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趣事日記閱讀(通用3篇)
清明節的趣事日記閱讀 篇1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清明時節,正是四月,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耕種的時間,田里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很難把握,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所以農民下田的時候,經常被雨淋濕。于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種用艾草拌和制成的食品,如糕、餃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壞這樣的說法。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
每到清明,奶奶就會做很多艾餃,蒸在籠里,熱氣騰騰,使人垂涎欲滴。咱們有時做的很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贊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咱們會帶很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將雞鴨鵝要等到用的時候才殺死。比如說“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托。“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后不是很高興嗎?
這就是清明節,這就是紹興人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趣事日記閱讀 篇2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爸爸媽媽帶我回河南老家去掃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陽光燦爛,高速公路兩旁,有嫩綠的麥田、臘黃的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節可隆重了,咱們家的祖墳分布在風景秀麗的清源上,清明時節滿山遍野都是上山掃墓的人,山上一片熱鬧。大人們準備了許多糕餅點心、水果飲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擔挑著,小孩們有的拿鋤頭、有的拿鏟子隨后跟著,一家人一起上山掃墓。掃墓活動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處祖墳,咱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干凈了許多,接著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并用毛筆蘸上紅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
大人們取出供品擺在墳前,點燃香燭,還燒了許多紙錢,這些供品是給祖先吃的,紙錢是給祖先用的,表示咱們后輩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從大到小的輩份輪流磕頭祭拜,有的口中還念念有詞呢,瞧,表哥念著:“祖先保佑,讓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還有更有趣的事呢,爺爺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過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筆就描,慌得爸爸一聲驚叫:“別動!”,原來這行字是留著給奶奶逝世后才能寫上的,我差點闖了禍,趕緊在爺爺墳前磕了四個響頭,大人們樂得呵呵大笑……
掃完了墓,咱們都累壞了,下山的腳步一瘸一瘸的,但這一天過得真有意義,清明節讓我對咱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敬意,也密切了我和表哥表姐的親情。
清明節的趣事日記閱讀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窗外,雨在淅淅瀝瀝,車在顛簸的旅途中飛馳著,后箱里,放著束白黃交錯但又帶著一抹憂傷的花兒,“爺爺,我們來看您了!”
越過崇山峻嶺,滿山都有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爸爸有些自豪地說:“這些都是你爺爺種的呢!”聲音卻仍是那么悲傷。墓前,一輪紅日在頭頂,爺爺在天國。無雨,寂靜得很,汗如瀑布一般滴在肥沃的土地上。默默地靜立在前,所有人沉默不語,屏不作聲,心中似裝著沉甸甸的包袱,終于,爸爸打破了沉寂,打掃起墓來,見狀,大人們都開始打掃起來,“吁!”我心中嘆了口氣,終于不在緘默了。
匆匆地,不愿再回首,幾滴雨水滾落下來,不一會兒,便不下了,(大人們都奇怪--怎見得是場太陽雨?)你們又何懂得?只有我知道,那是爺爺在悲傷,在哭泣喲!心中,我在默默安慰著,邊上的花格外嬌艷,挺立風中的油菜花,藍艷艷的忽忘我,還有那鮮紫的不知名花兒……
都說過“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我親愛的爺爺,您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了呢?
在20xx年的冬,您永遠地睡了。新年里,再不見您那爽朗的笑聲和那嚴厲的呵訴以及呵訴下那柔軟寵溺的心……不相信您已躺在墓中,那里荒涼寂靜,您怎么會待得住呢?你一定還在樹陰下搖著扇子,看雞爭食“呵呵”地笑吧!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