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立碑禁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在清明節立碑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立碑禁忌,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立碑禁忌
1. 立碑根據當地風俗,但要選定日子。這個日子首先要符合選日子的標準。最少不能和死者或立碑者范沖和穿。
2. 立好坐向 ,這是非常重要的關于一家人的興旺與衰敗,發男發女發長發少的問題。
3。立碑要嚴格按照風水理論,立在正東方發血光之財。長女身體不好。立在正南方老二身體不好,眼睛,心臟,等疾病,家中存不住財。婦女身體不好。等
所以立碑決定后代的興亡,要甚之又甚。最好請當地的風水師來擇日立向等.
立碑,大事。必須慎重,應找一名師,為你操辦。一;要依據你家的家主時分八字,選一吉時吉課。二;要根據陰宅具體情況,選一吉日。三;碑向要與祭臺方向一致。四;碑的高低,立碑的具體情況要實地察看。五;碑的上部,應刻有圖案,并且圖案由地師指點。比如,虎山不是有情,那圖案是犀;仡^望月。再比如,水口不收,圖案是蓮花池。總之,什么不好補什么。六;由地師根據家中男人具體情況,起祭謚名刻于碑后。必如:長子;-次子,長孫,曾孫等。其他事按當地風俗辦。
立碑,立碑講究在父母雙方去世三年以后,父母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時間最好也選在清明時節。為先人立碑,不僅僅在于風俗,還在于一些家人久居外地,不;丶疑蠅灒乱院髩烆^越來越多不便尋找,立座碑等于為親人的墳塋作個記號。這件事理應由子女承擔。立碑原來很時興,但由于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和后來“文化大”的影響,立碑自然也就一度成為不可能的事了。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上世紀80年代起,立碑又漸漸時興起來。不過,起初的碑都是用水泥抹的,很簡單,就刻個姓名,“記號”的功能很明顯。而近些年來,碑則多用石料,并越來越講究起來。在諸城,人們多用大理石、花崗巖和大青石。至于樣式,則都是立式的,這樣顯得高大,好看。立碑時,先是由子女選料刻碑,定好日期。碑刻好后,要將碑用紅布裹起來,運到離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有一種說法,是要將刻好的石碑放在路邊,讓路人踩踩,可能也是為了吉利吧。清明節來臨,人們便在選定的日子立碑。立碑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主要根據立碑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立碑時,碑的方向各地有各地的講究,在諸城一般陽面朝向東南。另外,立碑的費用,只能由子女出,因為立碑盡孝,別人誰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后,家人也要在碑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以表敬意。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雖然有些習俗已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為人們所淡忘,甚至有些已成為陋習,為現代人所摒棄。但作為曾經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人們的生活習俗總能從某個角度或側面反映整個民族的文化脈絡。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風俗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