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節的散文閱讀(通用3篇)
描寫清明節的散文閱讀 篇1
又是一年清明節,想起陌野荒冢那些凌亂的芭茅草,那些冥紙燃起的裊裊煙霧,那些在雨中搖曳的墳頭白紙,每次瀕臨清明這個悲愴而多愁的日子,我多想借一場清明雨來澄清靈魂,洗掉一些欲望和貪戀,一些塵埃和雜念,然后靜靜地望著一堆讓人斷腸的黃土,觸痛記憶,寄托心境…小時候,我總是盼望著清明節快點到來,那個心情就像盼望著過年一樣。我依稀的記得清明時節是我們這些饞嘴的孩子進山掃蕩的日子,我們常常跑到學校對面的那片墳塋,去守候住在我們那里的幾家漢姓人來掛清,那個時代我們苗族很少有人為祖先掃墓,即使掛清也舍不得買糖果來祭祀,最多也是燒香焚紙,然后買5毛錢的一小串白紙掛上就是清明節了。70年代末,在我們那個鄉下,基本上都是苗族聚居,但也夾雜著十幾家漢姓人居住,我記得他們住在街上,說著我們聽不懂的漢語,我們都叫他們做“果匝”,他們叫我們“果雄”。他們的習慣和我們苗族人不同。他們在鎮上開商鋪,賣油,賣鹽,賣糖果等。清明時他們會拿一些糖果來祭祀祖先,還會用很漂亮的紅紙做小燈籠掛在墳頭。那個時候,“果匝”祭祀祖先的貢品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我們迫不及特等活人拜祭完走人,然后像伏兵一樣從一些草垛啊,大石頭背后冒出來爭搶死人的貢品,有時為搶一個糖果還在那里干仗,然后就坐在墳墓旁邊吃邊比誰搶到的東西多,吃完覺得那些燈籠和彩紙很漂亮,我們還把那些燈籠取下來,用麻告皮串聯起來帶回家,直到父母發現,狠狠揍一頓,還騙我們說,我們拿了果匝的東西,要把我們賣給果匝,嚇得我們連忙把那些燈籠重新掛到墳塋上。上小學后,我對清明節只是有一些懵懵懂懂的了解,即使在課堂里跟老師把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背的滾瓜亂熟,但確卻的來說,也不知道清明節到底是怎樣一個什么鬼東西,在心里隱約的知道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日子。因為爺爺在我出生那一年過世了,但是每年給爺爺掃墓都是父親一個人。好像一直沒有我們小孩的事。我記得每次父親去掃墓,奶奶總是給他準備一把割草的砍柴刀,一把添土用的鐵鍬,然后拿少許的紙香就去掛清了。到了我9歲那年,一提到清明節我就恐怖不安,那年大我兩歲的哥哥因突發性腦膜炎死了,那時在80年代初,重男輕女的現象頗為嚴重,特別是在鄉下,家里如果沒有男孩是被人家歧視的。本來我家孩子又少,哥哥是的男孩,哥哥被無情的病魔帶走了,當時父母痛不欲生,特別是父親,哥哥好像是他的全部,哥哥的走,父親悲痛欲絕,幾乎神志不清。從此,父親垮了,沉默寡言,常常陰森著一張瘦弱的臉,家里每天都像結一層薄薄的冰。哥哥走后,每到清明節父親再也不去掛清了,而是傻呆呆地坐在家里燃香焚紙,淚水像決堤的河流泛濫不止,我不知道他是祭祀爺爺還是祭祀我未滿11歲的哥哥,家里煙霧繚繞,陰陰森森,好像有鬼怪出沒,偶爾母親和奶奶也在小聲的低泣…我和姐姐怯怯地躲在廂房閣樓里不敢作聲,也不敢出去玩,那一晚,母親沒有心思去做飯燒菜,我們一家人都是餓著,圈里的兩只豬更是餓地嗷嗷亂叫,我和姐姐實在餓的厲害,就悄悄地吃白天我們從坡上采回的毛毛針,一想到那個悲悲戚戚,斬斷寸腸的場景,我特別特別地憎恨清明節。后來我慢慢地長大了,也離開了家鄉,父親的哀愁好像也慢慢地減少了。每次到縣城給我送伙食費,總是一臉慈祥,摸著我的頭問寒問暖,久久不舍離去,當時我覺得有一段時間不是很適應。覺得生活不是那么真實。后來我聽母親說,自從我考起縣一中,父親覺得我像個男孩子一樣能干,或許在面子上很榮光,因為當時從鄉下考上縣第一中學只有三個人,我是其中的女孩子。那段時間我是最幸福的,我感到又回到了哥哥在時的那個其樂融融的家庭,家里又有笑聲了,即使到了清明節,父親的痛苦也放下了很多,他帶著我和姐姐一起給爺爺掃墓,他再也不提哥哥的事,他只是給我們講爺爺生前的故事…可是,好景總是不長,在我18歲花季那年,我正在教室里上課,堂哥風風火火送來一個消息,說父親不行了。當我趕到父親的病床前,父親已經不能說話了,他僵硬躺在病床上,眼睛直木木地睜開,任憑我怎樣叫喚,父親都無法回應我,只是目光慢慢地移向我,僅僅盯住我有一分多鐘,臉上露出一絲隱忍的微笑,此時我明白父親看到的那份欣慰,更明白父親是在交代我什么,我緊緊抓住父親骨瘦如柴的手,把臉輕輕地和父親的臉貼在一起,半靠在父親的身上,感覺父親的呼吸越來愈弱了,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我聲淚俱下地告訴父親,我一定會照顧好母親的,父親在我的哭聲中慢慢地閉上了眼睛,眼角滾下了兩滴渾濁的淚,那一剎那我大喊,大叫,竭盡全力的咆哮不知什么時候暈了過去,一切,所有的一切父親都聽不見了。父親走時只有54歲,從此,我知道,屬于我的清明節來了。父親走后,我成了半個孤兒,在我的生命里,我把清明節當作一個重要的節日,什么節可以不過,唯獨清明節不能不過,清明時節不管是狂風暴雨還是春光明媚,不管我身在哪里或者是怎樣的忙,我都會馬不停蹄地趕到父親的墳前,撥凈一些亂草,擺上一些白酒,燒三柱香,磕三個響頭,然后慢慢地告訴他母親的生活狀況,講我的生活經歷,不管父親是否聽的見,我都在絮絮叨叨著…22年了,今天我又來到父親的墳前,大雨下個不停,山嵐云霧繚繞,父親的墳地籠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煙雨里。老公和姐夫也趕來了,我跪在父親的墳墓前,一種愁緒自然而然地渲染,心痛如絞的感覺撞擊我心里最柔軟的角落,平時在怎么堅強的我都無法控制自己,其實每過一個清明節我的心就痛一次,那種針扎似的感覺常常讓我悲情悠悠,哀思渺渺。老公看著此時的我痛苦不堪便安慰我說,22年了,父親的木屋和身體已經變成黃土,父親的靈魂吸天地精華升天了,這堆黃土長出的小草小花在裝飾父親的家…我聽著聽著,我總感覺父親一直是頭頂著山脈,腳踏著山梁,在故鄉土地上睡去的,就如我每年清明時節這些走累了的文字,低過花香,低過四月的青草,塵歸塵,土歸土時忘不了的故鄉。清明的雨還在下著,有誰能夠阻止這些悲情的流淌和著我的淚,清清冷冷粘在睫毛上,就像一叢一叢失語的花朵,一段一段靈魂的記憶,清明雨上,滴雨成殤,我一次次,深深地,深深地呼喚我的父親……
描寫清明節的散文閱讀 篇2
連日的奔波,一直有雨相伴,雖添了許多麻煩,倒也少了些許的寂寞……原本只是想,這春天的雨是應季節而來,的確是知時節的好雨。
清明節的到來,各個車站熙來攘往的人流,道路兩旁的公墓、私墓、烈士陵墓……在連綿不斷的雨中,祭奠的人們或花圈或鮮花或焚燒冥幣等等……不同的形式,相同的思念,一樣的心情。
車箱里,沒能回家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到祖塋墓地,看看長眠的先祖和剛剛離開我們不久的慈祥的父親母親的我,心酸酸的……
郁郁的我似乎對窗外這知時節的雨,有了更深的認識……
小的時候,逢年過節,閑暇之時,我們兄弟姐妹就會纏著父親,母親講家族先賢的趣事,而清明節都是一大家族人一起去祭祖,記憶最深的是姑姑,她總是邊燒紙邊細數奶奶的養育之恩和她生活的艱辛……我的心情并不沉重,偶爾碰上冷風冷雨,還會有點小興奮……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寫人們清明時節祭奠亡靈時的沉重心情的詩加深了我對清明雨的理解……
歲月易逝,記憶猶在。先祖的趣事一代一代在傳誦,父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日……感謝清明節,這個讓人們情感宣泄的節日,這個讓人們學會感恩的節日……這個連雨都帶著濃濃情的節日。
如果說,雨是滋潤萬物的精靈,那么,一直澆灌著中華民族心靈的雨,就是這纏綿了數千年的——清明雨。
描寫清明節的散文閱讀 篇3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題記
轉眼,又是清明。
林花落了春紅,太匆匆。陰雨蒙蒙,灑下莫名的憂愁,路人都是傘下的祭奠者,我是否想起了那個在心中沉靜了好久的你……西去的路,很遠很遠,像是隔著生死,像是有著難以言表的憂愁,那樣遙遠,那么荒涼,尋尋覓覓,不能忘記,那些曾經在一起的瞬間,那些曾經一起許下的諾言,可是,那些永恒卻隨著你的離去,漸行漸遠……
又是一年秋雨涼,伊人眉亂衣裳薄涼,染重了誰人心底謄疼的寒潮?愿相思為媒,醮淚為墨,賦一首江南煙雨楚辭雅音唱不盡的牽掛絆腸,嘆,嘆不完心身在京華身老滄州的十里長送,楚宮舞冷煙花殘。前路喧寂,素顏遙斷藍橋守望,一人一橋一世紀的情話。刻一個有你微笑的軟夢,暖融了我夜空里的啞暗。
西窗有夢,那一夜輾轉迭一個無眠的悸傍。愿愛意盈一曲小弦輕撥,亂了江心月沒了天上行舟,素顏神遇,卻害怕了天心慌亂,錯過了春的花殘了秋的相思葉。蝴蝶難渡滄海,粉飾一夢殘柯亂,黃粱舞苑不想眠,也許愛不難,有你就好,真的笑笑就好。
可是,你早已離去,又有誰懂我的曉風殘月,誰懂我的楊柳依依……我又如何笑得下去?
又是一年清明日,
春雨掛眸盡離愁。
小弦輕撥靜閣樓,
無邊相思化繆綢。
清明雨上,雨落清明。
清明節的雨,我想起了清明節的你,清明節的離去,清明節的愁……
清明節的雨,漫天的淚隨思緒悄然而下,化作祭奠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