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潑水節的故事
"潑水節"是居住云南德昂族的節日。每年清明節后第7天開始,一般過3天,因節日中有上山采花的活動,故又稱"采花節"。傳說古時候,德昂村賽有個勤勞的婦女,在獨生兒子阿佛剛滿兩周歲時丈夫就去世了。
她辛勤勞動,省吃儉用,將兒子撫養成人,自己卻積勞成疾,還瞎了一只眼,老媽媽做事十分吃力,經常遭到兒子的責罵。在一年清明節后的第七天,阿佛上山砍柴,看見一只烏鴉從一棵樹上飛來,口中含著一條蟲去喂一只身體瘦弱的烏鴉。阿佛從烏鴉銜食報娘恩中受到啟迪,后悔過去不該虐待病弱的老母。老媽媽心痛兒子勞動辛苦,這天餓著做了飯,還拄棍給兒子送去。老媽媽身體虛弱,頭昏眼花,被摔在上山的石路上。當她蘇醒過來時,心想兒子又累又餓,又掙扎著一步一滴血地向山上走著。這時,兒子朝她跑來,因老媽媽耽心又要挨罵,急得頭被撞在路邊的一棵大樹上,一下就斷氣了。
阿佛本來是給老媽媽認錯的,看到剛才的情景,十分后悔,傷心地將媽媽埋在那棵樹下,用刀子在樹上刻下老人的像,并每天送飯到樹前來仟悔。后困刻像常遭日曬雨淋,裂縫變形了,阿佛又將它取回家中供奉。每年媽媽逝世這天,他都上山摘采鮮花蘸水洗擦木像。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的采花節。采花節期間,德昂村寨鋩鑼聲聲,象腳鼓冬冬。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穿著節日的衣裳,提著籃子上山采槽鮮花。
一些正在熱戀中的男女青年,常常利用這個機會采一些香氣濃郁的了香互贈,用以象征他們永遠忠于愛情的心。花藍裝滿了,采花人就地休息,其間,常常伴隨象腳鼓和芒鑼聲,跳起象腳舞和孔雀舞。直到日落西山,采花隊才滿載而歸。各家各戶互贈采來的鮮花,祝愿吉祥幸福,友誼長在,并用鮮花蘸水澆在佛像上洗塵,又束束鮮花插在花罐和院子的籬笆上。晚上,青年們歡聚一堂,盡情歌舞,節日的氣氛充滿了德昂族居住的山塞。第二天是潑水節的高潮。
清晨,人們穿著新裝,姑娘們頭插鮮花,大家帶著米粑、幡旗、香燭等供品,送往佛寺供佛。屆時,善男信女們在佛寺聆聽佛爺念經,婦女們將花泡成的香水灑向佛像,謂之給佛洗塵。而后舉行潑水儀式,先由一老人從竹水筒中拿出一束沾水的鮮花,將水灑向周圍的人群。
接著,人們在象腳鼓聲中,高高舉起竹水筒,然后將水滴在老人們的手上,以示祝福他們健康長壽。儀式畢,人們在象腳鼓的引導下,列隊來到泉邊、河畔,舉行熱烈的互相潑水活動。潑水有文潑、武潑兩種方式。文潑是用花枝沾水或用勺子舀上水后,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向對方背上灑水,被灑水者不能躲避;武潑是相互亂潑,被潑水者可以跑開。第三天是潑水節的尾聲,為青年們的活動時間。他們邀伙結伴互相潑水之后,適齡男女便步入愛情的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