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祭祖高三作文1000字(通用3篇)
清明節的祭祖高三作文1000字 篇1
清明又是紛紛雨,池塘滿地處處蛙。
許是清明的時節,楊柳返青、百草抽芽、萬物潔凈鮮明,多么別具一格。而清明時節的雨,沒有入春時的柔柔;沒有末春時的涼涼,可卻自帶一種沁人心脾的新意,身在其中,讓人心曠神怡。
每逢清明,老鄉的親人們都會去登山掃墓。這時,紫色糯米飯、水煮雞、彩色飄帶、黃墓紙都少不了,因為這是晚輩對故去的親人一種懷念與尊敬,也是家鄉親人們過清明節的習俗。此刻的回憶,我多是倍感憂傷,不能去祭拜自己故去的親人,只有滿滿的思念溢出心間。
清明一日由何來?舊時故事傳家戶。
舊時晉國國內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晉文公與隨臣介子推逃到山上躲避,因身在山中沒有食物,晉文公只好飽受饑餓。一向忠心耿耿的臣子介子推為了晉文公溫飽,甘愿忍痛,自割腿上的一塊肉獻給晉文公為食。晉文公滿懷感激,許諾日后東山再起,便封他個大官,可介子推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只望晉文公能夠治國安邦、做位賢明的國君。
火連燒三天三夜,卻也不見介子推出來。后來發現介子推與他母親同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柳樹下還有介子推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失聲痛哭,并下令這一天為寒食節,之后又定為清明節。
一年清明何常在,柳青雨凈百色新。又憶清明祭故人,他鄉異地望回歸。
清明時節的雨,總是淅淅瀝瀝、瀟瀟灑灑的,雨絲夾雜著冬日未盡的寒意,又隨風飄落帶來春暖的氣息。久久的飄灑、久久的滋潤,卻也不見它微微歇息。葉片上晶瑩剔透的露珠順著葉尖兒滴落;池上漣漪動蕩不定,水波一圈又一圈輪回;泥濘的池邊一聲又一聲傳來蛙鳴,仿佛在入夢仙境,又似身在唯美的畫卷之中……
又憶清明登山處,祭祀故人少一人。
每每放眼望去,總會看到故鄉那邊的山上飄搖著彩帶,多少身處異地他鄉的人們,渴望回鄉為故人掃墓卻不能如愿啊!我不禁傷感又蔓——清明不見故親人,身在他鄉自愁憂。
清明節本是懷念、祭祀故人的節日,從古至今一直如此。而對這一節日的由來,家家可知、人人可明——每逢清明,我便可聽到他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清明節的來歷。
流亡十九年后,晉文公終于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念著介子推的忠心,想他封個大官,然而,介子推卻帶著他的老母親躲到山上去了。在這荒山野嶺的地方,晉文公找人也不容易,于是,便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一面,想必介子推一定會出來。
春暖三月,清明飛雨,河畔邊的楊柳青青、隨風飄舞、優優柔柔。百草的淡雅清香彌漫著淺淺的憂傷——此刻清明,心念故親,楊柳深情,百草萋萋。
清明節的祭祖高三作文1000字 篇2
清明,一個寧靜的日子,空氣中仿佛彌漫著淡淡的憂傷……
朦朧的晨霧中,細細的雨正在下。雨水在清明時似乎散開了,化為一縷薄薄的水霧。盛開的花兒上頂著水珠,一滴一滴地落下來。青青的柳樹剛冒嫩芽,門前青石板上,有一個個小小的水洼。
朦朦朧朧間,可以看見一把油紙傘。傘是青色的。在水霧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雨,還在下著,不停。前方,一片白色的梨花。梨樹下,有一塊小小的石碑。油紙傘在此處停下了,靜靜地,只聽見輕輕的雨。歲月如梭,時光不會待人。人生死之間,僅一線之隔。朦朧的雨打在青色的油紙傘上。油紙傘下的人,臉上流過一行雨水。雨水模糊了雙眼,淡淡的憂愁,濃濃的思念。正如這清明的雨,朦朧間,似乎并不朦朧。淚水打濕了衣衫,雨水順著石碑流下。他伸出手,撫摸著上面的字。時光造就了生命,生命消失在時光里。粉紅的杏花,在雨中更顯美麗,模糊的一片粉紅,點點撒在山坡。不知多少人,現已沉睡黃土。更不知多少人,尚在生命之初。白茫茫的霧,細細落下的雨,一抹粉紅的杏花,一方小小的墳墓。清明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是那一縷霧,是那一絲雨,是那一方墳,更是那一點淡淡的憂愁。
清明,一個寧靜的日子。空氣中散發著春的氣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淡淡清明淡淡雨,霧云之中朦朧。是非成敗轉頭空,一日終歸黃土。人生幾何?何必活得辛苦?生命無緣永久。
一年一度,“清明”又悄然向我們走來,這是世人與故人對接的日子,我想起了時下國人的殯葬文化。
清明節的祭祖高三作文1000字 篇3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今年清明節放假三天,老爸、老媽悄悄告訴我,我們張家三代人準備一起回趟老家祭拜祖先。因腦血栓后遺癥,爺爺的腿腳不靈活,一直行動不便,近二十年都沒有回過老家,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爺爺時,爺爺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你長大了,真的懂事啦!俗話說的好,葉落歸根,讓我們一起回老家看望一下祖先吧。”
我的老家在河南鄢陵縣柏梁鎮康王廟村。素有“中國花木第一縣”的鄢陵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遠古時期就有許多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周武王分封天下,稱為“鄢國”;東漢“郡縣制”設“鄢陵縣”,是鄭伯克段于鄢、晉楚鄢陵之戰、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曹操屯田等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花卉園藝業譽滿華夏,素有“花都”、“花縣”之美稱,享有“鄢陵蠟梅冠天下”的盛譽。
這天上午,我們張家三代九口人驅車一個半小時,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鄢陵縣柏梁鎮。回村的鄉間小路,崎嶇而又坑洼不平,小汽車走起來比較顛簸。因此,我和爸爸、爺爺下了車,步行走在鄉村的土路上,因為剛剛下過雨,空氣中彌漫著清新怡人的花木味道,太陽把溫暖的陽光灑向成片的苗圃,人工培育的小樹苗吸取陽光變得充滿活力,躺在地上的鮮花津津有味地聽著小鳥唱歌。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鞭子,一手指著杏花林深處的一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忽然一陣風拂過,把我的臉頰吹的生涼,路邊的楊樹抖動起來,婆婆娑娑,嘩嘩作響,宛如驚濤拍岸。
到了村口,兩頭肚兒溜圓的黃牛,甩打著尾巴,伸長脖子,嘴里磨動著,閑閑散散的顯得心滿意足;幾只小狗不是趴在門口睡覺,就是趴在墻根曬暖。爺爺十幾年沒有回來了,這里變化很大,他也不認得家在哪里了,忙向路人打聽。村里的一位叔叔熱情地回答,還自告奮勇作了我們的向導,帶領我們找到了祖屋。此時我想起了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這里,我看到了“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的景象,也切實感受到了樸實溫馨的鄉情,品味到了親切和睦的田園風味,已近正午時分,春風和煦,桃花紅,杏花白。遙望天際,我看見一片云彩,似人,似景,似情。很遠而又很近,模糊而又清晰,我看著他們,他們也看著我。我知道不用說什么,它們也明白我的心事。而此時我的思念就像一縷輕煙,在家鄉的上空百轉千回,久久不肯散去。
我們在家族的陵園中拜祭過先祖后,就去了鄢陵縣城,我們看到縣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綠樹成蔭。爺爺語重心長地說:“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家鄉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里鄉親的日子也過得殷實了。中國這艘巨輪正義無返顧,乘風破浪,駛向國強民富的彼岸呢!”
傍晚時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故鄉。在回家的路上,我還沉浸在純樸、寧靜、祥和、富有詩情畫意的鄉村畫卷中,又仿佛看到了爺爺在家鄉度過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