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清明節作文
清明節作文之一:
清明到了,我們全家回老家祭祖。
麥苗綠油油的,個個挺直了腰桿,鼓足了勁兒,仿佛向著終點做著最后的沖刺。金黃的油菜花,遠遠望去,像給大地鋪上了金色的毯子。蠶豆、豌豆、萵苣……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中午,在堂屋中央的方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上一炷香,燃一支蠟燭,爺爺將紙錢一張一張捻開,扔進了聚寶盆,瞬間紙錢化為灰燼,騰起一縷一縷裊裊的輕煙,然后家人按次序一一祭拜。
這種習俗寄托了人們對先人的懷念和祝福,并將代代傳承下去。
清明節作文之二:
清明節上午,我和爺爺、爸爸下鄉栽樹。我們很早就吃過飯了,上了爸爸的車。我們奔馳在高速公路上,路的兩邊有綠油油的麥田、新蓋的樓房、一片片金黃色的油菜花、粉紅色的鮮花......美麗極了!
很快,我們就到了西南村。于是我們開始栽樹,爸爸先挖樹坑,爺爺把樹苗放進了樹坑培上了土,我用水管給小樹澆水,我想小樹喝飽了水就能不斷的長高!雖然我滿頭大汗、手腳都沾了泥土,但看到小樹苗笑瞇瞇的站在那里還是很高興!
我們栽了很多樹,有桃樹、梨樹、松樹、柿子樹,還有各種各樣的花樹......我想,明年回來的時候我們的家院就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了!
清明節作文之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在他鄉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著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形單影只,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于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著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著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為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著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