅花草已開始挖埋,10萬只黑斑蛙正在飼養中。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4
為深入推進廣陵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培育一批示范典型,總結推廣一批好的做法經驗,了解掌握廣陵區農業結構調整的載體、主體、產業、業態、品種、品牌等。近日,廣陵區農委農開科組織人員完成廣陵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特色類型和示范典型報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廣陵區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城郊型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新形勢下,廣陵區必須立足于廣陵農業資源稟賦特點,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簡報 篇5
20xx年,孫吳縣繼續堅持實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展戰略,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市場導向和農民意愿,瞄準需求和消費,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把農業優勢調強、布局調優、效益調高。
圍繞優勢作物調結構。這個縣以食品大豆為主攻方向,以北緯49生態農業公司牽頭組建的種植合作社聯合社為主體,以蛋白含量在38%以上、油脂含量在18%以上的大豆為主要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30萬畝,輻射帶動50萬畝。推進以食品大豆為特征的“豆三”品種,在大連期貨市場上市,提高市場價格,實現優質優價。同時,推動大豆產業提質增效,引導農民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雜糧雜豆、馬鈴薯、飼料作物等高效經濟作物。
圍繞特色種植調結構。著重加強與省農科院、哈醫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規范品種和種植技術規程,規模種植漢麻10萬畝,做強中國最大優質漢麻種植示范區。同時,發展大果沙棘、食用菌、北藥等林產特色種植作物,20xx年實現沙棘種植5萬畝,加快沙棘系列食用菌種植。引進龍育萬物藥業公司,建成北藥種苗種植基地,帶動北藥種植1.5萬畝。做大做強黑森菌業,力爭年產食用菌包保持在20xx萬袋。
圍繞規模養殖調結構。建立“黑河重挽”種馬站,建成兩個部級標準化養殖場,同時,做好“安格斯牛”產業文章,與鑫茂華商、海爾集團進行深入合作,放大“3+X”模式的優勢,加大政府獎勵支持和貸款擔保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推進規;B殖,建成犇旺、丁字山、宏順等5個標準化養殖小區,爭取用三年時間使基礎母牛達到3萬頭,五年時間實現肉牛養殖規模10萬頭,把該縣打造成全國安格斯肉牛養殖第一縣,并形成系列肉制品加工的產業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