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中國傳統情人節
三月三才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你知道嗎?!
早在公元前的周朝,農歷三月初三就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的情人節,當天全國的青年男女都會在當地參加聚會,互相尋找中意的對象,而這個節日比公元270年2月14日古羅馬的情人節要早1000多年。
先秦時期
三月三上巳節起源甚早,據記載,周代就有了。這個時候的三月三大家都干什么呢?最初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用沐浴治療女性的不育癥和去災。政府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同時眾人結伴,手持蘭草在水邊參加和觀看祓禊,成為約會的好機會。
【鄭風·溱洧】
溱(zhēn)與洧(wěi),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看不懂?不要緊,我來翻譯就好了。
情景再現
溱水洧水向東方,三月春水正上漲。
小伙姑娘來春游,手握蘭草求吉祥。
我們去河那邊看看去吧
別去了,我們已經逛過了。去洧水那邊看看吧?瞧那河灘處,風景真的很美。
于是,小伙姑娘去春游,盡情嬉笑喜洋洋,贈以勺藥情意長……
(第二段差不多,就不翻了,請自行腦補)
看看看看,人家鄭國男女那時候談戀愛,是贈送的是當時正遍地開放的芍藥的,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春暖花開,情竇初開,多接地氣。
我再翻譯一下啊:“二月過,三月三,穿上新縫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個澡。洗罷澡,乘晚涼,回來唱個《山坡羊》。”
漢代
漢代將上巳節定為節日,這個節日除了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還成為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在這一天,男男女女傾城而出,采摘蘭草,在水邊洗滌沐浴,以求祛除污穢于疾病。
《周禮.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說,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會阻攔未婚男女相會,互結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歡在這天春游踏青,談情說愛。
魏晉
魏晉以前,就跟西方的感恩節一樣,上巳節每年的日期都是不一樣的。為了方便記憶,曹丕將上巳節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
此時的上巳節娛樂性增強,神圣的宗教性質減弱。逐漸演化成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并由此派生出上巳節的重要習俗——流水曲觴。風流名士聚集,飽覽春色,吟詩作賦,比斗才情,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人生一大樂事也。
王羲之鼎鼎大名的《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上巳節或動。“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有了書圣的風雅前例,三月三這個官民游樂的好日子,更成了騷人墨客賦詩的好機會。
唐代
唐代的上巳節已經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可謂盛極。三月三日,皇帝設宴曲江,全城出動,春游踏青,臨水宴飲。官府為此耗費巨資,打造歌舞升平、舉國同樂的盛世畫卷。
杜甫的《麗人行》也寫楊貴妃和姐姐們這天游春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劉禹錫和白居易,也有三月三在洛水邊“掉歌能儷曲,墨客競分題”的酬唱。當然,不只是長安水邊多麗人哦,以唐風之開放大氣,這個節日更是少男少女郊游交友的好日子。
如今不知當前哪里還能看到此等盛景?宋朝以后,由于理學的壓制,上巳節逐漸式微,漸漸淡出漢人的生活。這一延緩了千年的浪漫節日,似乎已消逝歲月長河里了。少數民族似乎更好地沿襲了三月三這一浪漫美好的節日。
少數民族
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三月三日,春和景明,心思萌動,比起慘兮兮的七夕來,上巳節更像是中國的情人節,不是嗎?
好了,不嗶嗶了,其實我只想說的是,明天是就是三月三,軍店鎮會舉行盛大的三月三廟會。小伙伴們,不要錯過了!記得帶上中意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