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精選6篇)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1
清明節是祭奠逝者、緬懷先烈、感恩先人的傳統節日,今年正逢全國上下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為避免人員過度聚集,降低感染風險,博山區衛生健康局圍繞“慎終追遠·緬懷先烈”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祭奠活動,繼承先烈遺志、珍惜幸福生活,同時引導大家“網上祭掃”,避免現場祭掃聚集。
緬懷革命先烈,網上祭英烈。組織全體干部職工登錄中華英烈網,通過給英烈網上獻花籃,查看英烈事跡,足不出戶進入陵園掃墓三個版塊,在網上為先烈獻花、點燭、祭拜、寄語留言,學習英烈事跡,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倡導網絡祭掃、助力疫情防控。在系統內發起“文明追思祭祀、綠色清明”宣傳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文明祭掃倡議書,倡導干部群眾不聚集,通過網絡祭掃平臺或家庭追思等方式祭奠先人,弘揚時代新風;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大健康志愿者到博山鎮謝家店村向沿街店面和過往群眾發放文明祭掃倡議書,號召村民清明祭祀期間不現場祭拜、不踏青祭拜,不拋撒紙錢、不焚燒冥紙香燭,避免火災,同時宣傳厚養禮葬,喪事簡辦新風尚,普及文明祭掃新方式。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2
為讓幼兒了解清明節的意義,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讓幼兒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節日有更深的了解、認識和感知;4月2日下午,__鎮__幼兒園組織全園師生和家長開展了“奠基先烈寄托哀思”清明祭掃高鳳英烈士墓活動。
活動前,老師組織孩子們開展“話清明”座談會,介紹清明的由來。孩子們了解到清明節期間,人們要進行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游樂,牽鉤(拔河)、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踢球)、斗雞等一些民間風俗活動。孩子們還通過觀看保衛祖國的戰爭故事片學習英雄先烈們英勇無畏、為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激發了幼兒熱烈的愛國之情。隨后,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做紙花。孩子們認真地把潔白的紙一張張鋪蓋重疊起來,對折系好棉線后再一層層輕輕揉散開;每一位孩子都做得很用心,他們把對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從心里傳遞到指尖上,滲透到紙花里,獻給我們的英雄,以祭奠英烈之魂。
下午2:00整,老師、孩子和家長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路來到了__烈士陵園。孩子和家長們認真傾聽了革命烈士高__的光榮故事,并在革命紀念碑前集體哀默三分鐘,為英雄們獻上花圈。他們還把親手制作的紙花獻在英雄紀念碑前來表達對烈士的敬意。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3
為深切緬懷和紀念革命先烈,進一步激發社區黨員干部、居民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追憶革命先烈,立足本職崗位。在清明節來臨之際,合陽縣城關街道古莘社區以多種形式開展"致敬20__清明祭奠英烈"為主題的緬懷紀念活動。
倡導文明祭掃,共度平安清明
社區組織工作人員通過入戶發放宣傳單,廣場宣講,在戶外電子屏、廣場醒目位置設置宣傳標語、文明祭掃倡議書等形式,積極倡導文明祭掃、嚴防火災、平安清明。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思想在群眾中落地生根。
強化紅色教育,激發愛國熱情
依托中華英烈網、中國文明網等網絡資源,倡導觀看紅色影片、閱讀紅色書籍等活動,重溫黨的優良傳統和過硬作風,使全體社區干部領略到革命先烈的風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本職崗位,學思踐悟、開拓創新,真正把英雄精神轉化為工作動力。
開展網上祭掃,深切緬懷先烈
社區黨支部利用"致敬20__清明祭英烈"、中華英烈網、中國文明網等網絡平臺,組織黨員干部、居民和共單位積極開展網上祭掃英烈活動,重溫英烈事跡,進行網上"獻花"、網上"鞠躬"、網上留言等方式緬懷英烈,追憶他們的豐功偉績,寄托沉重哀思,品讀革命烈士的頑強、堅貞、崇高和不朽。
值此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古莘社區倡導文明祭掃,組織網上祭掃英烈活動,積極響應國家疫情期間嚴防清明節祭掃導致疫情擴散和反彈,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號召,既是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種形式,也是文明生活的新風尚。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3
清明掃墓由來已久,適時舉行簡樸、文明的祭奠儀式,一方面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另一方面借以教育后代繼承和發揚先祖們的優良傳統,其積極意義不可小覷。
在梅州,文明低碳掃墓早已深入人心,網絡祭掃也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在當前奪取戰“疫”全面勝利的緊要關頭,清明祭掃亦應隨“疫”而變,大力倡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書寫寄語等文明簡約的祭掃方式正當時。這樣做說到底是為了減少人員聚集、阻斷疫情傳播,體現的是一種公共責任,也是響應移風易俗號召的創新實踐。
寄托哀思、緬懷故人,需要的是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與現場祭奠相比,在網上點擊鼠標向先人鞠躬、獻花,以點燈、寄語形式遙寄哀思,少了喧鬧,少了污染,既符合綠色安全、防控疫情的要求,也契合清明節“清潔而明凈”的本義。這樣的祭祀方式既不擾逝者清凈,又能沉淀生者的心靈,何樂而不為?
經歷這場疫情,“互聯網+”催生了許多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今年的網絡祭掃或許是權宜之計,但置身于現代社會,借力移動客戶端、微信二維碼、小程序等現代科技手段,網絡祭掃完全可以成為新的習俗。
讓網絡祭掃成為時尚,政策指導、保障機制應該主動為這種意愿的實現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網絡墓園與實體墓園要無縫對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使虛擬和現實相結合,便于將逝者生平、照片、友人紀念文章等上傳到網絡空間追思緬懷。只有把人性化的服務落實到位,并求得制度化的正解,才能持久地激活“互聯網+祭掃”的動力。
當然,移風易俗有一個長期的、緩慢的改變過程,網絡祭掃要漸成主流,既需要大張旗鼓、入腦入心地教育引導,更需要從我做起、向我看齊的文明示范。心誠則靈,感恩抒懷,健康文明的祭掃,才是對先人的緬懷。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4
走進烈士陵園,來到烈士墓前,我們舉行有意義的紀念活動,緬懷先烈。因為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奠基。先烈的功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我們少年兒童更不會忘記他們。中國少年先鋒隊是少年兒童的群眾性組織,是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這個光榮的組織在黨的領導下,經歷了漫長的里程。今天,在這個隆重的儀式上,又有一大批一年級的小同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為我們的組織增添了新鮮的血液。讓我們再一次用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
少先隊員們,不管我們將來走到哪里,不管我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我們都是祖國的兒女,肩負著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只要祖國需要,我們也會像他們一樣毫不猶豫地奉獻一切,即使沒有網顯赫的名聲,沒有豐厚的報酬,我們也無怨無悔。讓我們不忘過去,接過先輩手中的旗,沿著先輩的足跡,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5
由于受疫情影響,集中性的祭掃受到限制,回鄉祭祖的計劃也無法成行,讓人或多或少地感到遺憾與惆悵。為此,廣東、甘肅、江蘇、河南、四川等省的多個地市先后發布通告或通知,明確提出暫停現場祭掃的要求,建議各公墓設立“網上公墓”,推廣更為環保、更為文明的“網絡祭掃”方式。
實施“網絡祭掃”,雖然人們不到現場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但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家中采取家族微信群、網絡追思會、制作思念卡及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等方式祭奠先祖,那些虛擬的紙錢、鞭炮、鮮花等也同樣可以表達對親人的追思與悼念。事實必將證明,這種“網絡祭掃”的方式,可以減去傳統祭掃過程中的舟車勞頓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現象,因而會逐漸被大眾尤其是年輕人所接受,成為堅守與創新傳統祭祖掃墓等文化的新方式。
當然,我們不能因疫情而自此將現場祭掃摒棄,而應該大力提供文明祭掃、低碳祭掃、環保祭掃。疫情過去到現場祭掃,也應該自覺做到不燃放鞭炮,不燒紙錢,可采取送上一束鮮花、種上一棵小樹等形式來祭奠先祖,寄托哀思。也可繼續采取“網絡祭掃”方式祭拜先祖,從而避免那些興師動眾、鋪張浪費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掃活動,進而真正使“網絡”成為清明祭掃的新平臺。
202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及感想 篇6
清明節上墳掃墓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古已有之,20__年,國家把清明節正式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由此可見,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輩的節日,也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節點。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兇險的新冠病毒疫情奪去了3000多國人的生命,讓20__年的清明節更添愁思。人們希望,親往墓前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清除雜草,培添新土,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然而,目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期,雖然形勢向好,但防控任務依然艱巨復雜,不扎堆、不聚集已然成為一種防疫共識。而傳統的祭掃模式,會造成人員聚集,讓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劇增,燃燒紙錢、放鞭炮等傳統祭奠形式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存在火災隱患,上海倡導“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措施,正當其時。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各地都在著力推行提倡自然、科學的生態綠色安葬,上海的“集體祭掃”“網絡祭掃”等祭奠形式雖然是疫情期間推出的便民服務,或將在今后予以固化、延續。因為此舉符合綠色文明的現代殯葬發展理念、改革方向,有助于推進殯葬移風易俗,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尚。
我們看到,針對部分市民有落葬需求、個別市民因特殊原因需要現場祭掃的,上海市還實行了“預約落葬”和個別“預約祭掃”,不搞“一刀切”,在確保防疫安全及民眾健康安全的基礎上,慎重對待市民的個性化祭奠要求,充滿人性化關懷,讓20__年的清明節又增加了撫今憶昔、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厚重意義。
清明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本就當傳承傳統,又與時俱進。防疫時期的清明節“網絡祭掃”等新方式,既寄托了緬懷先人的情思,也符合綠色環保、防控疫情的要求,契合民俗民意和時代潮流,故受到民眾的認可。畢竟,無論何種方式,心存思念,真誠祭奠,感恩抒懷,才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節日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