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掃墓現代詩詞(精選3篇)
清明節的掃墓現代詩詞 篇1
奠清明節(組詩)
(一)
是偶然還是必然
是無意還是巧合
天空——你的臉
為何總到這個時節
便開始陰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為何莫名開始顫抖
仿佛要將整片大地*
(二)
風蕭蕭
雨綿綿
人終惶惶而又凄凄
我默默站在
堆堆亂崗墳前
憑吊每顆游蕩的孤魂
我聽到了
你們在鬼嚎你們在狂笑
所有聲音和著風聲,嗚咽
(三)
不知是堆堆黃土
還是墳頭孤伶搖擺的狗尾巴草
還有被風雪滌滌后的斑駁碑文字跡
像把把鋒勵的劍
刺向我的眼睛
剖開我的淚腺
于是
毫無意義的淚滴
潤濕了我的唇齒——苦澀
(四)
他們都跪拜在那里
盡管路是泥濘
嶄新的褲子上滿是黃泥
他們依然如雕像般久久不愿離去
香燭裊裊
鞭炮轟鳴
是為那些亡死的靈魂追悼魂靈嗎?
我不想
我只想用我的雙指
挖開每一座墳墓
讓那些魂靈能透一透氣
清明節的掃墓現代詩詞 篇2
高堂祖宗論前輩,
清明掃墓祭祖碑。
孤墳冰冷葬靜土,
叢嶺荒山落墓墳。
墓墳力碑辭世別,
孤墳啼哭語無聲。
野草爬墓尋相思,
松柏伴墓永相垂。
秋寒雪霜單衣薄,
三月清明墓生輝。
先人遠登座空山,
觀顧星月冷照墳。
可憐祖先辭世別,
功勞千秋不可滅。
今日清明掛紙錢,
沉痛哀思清明節。
清明節的掃墓現代詩詞 篇3
《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宋代〕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游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注釋:
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樂聲、歌聲。
屬:歸于。
賞析:
陽歷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仿佛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著。
游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游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么熱鬧。
后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反映了清明時節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