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節的小故事閱讀(通用3篇)
描寫清明節的小故事閱讀 篇1
相傳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后想要回到老家祭拜父母,但是由于連年戰爭,使祠堂周圍長滿雜草,破損不堪。雖然部下翻了個遍,可直到黃昏也沒有找到劉邦父母的碑牌。
最后,劉邦沒辦法,開始請求神明。他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捏在手中。劉邦向上蒼禱告說:“希望爹娘在天有靈,如果有紙片落在哪一塊碑上連風都吹不動,那就是爹娘的。”說完,劉邦把紙片拋向空中。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塊斷掉的碑牌上,無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一瞧,上面真的刻有一個劉字。
劉邦高興的不得了,馬上讓人重新整修,而且以后每年的清明節都會返鄉祭
描寫清明節的小故事閱讀 篇2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清明節的故事有關清明節的小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很有名的晉文公。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山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描寫清明節的小故事閱讀 篇3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的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至一片農地。這時,一位農民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莊設崗哨,檢查每一個進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給陳太平帶食物吃。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頓時,他計上心頭。農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凈并煮爛,然后將青色的艾草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個個青色的米團子。最后,把青色的米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了村口檢查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色的米團后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返回軍營。后來,陳太平將這種吃法教給所有將士,隨之,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