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培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廣大一線教師進行培訓是必須的和必要的,經過培訓,聆聽了專家和有經驗教師們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對課改中高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教育理論、課改理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首先,在專業情感方面,教師要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變為實際的行動,要善于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起專業自信,堅定自己適應新課程的信心。
其次,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更新學科知識,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知識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教師能夠真正從一位“教書匠”轉變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涌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二、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也不再只是變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笆菇虒W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
三、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于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
對于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通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二是觀察學習法,它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學習方法”,“運用觀察學習法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的觀察”。觀察學習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三是實踐學習法,是指“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仿和解釋現實問題是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备咧袣v史課標解讀對這種學習法的開展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指南,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
四、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絡、科技成果。認識并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培訓心得體會 篇2
小學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視角。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了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音樂場景,構建了豐富的教學形式,教材匯集了許多新信息、新設想。新教材還設計了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生動情景,如“音的強弱”、“音的長短”等,教師要利用教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音的強弱”一課,以音樂故事的形式出現,先將動物的叫聲引入,以自然界的聲音引到生活直至音樂中,從生活開始、到生活結束。這樣的課,寓音樂教育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感受、鑒賞、表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應當盡量讓學生參與,置身于具體情景之中。
二、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小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于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著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三、轉變教學重心。
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比如,以唱歌為主的課,不光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選唱歌曲,并有當眾表演的機會,有時甚至是以學生選唱為主。樂器演奏則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聽賞課曲目的選擇則要為學生提供多聽、反復聽、對比聽的可能。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培訓心得體會 篇3
為適應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適應時代的發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校響應中心學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輪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自覺把新課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改進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做到“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有了點滴體會。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披沙揀金”我覺得一開學實行頗具特色的教研專題“集體備課”的備課制。是新課標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我們使用原有的備課思路和備課方法已無法適應《課標》的要求,要是《課標》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我認為認真實行集體備課,交流教學實踐的收獲與反思,從中提煉,吸取教學策略,充實各自的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
其次,“以生為本”強調“備課”同樣要有一種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們的學生的主體和個性的發展,了解學生的需求,并且讓學生能夠了解學習行為的結果,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控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步驟,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不出現或少出現偏差,從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學的計劃。老師必須將新教材作為切入點,全體教師提前一周備好全單元教材,按計劃精備其中的一課,分析本單元(或練習)的教材重難點,分析教學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學科開放和延伸,拓展學生學習的領域,突破傳統教學的有限空間現狀進行全面的權衡,然后決定何者當棄,何者當留,并根據各班學生及課堂實際及時對集體教案進行調整,并記錄在教學后記中,閃現集體智慧的實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動的新亮點,“集體教案”這一創新舉措讓每位教師從繁瑣、低效的個人教案困擾中解脫出來,同時還在參與教研活動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又能集思廣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學能力,切實提高每一堂課的'質量。
二、新課堂,新教學
為了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創新新的教學方式,學習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我覺得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行動體現在我們的課改陣地中,以“全面性原則;鼓勵性原則;競爭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擬出各學科實驗教材實施計劃中體現:
第一是圍繞備課重點,對現有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教學的設計重視過程與方法,積極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把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獲得學習能力放在首位,并調動學生看、聽、想、說、做等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創造性教學。改變教學方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態度,引導學生發現、探索、解決問題,注意保護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支持者、協作者,引導者。
第二是在認真學習理論、仔細琢磨教材、深刻領悟課標、勤于鉆研教法、積極嘗試實踐,教師把體現著自己的思想和勞動的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先動手做,再動口說,動手動口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主線貫穿全體,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把自己的理解融進復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