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氣的黑板報資料(精選3篇)
關于清明節氣的黑板報資料 篇1
每逢清明,父母都會起早,燒鍋做飯,蒸上幾碗魚肉,然后帶上我,去給地下的親人掃墓。爺爺的墳很近,就在村外,到墓前,父親會用上鐮刀,細細的將墳墓上的草除去,傳說那是親人的頭發,要輕輕“梳理”“剪去”,可馬虎不得。除完草,母親擺上魚肉,燒上幾柱香,放上幾串鞭炮,“啪啪”聲傳得很遠,似乎在提醒爺爺,兒孫來看你。給爺爺掃完墓,其它親人按照親疏,依秩序祭拜,不能有所遺漏,在農村的習俗,遺漏代表著不孝順,誰也不敢擔當這樣的罪名。到中午,我祭完回家時,青山中,已是白幡點點,在風中飄揚。
下午,做清明果是一樣盛事。母親拿出前幾日采摘來的的清明草,在水中煮熟煮透,和上米粉,加入以蘿卜為主,蝦仁、豬肉為輔的餡,捏成花狀,很是精致。每當此時,我也會卷起袖子,上陣捏果,雖然不成樣子,但蒸熟后吃起自己做的清明果,味道更覺鮮美。
這清明果啊,也算是為這哀傷的清明節,增添一點生氣。
關于清明節氣的黑板報資料 篇2
我的姥爺己經去世三個年頭了,每年的清明節我都要和媽媽一起為他燒上一炷香,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思念,姥爺,你在哪里?你可聽到孫女心的呼喚?
姥爺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天天誠懇的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姥爺很老實,對人真誠,和姥爺一起工作的姥爺奶奶們都非常喜歡他。
今天,又是一年清明節,天上下著細雨,我們買好了香,蠟,紙。準備給姥爺燒,我把一疊一疊的香紙放進火堆里,讓紙燃燒著,我仿佛看到了姥爺,背著書包,接我回家的樣子,他的腳一拐一拐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卻永遠也走不出我們家人對他的想念……
姥爺,你在天堂還好嗎?快來領錢吧,拿這些錢去買好吃的,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吧!
姥爺,我想你了!
關于清明節氣的黑板報資料 篇3
仲暮交合景,即將又清明,清明既是時令節氣,又是我國傳統春祭節日,在清明節期間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我國重要的祭祖文化的呈現。
清明節的起源要追溯到春秋時期,而且跟的春秋霸主晉文公有關。相傳春秋時,晉獻公寵愛的妃子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于是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盡。申生之弟重耳,也就是日后的晉文公,為了躲避禍害,流浪國外。
在重耳流浪期間,一路坎坷受盡屈辱,這種情況下跟隨他的臣子陸陸續續棄他而去,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愿意繼續陪著重耳流浪,其中便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十九年后,重耳重新回到晉繼任國君。即位后,當然要封賞當時跟隨他流浪的臣子,然而晉文公卻忘了為他割肉充饑的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晉文公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后追悔莫及,于是他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命人搜山尋人無果,最后火燒綿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但這恰恰害死了介子推。事后,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卻發現去年燒死的柳樹竟然奇跡般地復活了,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清明插柳也就成了一種習俗,以柳為留。
至今,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但掃墓祭祖這一基本主題千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