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通用5篇)
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 篇1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后,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供品,供品并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后,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后,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卜絲等做成餡捏制而成的。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后,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后,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后,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卜絲等做成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饑的點心。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一個傳統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后,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后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么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
掃墓的供品并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節前后,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于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菠菠粿顏色嫩黃,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蒸制菠菠粿必須用黃淡果葉襯底,才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掃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 篇2
凜冬漸逝。當點點翠綠綴上柳枝,片片粉紅覆于桃枝。清晨再現聲聲鳥鳴,微風不再凜冽,略帶和煦。春定是悄然而至,靜無聲息。在這多情的四月,多愁善感的不僅只有古代的文人墨客,如今又有誰能靜觀這無盡春光后不為之所動。生思,起念?
清明將至。天氣陰沉,接連數日細雨不絕,小路已滿是泥濘。游人杜牧行走在這小路之上。目及行人,皆雙目縹緲,悲現于面,若有所念。故心念消沉,愈發悲傷。欲借酒消愁,遍尋無果。
終遇得一牧童,穿一蓑衣,戴一斗笠,手握羌笛,騎一青牛。便上前詢問酒家何處,牧童沉默不語,只是抬手指向前方開滿杏花的村莊,便悄然離去。看著那開滿杏花的村莊,獨自前行,低頭不語。到時,清酒入口,目至窗外。詩人杜牧輕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夜生春意,清明一暮生相思。曾經在一座古橋之上,一對文人一見如故。只因那日,細雨紛紛。他低頭輕吟‘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云彩。她抬頭輕誦‘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字里行間的相思,想念。亦是無可替代的。詩情隨著那一場細雨紛揚到康橋的每一個角落。
那場相思隨著時光的推移,更多的是留痕于書籍。一場春念,亦因為細雨的停止,悄無蹤跡。正如別時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彩。’
因為你在春季,亦擁有春光的無限柔情。因為你有雨意,亦擁有細雨的無限悲寂。因為你有《清明》,亦擁有杜牧的陣陣惆悵。因為你有《再別康橋》,亦擁有徐志摩的款款深情。
因為你為清明,誰能不因你而起一場春念。
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 篇3
清明,似乎每個年代、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在遼代,清明期間,人們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再如晉文公,他因失去親人而痛哭,整天在墳墓前以淚洗臉,誰知,他的眼淚竟把墳前的老柳樹澆活了。這似乎象征著重生,那柳樹,襯著白云,迎著微風,思念起逝去的親人。清明節就這樣慢慢延續了下來,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這天一大清早,家家戶戶都起來忙個不停。殺雞宰餓,買香,買冥幣去祭拜祖先。前幾天還下著淅淅瀝瀝的細雨,此時天卻放晴了,不過還是陰沉沉的,好像隨時會大雨傾盆。母親還在忙碌著,父親望著墻上的畫像發呆。那是我的爺爺,爸爸是他的兒子,也是的孩子。聽說當時爺爺是老來得子,可把他高興壞了,父親簡直就是他手心里的寶啊!據說,父親滿月的時候,爺爺可是在家里擺了三天三夜。
我們出發了,準備上山去祭拜爺爺。又下起了綿綿細雨,頭頂上烏云密布。一路上雜草叢生,只見父親拿起鐮刀不停地揮舞著。因為長輩們說,必須把路兩邊的雜草除掉,讓這路變得平坦、寬敞,這樣,逝去的人才能走得安安穩穩的哩。
到了山頂,來到了爺爺的墳前。爸爸用鐮刀把墳墓周邊的樹枝砍掉,開始我們的祭拜儀式。首先在墳前擺上煮好的雞鴨鵝,讓祖先吃飽喝足。然后在墳前點上香,寓意子孫后代香火不斷。父親遞給我們姐妹幾支香,讓我們去祭拜祭拜爺爺。望著墓碑里的畫像,我陷入了沉思。
我從未見過爺爺,了解的多是從他人口中得知。據說,爺爺在世時很開朗,很能干。奶奶說:“在他們那個年代,多少還會有戰爭,爺爺是當通信員的,當時這是很危險的一個工作,因為隨時都可能被敵軍發現,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奶奶曾多次勸他:“要不不做這行了吧?”爺爺卻執意不肯。因為他說:“我不做這行,誰來做呢?”
爺爺一生勤勤懇懇,對自己很吝嗇,對爸爸卻異常大方。爸爸吃得總比同齡人好,穿得也總比同齡人漂亮,甚至爺爺還供爸爸讀完了大學。要知道,那個年代,村里是沒有幾個大學生的。
斯人已逝,但是活著的人要繼續。帶著我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裝著我們之間的愛,替他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后認真生活。
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 篇4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這二字總給人以淡淡的哀愁,讓人感到一股莫名的憂傷,心情頓時如被細雨浸濕般沉重。又是一年的清明,天空已開始低泣,細雨中,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一條條虛線不知疲倦地灑在我的心上,我的思緒飄遠了……
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瀟瀟細雨中,天空灰蒙蒙的,煙雨彌漫的小路上,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在泥濘中緩慢前行。不遠處,一塊塊雪白的墓碑顯得尤其醒目,一個個花圈顯得格外刺眼,令人觸目驚心。人們清理了親人墳前雜草,再給親人添一抔凈土,燒一把紙錢,少不了痛哭一場。畢竟,對親人的思念,似酒一般愈久愈刻骨銘心。正所謂料得年年腸斷處,清明節,墳冢旁。
我的眼前似乎又浮動起一個個身影,他們有著令我陌生的面孔,模糊不清。兩年前的那個五月,始終定格在以廢墟為背景,以哀哭為伴奏的日子里。在大地劇烈的顫動之后,有多少愛和盟誓被深埋于地下,有多少夢和憧憬支離破碎。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死一般的沉寂,時間仿佛瞬間凝固了,大地被封上死亡的.烙印。凄風。苦雨。天昏。地暗。而今,遇難的同胞們已在泥土中沉睡了兩年。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成為逝者。死者安息,生者奮發,災難中重生的同胞們,不都堅強地面對生活,挺過來了嗎?我想,那些無辜的靈魂應該了無牽掛,得到安寧了吧?
思緒飛向更遙遠的地方。那么肅穆、死寂的烈士陵園里長眠著我們多少最親愛的戰士?戰火連連,硝煙彌漫,這些年幼或年老的人們,為了祖國,毅然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奔赴戰場,拋頭顱,灑熱血。難道他們沒有夢想,沒有牽掛?不!他們將這一切統統深藏于心中。為了祖國和人民,他們已經準備好放棄肉體和軀干的生,同時也選擇了精神與靈魂的生,他們邁著堅定的步伐,拼盡最后的力量,耗盡最后的生命,最終倒下。放眼望去,一座座黃黃干干的墳墓前都擺放著人們獻上的白花,那一聲聲問候的話語,能否達到九泉之下?彈指一揮間,半個多世紀已過,可那英雄的形象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窗外的雨仍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夜已深,黑暗不知不覺地彌漫開來。我閉上眼,又想起了那些曾經熟識如今卻相隔兩界的人們,心中更加惆悵。
那些熟悉抑或陌生的靈魂,是否已安然升入天堂?好想寫封寄往天國的信,捎去人間親人無盡的思念:你們在天國還好嗎?
雨輕輕地打在窗戶的玻璃上,在這雨夜中,還有誰同我一樣在雙手合十,默默祈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聲音不停地在我耳邊回響,回響……
初中生清明節滿分作文800字 篇5
清明,我初次接觸和的時候,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年的清明節的前幾天,我的同桌她沒來上課,班主任在點名時說了一句,清明節到了,她去給媽媽過清明了,那一周前后,總有同學請假過清明。當時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樣過“清明節”。為什么沒見家家包餃子,也不見誰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為什么我家沒有過“清明”,一連串的問題裝在心里。偶爾有一天又想起。問的同桌傷心的哭個不停,還挨了老師一頓訓,我是一頭霧水。但從同桌的淚水里,隱隱約約感到“清明”的感傷。“清明”就這樣存入我的記憶。
“清明”,我再次接觸的時候,我已經九歲。我們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濘的小路上,總是看到路邊一小堆燒過的紙灰,還有殘留的半片圓紙,有的被風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進低凹處,有一天吹在我放學的路上,我忍不住拾了起來,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還細細地尋問了祖母,才知道清明與死亡緊緊相連。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發現了老祖母的憂傷。我摟著祖母天真地說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遠也不要過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感悟的時候,是給祖母過的第一個清明。清明節沒到,父母就開始計劃了。當時物資非常緊缺,有孝心的母親教我們用薄薄的白紙,做成朵朵各種各樣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個清明,要數祖母的那塊園地最鮮亮,惹眼。在做花時,想起祖母給我講清明時的語氣和流露出的哀傷,一種隱隱的痛,咸咸的傷堵在心里。從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許多人到我家討要紙做的花,也讓我體悟到了清明與思念,清明與孝道,清明與感恩,清明與生命的種種聯系。
母親突然去世,當我再次感悟“清明”時,體會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過親人在世時,那持之以恒的小小關愛。在悲痛之余,考慮最多得是怎樣讓老父親健康、幸福地生活,讓我們再無遺憾。每每清明,我總以老父親過的很幸福,我們過得開心,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這也是母親辛勞一生的目標,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