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滿分高中優秀作文(精選3篇)
清明節滿分高中優秀作文 篇1
那時電視機還不普及,當大哥突然從城里抱回一臺黑白電視機時,全家人都非常欣喜,幾兄妹圍著已經衰老的父親,高興地對他說:“爸,以后您可以看最喜歡的京劇了!
父親工作一生,靠微薄的工資養活全家,他退休后不久,母親就生病離開了,父親沒有打牌泡茶館的愛好,成天抱著收音機聽京劇。
大哥把電視機放在父親的房間,每天提前看節目預告,然后全家人擠在一起看京劇,說實話,我對京劇一點興趣都沒有,大哥大姐也一樣,只是為了讓父親高興才這么做。
父親老了,聽力不太好,眼睛也看不分明,但他顯然很欣慰兒女們的孝心,每次都努力睜大眼睛看,有時候乏了,就靠著床頭躺一會,一直到京劇演完,我們兄妹離開。
五年過去了,大哥、大姐先后結婚搬了出去,家里就剩下我與父親。我也有自己的事,常常把電視機調好臺,讓父親一個人看。但漸漸地,我發覺每次再去看父親的時候,電視機要么關了,要么換了臺,我問父親您不想看京劇了嗎?他含混地回答說:“電視機自己關的。”以為是電視機出了問題,不久我們湊錢為父親買了臺彩色大電視,但不到一星期,又出現同樣的情況。
我覺得不是電視機的問題了,一次我又給父親調好京劇,在外屋聽動靜,果然聽到父親調臺的聲音,然后“啪”的一聲關了。我走進去,父親的神情有些驚慌。
我說:“爸,如果您不喜歡看京劇,可以對我說,我幫您關!备赣H睜著渾濁的眼睛看了我半天,微微點點頭。
想起這五年來,父親是不是一直不喜歡看京?我問他:“爸,才買電視機時,您看不看得清?聽不聽得見?”他先點點頭,然后又搖搖頭,有些吃力說:“看不清楚!蔽业男耐蝗灰煌,問:“那您為什么不說呢?你看不清我們可以把電視機放近一點,聽不見可以把聲音開大一點啊!
父親望著我,沒有回答,但眼睛卻變得有神起來,嘴角也露出一絲笑意。
我現在才明白,五年來父親一直看不清楚畫面,也聽不清聲音,他硬撐著假裝看,只為不想拂兒女們的好意,而我們也一直以為自己盡了孝心,并為此沾沾自喜。這樣的孝心在父愛面前,顯得蒼白,因為盡孝只會在父親的有生之年,而他給予我們的愛,卻是永恒的,兒女們永遠無法超越。
以此送給天下所有逝去的父母及懷念著他們的兒女!
不論親情、愛情或者友情,我們雖然不能夠做到前世無悔,但至少,我們能夠做到今生無愧!
清明節滿分高中優秀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形象地道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這一時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真實寫照。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它不僅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且還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因清明節前后的活動大都與已逝的人相聯系,所以清明節又有“鬼節”之稱。
諸城以“禮義之邦”著稱,凡事講究禮儀。在清明節,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國人重親情、尊人倫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承襲了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并融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諸城,清明節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說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說的寒食,距冬至105天。大寒食即為清明節,一般在小寒食后的兩、三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兩節的習俗也逐漸融合起來。在清明節到來的幾天里,人們一般采取各種方式來掃墓祭祖,如添土上墳、起骨遷墳、樹碑等,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有人根據自己的實際,舉行一些與鬼神有關的儀式,如結陰親,來尋求一些心理安慰。
添土上墳 這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多把它放在清明節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時,人們往往扶老攜幼,來到墓地,通過添土上墳,祭奠先祖。這項活動原來多是由男人來完成,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參加這項活動的人流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的確,懷念先祖,并不只是男人的專利。而且,有的后人中沒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來承擔祭祀的禮儀了。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及其四周的雜草清理干凈,然后在墳上培上新土,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隨后,還要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是用鐵鍬在地上挖的土塊。當然立墳頭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后,人們多在墳前擺上小餑餑、酒、菜肴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菜肴的數量也有講究,一般要做7個菜,多為雞、魚、豆腐、蛋等有著吉利說法的菜。擺供時,還要不時地將各種供品用筷子夾出少許,分別放在燒著的紙錢上,同時斟酒在墳前,表示讓先人享用。添土后,墳墓煥然一新,給別人的感覺是逝者后繼有人,家族興旺。中國人對神、對宗教可能不那么熱衷,但對祖先卻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節對人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起骨遷墳 人們習慣將起骨遷墳的時間也選在清明節前,并且要在凌晨天亮以前完成,因為有尸骨不能見天日的說法。起骨前要由“明白人”指引,首先焚燒紙錢,然后由遷墳人(死者的后人)叩首跪拜,隨后挖開墳墓,露出墓穴,亮出尸骨(或骨灰盒)。同時將墓穴四周清理干凈。再將鍘刀背部拴上白布,刀刃貼近墓穴底部,沿墳底部慢慢向前推,這樣,尸骨等就自然地放在白
布上。然后捧三捧墳土放在白布上,有骨灰盒的要將土放在骨灰盒里,再將白布包起,隨后將墳填埋好。最后燃放鞭炮,由死者后人中的長子捧著白布包,來到新的墓地。在事先挖好的新墓穴前,舉行一個簡單的下葬儀式,將盛有尸骨(或骨灰盒)的白布包按方向恭恭敬敬地放入穴內,便開始填埋——盡管是遷墳,也講究入土為安,不宜耽擱。填埋完畢,遷墳的人們還要在墳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程序跟殯葬差不多,只不過程序簡化一些罷了。
立碑 立碑講究在父母雙方去世三年以后,父母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時間最好也選在清明時節。為先人立碑,不僅僅在于風俗,還在于一些家人久居外地,不;丶疑蠅灒乱院髩烆^越來越多不便尋找,立座碑等于為親人的墳塋作個記號。這件事理應由子女承擔。立碑原來很時興,但由于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和后來“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立碑自然也就一度成為不可能的事了。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上世紀80年代起,立碑又漸漸時興起來。不過,起初的碑都是用水泥抹的,很簡單,就刻個姓名,“記號”的功能很明顯。而近些年來,碑則多用石料,并越來越講究起來。在諸城,人們多用大理石、花崗巖和大青石。至于樣式,則都是立式的,這樣顯得高大,好看。立碑時,先是由子女選料刻碑,定好日期。碑刻好后,要將碑用紅布裹起來,運到離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有一種說法,是要將刻好的石碑放在路邊,讓路人踩踩,可能也是為了吉利吧。清明節來臨,人們便在選定的日子立碑。立碑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主要根據立碑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立碑時,碑的方向各地有各地的講究,在諸城一般陽面朝向東南。另外,立碑的費用,只能由子女出,因為立碑盡孝,別人誰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后,家人也要在碑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以表敬意。
清明節滿分高中優秀作文 篇3
清明細碎的雨絲,把誰的視線阻擋,又把誰的眼睛擦亮。
——題記
蘆葦滿塘圖
芊芊蘆葦,在坦途上扎根,無拘無束;在纖橋旁搖曳,蓬蓬勃勃。從蒼翠的湖綠,漸漸化作濃重的黑色,卻依舊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節的山巒,靜候白露降臨,那滿目的蘆花與天上的白云融為一體,綿延至月光不能觸及的地方,也依舊潔白,充滿蓬勃的張力,然后在冰冷的純潔里面畫上生命的句號。
微風輕輕拂過,那漫天的蘆花飄飄蕩蕩,旋轉,下滑,最后落入河中,隨著漣漪越蕩越遠,直至消失。汩羅江畔,他仰天悲嘆,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替君分憂,悲哉!悲哉!他縱身大江,蕩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生命的枝葉包裹起千千萬萬的崇敬,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為他獻上一束淡雅的蘆葦花,附上我最誠摯的感念。
山水縹緲圖
古人醮墨滿山點苔,野景迷離,淡墨薄霧隱遠山。長長的畫卷中江山遠近勢尤工,咫尺有千里之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時節,這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綻放出它最耀眼的光芒。霧繚繞,山縹緲,時不時有一縷炊煙滲進霧中,帶著點點濕氣拂綠兩岸。
一葉花瓣的靈魂就是它的香氣,一個名字的靈魂就是它所牽引起的記憶。他說:“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他的豪邁比起山水的壯麗毫不遜色。“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記了一切地大笑,因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見了這世界的面目。我躺下來,我哭,為了我的無助而哭,為了看見人類的受苦而哭,……”為巴金獻上一束橄欖枝,贈與我最真摯的感謝。
家國之思圖
思緒隨著眼前的風景回望現實,“安徽省原副省長何閩旭受賄841萬多元,受賄數額特別巨大,論罪當判處死刑。”“許昌市魏都區人民法院對鄢陵縣地方稅務局原局長王信琪作出一審判決,以貪污罪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以受賄罪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決定數罪并罰,執行有期徒刑xx年。”……中國的腐敗現象越來越多,越演越烈,金錢讓一個個兩袖清風的“書生”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淵,記得介子推曾送重耳一首詩,現我將它轉送給祖國所有官員們: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