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旅游培訓心得體會_井岡山之旅個人感悟(精選3篇)
井岡山旅游培訓心得體會_井岡山之旅個人感悟 篇1
7月,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從我們接受班旗開始,我們戴上了紅軍帽,向井岡山革命烈士敬獻了花圈,參觀了碑林、紀念碑、雕塑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毛澤東舊居、黃洋界哨口、八角樓,觀看了井岡山革命斗爭全景畫,重走了一次朱毛紅軍挑糧小道,聆聽了余伯流教授講授的“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瞻仰了曾志墓;參觀了小井紅軍醫院并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舉行了宣誓儀式;在井岡山精神代代傳的互動教學中,我們還與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后代陳人康(陳士榘將軍之子)、何繼明少將(李立之子)、王生茂(王佐的孫子),老紅軍后代石金龍(曾志之孫)、江滿鳳(江志華之孫女),井岡山第一代墾荒人楊潔如老師,紅軍傳人代表毛秉華老師等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我還榮幸的和副校長在講臺上表演了紅歌清唱,當時唱的是以井岡山英烈聶槐妝巧計送鹽為原型拍攝的電影《閃閃紅心》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
也正是此次培訓,讓我真正的了解了井岡山,了解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的斗爭史開始于9月底,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直到1930年2月,原井岡山兩位綠林頭領袁文才、王佐被錯殺,歷時兩年零兩個月。 9月,毛澤東總結了湖南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正確地分析了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當機立斷決定進入江西省,在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以保存革命力量,再求發展。
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秋收起義部隊于10月下旬到達井岡山地區。井岡山以茨坪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銀湖、羅浮、行洲、下莊、井岡山村、荊竹山等自然村莊,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足萬擔。 10月至2月,在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領導下,工農革命軍幫助地方重建地方黨組織,改編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加強軍隊建設,組織發動群眾在茶陵、遂川、永新、寧岡等地開展打土豪籌款子的游擊暴動,先后建立茶陵、遂川、寧岡三個縣的紅色政權,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羅霄山脈中段封建統治基礎深厚,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相當殘酷。井岡山的土地革命最先是從調查研究開始的,11月間,毛澤東經常在寧岡壩上等地進行調查研究,寫下了《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土地革命的實行,使邊界貧苦農民分得土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他們積極參軍參戰,送糧送鞋,支援革命戰爭,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在白色恐怖的情況下,井岡山斗爭環境異常艱苦,不斷遭受強敵的“圍剿”。紅軍的生活十分艱苦,吃的是紅米、南瓜,有時還用野菜充饑。為儲備糧食,守衛井岡山根據地,朱德、毛澤東等領導人經常與紅軍戰士一起往返百里到寧岡等地去挑糧,給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朱德的扁擔”和朱毛挑糧小道。在這種情況,根據地內部有些人懷疑紅色政權能否存在和發展下去,質問“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思想。 10月和11月,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八角樓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回答了中國小塊紅色政權所以能夠存在的主要條件這個問題,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8月的黃洋界一戰不僅取得了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的重大勝利,還留下了《西江月 井岡山》的不朽詩篇。
紅軍中最早的“三項紀律、六項注意”就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產生的。到閩西后完善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井岡山的斗爭,從10月至1930年2月,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中國革命的一代英豪培育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山精神,將它概括為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xx1993年在井岡山南昌考察工作時總結的井岡山精神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艱苦奮斗、敢于奉獻的精神”。
在接到組織要求去井岡山進行黨員培訓的通知時,我的想象的培訓是要去風景秀麗的井岡山旅游勝地參觀游覽、購物留念。然而,通過培訓,我發現自己是那樣渺小,比起井岡山精神相差太遠。此次培訓,不僅讓我進一步了解了井岡山斗爭的歷史、井岡山的精神,進一步堅定了我對黨的信仰和信念,增強了我投入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的信心;同時回顧井岡山歷史,我感慨萬分并總結了幾點人生感悟。
井岡山旅游培訓心得體會_井岡山之旅個人感悟 篇2
井岡山有很多感人的革命歷史、英雄人物、感人事跡曾志的遺囑和事跡。其中曾志的事跡非常典型也非常感人,他無時不刻的以一個共產黨人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繼承和發揚著井岡山精神。他不僅自己沒有享受特權、沒有豐厚的家產,還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兒子石來發、孫子石金龍在她的感染下至今還是井岡山的普通農民,一個曾孫蔡軍從珠港部隊復員后還是經過考試當上了司機。曾志的遺囑非常感人,其中說到將自己的尸體供醫學解剖研究用,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這是共產黨人將自己最后的一點光也獻給了黨,沒有帶走一丁點;遺囑中還寫到不開追悼會、不通知親朋好友,死后三個月再在報紙上發一個簡短的訃告,就在這生離死別的時候,她老人家還不忘艱苦不俗、不鋪張浪費,正如徐志摩一首詩寫到: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還有一句話就是誰給女兒陶斯亮的,意思是說趁女兒還能工作的時候把她的回憶錄整理成書,供后人學習、研究,就是這句話,一個即將走完一生的老人的遺囑,在囑托自己的女兒趁還能動的時候,抓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把自己的革命回憶錄整理成對黨、對國家有用的歷史資料。我認為感人,是因為我聽到這句話、想到這句話時,我想到了對于父母的回報、感恩是只爭朝夕的事,不僅是因為父母在一天天變老,這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事實,有一天父母將永遠不能享受到自己兒女的回報和感恩;還有自己在不由自主的變老,總有一天想起回報父母,卻因自己的年老體衰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樣的道理,就是對其他有恩于我的老師、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的人的感恩和回報,也應該是只爭朝夕、時不我待。
井岡山還有需到敢于奉獻的人們值得學習。他們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后代陳人康(陳士榘將軍之子)、何繼明少將(李立之子)等,發起了旨在弘揚井岡山精神的“井岡山兒女聯誼會”;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后代王生茂(王佐的孫子)還在井岡山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老紅軍后代石金龍(曾志之孫)還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江滿鳳(江志華之孫女)還是一個合同工的保潔員,堅持義務在旅游區唱當地的山歌,她還曾拒絕了《井岡山》攝制組給她的一筆可觀的演唱費;井岡山第一代墾荒人楊潔如老師,在井岡山含辛茹苦從教36年,如今還在為井岡山的教育事業奔走宣傳;紅軍傳人代表毛秉華老師已80高齡,還堅持到全國各地作報告,傳承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看到這些感人事跡,我深受感動,本可以因父母或祖父、祖母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而享受特別待遇的老革命后代們,不僅沒有享受特權,而且還在普通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的后代,祖上不曾有過為革命做出的輝煌成績,然而我卻享受著革命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我激動,我著急,在自己的崗位為航空事業做奉獻、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奉獻,應該只爭朝夕、時不我待。
井岡山旅游培訓心得體會_井岡山之旅個人感悟 篇3
上周天,注定是一個艱難但著實充滿意義的一天。它帶給我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挑戰,也給我帶來了一筆精神上的財富。 在這次紅軍訓練營拓展中,安排的訓練注重團隊項目,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群策群力。在本次拓展的過程中,每個隊的隊員之間最應該注意的是如何組織、協調及配合好,而不是某個隊員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個體對團隊的關注應該遠遠超過了其自身!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的理解到了什么叫"團隊"。回顧訓練的全過程,歷歷在目,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大家都能凝心聚力,充分體現了挑戰自我,熔煉團隊的精神。 沒有凝聚力的團隊就沒有競爭力。如果沒有團隊精神,這次的所有訓練項目就無法完成。如果一個團隊的組成人員各行其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違法亂紀,勢必一盤散沙,工作就是難出成就,相反當這個團隊面臨艱巨任務或遇到困難時能堅定信心,同舟共濟,在驚濤駭浪面前就能無所畏懼,就能完成別人認為無法完成的任務,就能順利地到達勝利的彼岸。 這次訓練的全過程中,所有的隊員都為團隊完成訓練科目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大家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了細節,一絲不茍、自動自發、拒絕借口,才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這次拓展活動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團隊協作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如何突破自己心理的極限,可以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歷。這種心理極限上的突破不是隨便的生硬的活動項目就能夠達到理想效果的,通過對拓展項目的精心設計和拓展師的職業能力最終真正能夠實現個人某些心理障礙的跨越,于此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個人能力的發展潛力。證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通過這種拓展項目也使各個小組的成員成為一個真正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戰略團隊,大家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拓展項目中尋找合作的黃金點,不斷形成一種默契,這種關系由原來松散的個體磨合成為一個能夠沖破任何防線的組合體,團隊的每個成員在項目進展中都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提高了面對困難卻能堅忍不拔進行到底的決心,更可貴的是鍛煉了每個團員的膽識,也克服了有時只憑感覺行事的思維定式。沒有不可能,超越自己就能夠創造奇跡。
我很感謝能通過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有這樣一次深刻的體驗和有意義的經歷。我也為我能處于這樣一個有默契的團隊而感到榮幸,我相信,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中,不論我們接下來會面臨怎樣的困難,我們都能夠手牽著手共同去克服,因為我堅信: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