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通用34篇)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
1、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就是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2、掃墓祭祖
中國歷,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
在泉州,清明節吃潤餅是很重要的習俗。當然,我也吃過潤餅,只不過沒做過潤餅。但是,這個清明節我開始了第一次做潤餅。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到菜市場買潤餅皮,買潤餅皮的人可真多呀!我們足足等了2個小時才買到。
把潤餅皮買回家后,媽媽就開始準備潤餅配菜,我數了一下分別有:綠豆芽,香菜,花生碎,紫菜,胡蘿卜,海蠣,韭菜,黃瓜等。它們個個看起來都非常好吃,香味誘人,還沒做我口水都快出來了。
終于,到了晚飯時間了。我迫不及待地把潤餅皮攤開,把潤餅配菜一樣一樣地放進去,再學著媽媽的樣子包好,一個潤餅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下去那脆生生的豆芽,鮮香的海蠣,又香又酥的花生碎,和香濃的韭菜及各種配菜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好吃極了。頓時讓人唇齒留香。
今年清明節的潤餅,雖然沒有西街亞佛的潤餅那么有名氣。但我覺得很好吃,因為,那是我自己親手做的。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鼻迕饕坏剑瑲鉁厣,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__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肮砉潯奔词堑磕钔鋈酥,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眳⒓訏吣拐咭膊幌弈信腿藬担鶅A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4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2、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5、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6、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
7、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8、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9、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10、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11、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5
為做好今年清明節期間群眾祭掃服務工作,按照省市防火要求,實現文明祭掃、平安清明的目標,蛟河市殯葬管理所現就清明期間祭祀活動作出如下通知:
一、凡在蛟河市殯儀館寄存的骨灰盒,清明節期間家屬一律不準取出祭祀。
二、如家屬有祭祀需求,可以攜帶鮮花祭祀。禁止攜帶燒紙和冥幣到館內進行焚燒祭祀。
三、倡導文明祭祀,為保護林地安全,清明節期間,東山公墓墓區內禁止焚燒燒紙和冥幣。
四、禁止焚燒日期為20__年3月20日至20__年4月5日。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6
清明節馬上就要來了,清明節的由來老師講過。
今天我爸爸媽媽就要帶我去祭拜我的親人,還有我的外公外婆也一起前去。我們一家踏上了祭拜親人的傷心路,來到了墳墓前,我與媽媽則將外婆和外公準備好的香燭、紙幣找了一個焚燒坑就地焚燒祭拜。一縷香茗兩柄紅燭,伴著熊熊燃燒的冥幣,親人熟悉的面容浮現在眼前。故人去如斯,心殤痛難斷。
不愧是我們縷縷青煙,絲絲粉塵寄托的是對親人無邊的哀思,而那滴落得紅燭分明就是緬懷親人灑落的傷心淚。我們對著我們先人的墳墓叩首祈拜:愿天堂里所以的親人靈魂得到超生安息!愿親人在天堂過幸福!愿他們在天堂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幸福美滿。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7
清明節氣點:斗指乙;太陽黃經為15°;于公歷4月04-06日交節!岸墓潥狻弊畛跏且员倍菲咝嵌繁敹说闹赶騺泶_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后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漢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F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時至清明,在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扒迕鳌钡暮x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薄稓v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8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聚合寒食節又臨春分好節氣。主要的活動是祭祀、祭祖,文化底蘊豐厚,遂形成了今日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中華民族極重視倫理、道德、文化,認為行孝義是人本精神、民族精神。這一優良傳統是值得延承的、值的發揚的。
1、掃墓行孝義
掃墓是主題,因為在清明節這一天是祭奠亡靈的日子。中國傳統的方法是土葬,所以也稱上墳、掃墓、祭掃。為故人的墳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塵,再擺些貢品鮮花等;蚴沁h去的先人,或是剛離別的親友,到清明節時,來到他們的墳前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人生即意味著生死,歲月轉換,回頭便是年輪。緬懷故人,孝敬親長是美德,讓我們一起施行。
2、清明好時節
《歷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這時的天,不躁不寒,春風盎然,宜居宜行。去掉春冬的冷意,人們這時開始活動起來。農民伯伯開始犁他的田,種瓜種豆,種上新鮮的蔬菜;而閑適的工作人群可以帶上孩子,掃墓踏青,插柳栽樹,做一些有意義而又愉悅身心的事情。清明節的習俗自古有很多,蕩秋千、放風箏等皆可效行倡導。
3、延優良傳統
現在的學生教學,每至清明,必寫清明文章、記錄清明節掃墓祭拜感想。目的非常明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清明節日的了解;蚴菍W生隨家長去掃墓,或是學校組織一起進行烈士掃墓為,亦或是網上掃墓。為何要去掃墓?冰心《寄小讀者》中語:“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闭J識先烈,知榮辱禮敬,懂孝行深義,承優良傳統,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這就是清明節掃墓的意義。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9
1、清明節掃墓的時候墳頭長草必需修整墳墓上長出草的,萬萬不可讓其長出氣候,掃墓顧名思義就是清掃不利于墳墓的東西,墳頭的草木會對家族的成員造成傷害,包括了氣運和健康,都是大不利的,所以掃墓的時候帶好工具,指不定會用到哦!
2、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明的時候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霉運。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這種事情少參與。
3、孕婦避免掃墓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從別的方面來說,清明時節是非常擁擠的,為了胎兒的安全,并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孕婦好好注意身體,不要過多的走動,尤其是這個時候。
4、不可在墓地照相掃墓的目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
5、忌穿大紅大紫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相信大家也不會穿這樣的衣服去參加此類活動的。不過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0
清明節上午,天陰沉沉的,連路邊的花朵也都沒有了平日里精神了,我的心情也很哀傷,因為今天要去掃墓了!
到了東亭公墓園,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肅立的松柏,像一個個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我們的祖先。
我們來到爺爺的墓前,奶奶擺上水果和點心,點上蠟燭和香。燭光搖曳,香火裊裊,我們就開始虔誠地祭拜,期許祖先能保佑大家平安快樂!接著我的爸爸一臉嚴肅地端起一杯白酒,灑在了爺爺的墓前,嘴里喃喃地說:“爸!我們來看您了!”我發現我的爸爸的眼圈泛紅,我們的心情也格外沉重。我雙手捧起一束鮮花,畢恭畢敬地放在爺爺的墓碑前,然后深深地舉了三個躬。
回家的路上,天空飄起了零星小雨。我放眼望去,路上的行人仿佛都沉靜在哀思之中,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也默默地祝福爺爺在天堂平安快樂!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1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岸墓潥狻笔巧瞎呸r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岸墓潥狻笔歉芍v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2
根據有關通知的精神,清明節假期期間,全國收費公路將繼續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具體免費時段為4月3日零時至5日24時。
普通收費公路以車輛通過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高速公路以車輛駛離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免費通行的車輛范圍為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
1、取消省界收費站,分段計費
自去年年初高速取消了省界收費站,采用了ETC收費結算,實現不停車跨省行車。同時,“分段計費”作為新的收費方式,憑行駛路程收費,多開多收,計費整體更為精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不是免費時段駛上高速,只要在免費時段下高速,都不會收費。但超過免費時段下高速,則會被收取全程費用,不按照分段計費。
2、8座及9座乘用車歸為一類車
8座及9座乘用車歸為一類車后,高速通行費繳納的費用顯著減少。但是,目前高速免費政策,還只針對7座及以下車輛。而8-9座車,仍然不能享受節假日高速免費政策。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3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群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眾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眾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F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于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為一個承載著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眾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
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于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于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現今城市的喪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里,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蛘呤请m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托哀思。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4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日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5
中國歷,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6
1、高速路切忌突然停車
2、爆胎穩住心情不要慌
有數據顯示,爆胎是威脅高速行車安全的問題,如果超過160km/h以上發生爆胎,死亡率就是是100%。不過您不必太過擔心,只要我們能按照限速駕駛的話就算高速路行駛發生爆胎事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前提是千萬別慌。
3、出行前檢查/行駛中按時檢查車況
要長途高速行駛一定要特別給車做好檢查,尤其是輪胎,發現問題及時修補,沒有它你車再好也開不動。另外,胎壓也是需要我們時刻監測的,過低、過高的胎壓都會對車輛造成安全隱患。
4、注意高速路的警示標示
如果看到路邊有這樣的標識,請一定要減速通過,千萬別拿自己的命開玩笑。
5、盡量不要夜間行車
如果能不晚上趕路就盡量不要在高速上開,特別是交通樞紐級的高速路。
另外,在雨雪霧這些特殊天氣條件下,我們在高速路上更要注意燈光的使用,示寬燈、霧燈、雙閃警示燈一個都不能少。
6、不要違法占用
應急車道顧名思義就是在緊急情況使用的,特別是出現重特大交通事故時救援車輛的綠色通道,稱其為救命通道也不為過。
7、不要在高速路上扔東西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7
1.添土
上墳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墳頭添新土,要在上墳的左邊或右邊挖土,千萬不能到正面或后面挖土。添土的時候要添三下,直接撒到墳墓上,不能拍下去或扣下去。如果觸犯到的話,那就對先人的大不敬,先人是會怪罪的,就不會再保佑這一家人了。
2.上墳不能穿艷麗服裝
這一點是為了尊重死者,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這樣的習俗,畢竟素衣才能顯示出哀思之情,穿著鮮艷的花花綠綠的衣服,確實很難看出來有什么沉痛哀悼之意。農村人說上墳是做給活人看的事,其實也不排除有這一方面的因素,既然是做給活人看,穿著太過出格,別人是一定會背后說閑話的。所以這點也要注意了。
3.上墳后不能空手而回
根據農村的習俗,清明添墳后是不能空手回家的,多多少少都要帶回來一些東西?梢栽趬炦呑ヒ话淹翈Щ丶曳旁陂T口,寓意以后能夠能得到先祖福壽蔭澤。
這三大講究,不僅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也是一種自古流傳下來的風俗禮儀,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信這套,但是古人的老規矩有時候還是很有道理的。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遠處春景色漸入我視線,鳥兒唱春天奏鳴曲,漫山挑紅,遍地金燦燦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嫩芽長了出來,到處又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景象,這又昭示逝去人新生命開始,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開始。
這是一個春季節,一個充滿希望季節,一個新生命開始季節。們在緬懷過去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人生。
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日子里,對生命有一個重新認識。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19
《途中寒食》
。ㄌ疲┧沃畣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ㄌ疲╉n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ㄌ疲⿵埨^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ㄋ危┩跤砬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
《蘇堤清明即事》
。ㄋ危﹨俏┬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
。ㄋ危钊f里
逕直夫何細!橋?擅夥?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0
我的爺爺己經去世三個年頭了,每年的清明節我都要和媽媽一起為他燒上一炷香,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思念,爺爺,你在哪里?你可聽到孫女心的呼喚?
爺爺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天天誠懇的在工作崗位上工作,爺爺很老實,對人真誠,和爺爺一起工作的爺爺奶奶們都非常喜歡他。
今天,又是一年清明節,天上下著細雨,我們買好了香,蠟,紙。準備給爺爺燒,我把一疊一疊的香紙放進火堆里,讓紙燃燒著,我仿佛看到了爺爺,背著書包,接我回家的樣子,他的腳一拐一拐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卻永遠也走不出我們家人對他的想念……
爺爺,你在天堂還好嗎?快來領錢吧,拿這些錢去買好吃的,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吧!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1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游、蕩秋千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2
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后,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3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年的清明就要到了,在這個時候講一些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了解一些掃墓祭祀的禁忌,對我們更好的祭祀先祖、懷念已故親人都有一定有好處。
清明節掃墓的時間,一般都是從清明節的前三天開始,其中節日的前一天不可以掃墓,因為是韓氏節,清明節的當天可以掃墓,但在早上,最晚不能超過中午12點。掃墓的一般程序是,有需要給已故親人樹碑的,就要事先準備好相應的石料、水泥、刻好碑文的碑石以及鑲嵌碑石的配套性石材,清明節期間為已故親人樹碑一般不需要看日子或時辰。到陵園掃墓,要帶些紙錢、煙花,在已故親人的墳頭上用草坪押上紙張,就是墳冒。然后為親人燒些紙錢,燃放煙花,但一定要注意防火。對親人的墳墓出現塌陷的要進行填土修復。但在農歷有閏月的年份是禁忌填土的,即使墳墓有破損或塌陷也要等到農歷沒有閏月的年份才可以修復。比如20__年農歷閏六月,今年的清明節是不可以動土、填土或修復的。若是原有碑石破損或原有碑文腐蝕不清,需要重新樹碑,切記在重新樹碑時,原有碑石是不可以拆除掉的,只可在原碑石前面重新樹碑并將原來的碑石覆蓋在里面,因為只有保留好這些記載才能與家族的族譜記載相吻合。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4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和爸爸我家鄉的大田山墓地給曾祖父、曾祖奶奶掃墓。
大田山墓地座落在我家的北面。今天早上,我們開車,十多分鐘就到達了。曾祖父他們的墓地在半山腰,我一馬當先,走在前面,滿山長滿了草林,我爺爺說:“以前,沒有石油氣,我們都到山上砍柴燒,現在,科學進步了,不用燒柴了,大田山現在少人走,所以長滿了大草林!
山里林木蔥蔥、鳥語花香,我們很快就找到了祖公祖奶的墓碑,把事先準備好的供品和鮮花擺好,放在墓地上,供品有燒豬、水果、茶、酒、飯等,我們在輪流在墓前燒香,我們跪在墓前給祖公祖奶叩頭,告訴祖公祖奶,我們來看您們了,還給您們帶來了禮物和食品,大人們把隨身帶來的紙錢,紙做的電視機、手表、衣服、收音機等,燒給祖公祖奶,我爸爸還教我放了鞭炮,我們站著墓前肅然起敬,緬懷著仙去的親人?粗婀婺炭淘谀贡锖吞@可親的照片,我們仿佛站在了祖公祖奶的跟前,看著他們慈愛的目光,聽著他們對我們的教誨……
掃墓儀式結束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墓地。祖公祖奶,每年的今天,我都會來看望您們的。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5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6
1、到了墓地,首先要先清掃清整墳墓。先把墳頭上的雜草清除干凈,然后再加土把墳頭修整的干干凈凈,有墓碑的可以用清水把墓碑清洗干凈,把周圍的野草清理一下,將墓園打掃干凈。墓地是我們已故先人的房子,實際上就是我們后人就是給我們的先人修理一下房子,打掃一下衛生,讓我們的先人,干干凈凈,無憂無慮的在此安息。
2、下面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心靈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人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祭奠程序:修正墓地—上香—上供品—敬酒—拜祭—放炮,最后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也可以供奉些鮮花,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后人興旺。
3、此后可以開始家族聚會,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總之要營造和諧安樂的場面,讓我們的先人也能看看后人的喜悅和興旺。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7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拿了幾束鮮花,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鮮花平鋪在里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后備箱中的鮮花非常擔心,心急如焚。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鮮花放好,對著墳前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8
1、黑氣運低
掃墓當日早晨,洗臉清面時,照鏡子若發現額頭有烏黑起色,表示運勢低迷,盡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攜帶開光護身物品(如:護身符等),以作化解。
2、食齋禁葷
掃墓當日早晨起身至到達掃墓地點,盡量食用素食,衣著整齊素嚴,以示對先人禮貌和尊重。
3、注意安全
焚燒紙錢,置放供品,應注意防火,確保安全,物品盡量自己攜帶,避免購買祭祀地點附近的小販兜售器物。若由于攜帶不便,不得不購買,應提前準備零鈔,將少額現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額現金置里側,避免被小偷扒竊。
4、擇日祭掃
盡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峰時段,蓋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峰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可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將掃墓時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5、隨時清點
無論是到達祭祀地點,還是離開,都要養成清點隨身攜帶物品的好習慣,以免貴重物品無意丟失,集體祭祀應隨時清點人數,特別是攜帶小孩的家長更應照顧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煙罕至的地方祭祀,依照常走的路線進行形成規劃,切勿在偏僻地方長時間逗留,確保自身安全。
7、祭祀時間
掃墓時間盡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盡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時段。
8、清整墓地
面對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雜草,增添松土,整理周遭環境,使得墓地外觀飽滿而整潔,同時心中默默祈禱,寄托希望于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后代富貴昌盛。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29
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是人們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掃墓,唐朝開始盛行,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現在和過去情況不同,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清明節人們有一種插柳戴柳的習俗。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時清明節還有蕩秋千的習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0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1
1、霉變的甘蔗不能吃
有句俗話叫做“清明蔗,毒過蛇”,意思是說,由于清明前后氣溫升高,一些甘蔗容易發生霉變,這樣的甘蔗里會產生三硝基丙酸這種化學物質。
因此若發現甘蔗霉變、內里出現紅心、或棕褐色、青黑色,有難聞氣味,則千萬不能食用,市售所謂鮮榨甘蔗汁,若不能確定所使用的甘蔗是否霉變,則也不應飲用。不過,清明節的甘蔗只要是新鮮的、沒有變質的,還是可以正常食用。
2、受污染野菜不能吃
清明時節人們趁踏青、上墳祭祖之時順路摘點野菜,這都是極為常見的。野菜的營養價值高,近年來倍受追捧。但是,并不是所有野菜都可食用,有些野菜是有毒的,那些在公路旁,污水邊受到污染的野菜,其中可能含有鉛、汞等重金屬或其他污染物,誤摘食用就會導致中毒。
3、青團并非人人可食
清明寒食自然少不了青團,青團包括糖皮、青皮和白皮這幾類,其主要食材是艾草和糯米,而糯米是很難消化的食物,腸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特別是患有胰腺炎、胃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4、螺螄清洗不當勿食
清明時節的田螺豐滿、肥美,民間賜予其“清明螺,勝似鵝”的美譽,但是采食螺螄要注意,田螺因生長在污處,體內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很容易引發霍亂、甲肝及其他腸道疾病。因此,食用螺螄一定要清洗干凈。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東至或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五月四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是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在民間亦相仿效,于次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源于商朝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節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或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或自然共處人體,都在此時換取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歷代承襲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添加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或燒紙,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清明節我到了文化宮去“踏青”,中午在外面野炊,晚上又去給去世的姥爺燒“錢”,嘴里還要不住的說:“姥爺,我們給你燒錢了,你安息吧!”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3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于是又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文獻記載中,介子推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并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并且,寒食節起源于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于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后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后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于文獻上。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于節日誕生,是后世構建出來的。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后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中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北方并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中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并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游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移置到清明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在清明節禁火與吃冷食的習慣。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篇34
清明祭祖,是中國多年的傳統,也是教育后人、緬懷先人的一個重要形式。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節氣,民間又稱清明節為“鬼節”,“清明時節雨紛紛”,似乎自古至今,關于這一現象,民間有一套解釋;清明除了掃墓,還有踏青,做柳笛吹“咪篾兒”、放風箏等。
1、忌穿大紅大紫: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不要穿得大紅大紫,而且衣著要整齊,神情須莊重肅穆。
2、常規順序不可反:從風水學的角度,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后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干凈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后順序盡可能不要出現差錯,先后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貢品-敬酒-拜祭-送別。
3、掃墓時不可邊吃東西邊祭拜:古時傳下來的掃墓禮儀中,掃墓前應禁食,不過對于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人們來說,空腹祭拜也不現實,實在要吃,飲食要清淡,忌大魚大肉,也不宜吃得過飽,假如因此在掃墓時體內排出污濁之氣(比如放*),也是不尊重逝者的表現;另外,無論多餓,掃墓進行時,嘴里別咀嚼著食物,這只會凸顯你吊兒郎當的無知。
4、發不遮額忌買鞋: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發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發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為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5、忌嬉罵和非議先人:個別人在掃墓時,為放松心情,互相嘻哈打鬧,不僅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還會招致非議。路過他人的墓地,忌對逝者品頭論足也是褻瀆的行為,會惹來麻煩。
6、未滿三歲的嬰兒不應帶去掃墓:一方面,雖然掃墓現場不像以前那么環境污染,但不排除仍然有點香放炮的行為,這些氣味聲響容易讓孩子驚厥,不利身心健康;也有說法是此階段小兒容易瞧見大人看不見的陰間世界,當然,不論真假,墓地周圍的環境及設施等都不方便大人帶特別小的小孩前來。除非有特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