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日記(精選3篇)
清明節的由來日記 篇1
你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嗎?哈哈!不知道了吧還是我來告訴你吧!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掃墓。今年清明節前后,我們學校組織了春游,就是去革命英雄紀念碑。我們帶著太陽帽,拿著小白花,浩浩蕩蕩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紀念碑,在那里,有許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們低著頭,來到長清樹面前,把我們的小白花寄在長清樹上,默默地看著長清樹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離開了革命英雄紀念碑……
這是我們紀念已故先人的節日,也是我們我國非常傳統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日記 篇2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節的由來日記 篇3
我國的清明節是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每到清明節,大家都開始忙碌起來。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了。公歷四月五日前后就是清明節。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在所有的節氣中,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要掃墓,吃清明馃、踏青……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吃清明馃了。每到清明節,爺爺就去山上把青給采回來;然后把它剁成泥;再把它燒制,并在里面加上餡,餡有咸的、有甜的,可美味了;最后用模具把它分割成圓形狀的就完成了。
不僅我們中國有清明節,國外也有好多清明節。他們和我們一樣,都要享受清明節帶給我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