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心得(精選3篇)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心得 篇1
20__年,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改版了。由原人教版教材改為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簡稱“部編本”語文教科書。
一、新版教材的改變
翻開這本新教材,第一感覺是舒服而美觀。課本版面比原教材大了一倍,是A4大小的頁面。內容的編排更清晰明了,課文插圖畫得精美細致,如同圖畫書一般。
外觀只是第一印象,作為教師,更為關注的是教材的結構體系、文本選擇、拼音識字、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以及教材與現代生活的關系。我覺得這本新教材的第一個變化是改變了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由以往教材的先學拼音后識字改為先識字后學拼音的呈現模式;第二個變化是口語交際的內容更貼近生活,增強了對話性。新教材口語交際一共安排了4次,比原教材少了2次,分別是《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用多大的聲音》《小兔運南瓜》。與原教材相比,難度要求降低,基本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對話,孩子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行交際,還從中明白了交際時禮儀。從這,我們可以體會到編者的用心:“口語交際”屬性明顯增強,交互性、活動性更加突出,“口頭作文”的痕跡大為淡化。
雖然教材是新的,但語文的性質不變,還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的理念不變,還是遵循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全面素養、讀寫積累、自主發展、活力開放等理念。那具體教學應該怎樣實施呢?參加了省、市級組織的新教材培訓后,我有了一些收獲。
二、課堂教學的實施
省教材培訓時,王琴玉老師給我們示范了“聰明小食指”識字的做法。王老師用“聰明小食指”指讀、指誦、指認來告訴我們一年級孩子就算不學拼音也可以識字,識字與學拼音是不分先后的。拼音學得好的孩子可以借拼音識字,識字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先記字再記音。
市教材培訓時,實驗小學林戀老師示范的《小書包》一課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具體操作的模式。
1、課堂常規組織
林老師這堂課中,我看到了老師非常用心地將前面的課文學習內容融入了課堂組織中。一開課,老師和孩子們玩對口令游戲。老師一句話“一二三四五”,孩子們馬上接“金木水火土”,并端正地坐直了身子。
隨后的課堂中,老師只要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了,對口令的游戲就開始了。老師一句“天地分上下”,孩子們齊誦“日月照古今”,馬上坐直身子。
整堂課上,師生就在這樣的對口令輕松游戲中投入學習,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老師教得開開心心。
2、多樣誦讀識字
林老師的課上,巧妙利用“聰明小食指”指讀、指誦,老師帶讀課文,師生合作讀課文,打節奏演讀,個別讀課文,填充式補讀課文等等變化多樣的形式朗讀課文,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背誦出來。當孩子們把課文背誦出來了,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就認得差不多了。而林老師的鞏固識字手段也富有游戲性。借助圖片對應識字、聽字音找字卡識字、聰明小食指識字、聽序號找字卡識字、聽字音藏字卡識字……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有趣。
3、生活中識字學話
林老師的課,從始至終都與生活緊密聯系。一開課,讓學生緊扣課題小書包說一句話。有孩子說:“我有一個漂亮的小書包。”也有孩子說:“我的小書包里有很多文具。”還有孩子說:“我的小書包上面有可愛的卡通小人。”孩子們通過說話對自己的小書包有了更多的了解。
學生讀熟課文,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學習用品:作業本、鉛筆、轉筆刀。林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識字。她拿出孩子們熟悉的學習用品——筆袋,打開袋子取得一件件學習用品,孩子們興奮地喊:“筆袋、橡皮、尺子。”接著林老師利用PPT將實物圖片與物品名稱出示在屏幕上,孩子們對照著實物圖片認讀物品名稱。之后林老師去掉實物圖片,考考孩子們對物品名稱的認識情況。最后林老師引導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小書包有哪些學習用品。孩子們在說一說中再次鞏固了本課詞語“鉛筆、作業本、轉筆刀”的認識,又說出了很多本課沒有學過的詞語。
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融合,讓學習自然發生,真正發生,孩子學得開心又有效。
面對新教材,認真學習,用心吸納,勇于實踐,勤于總結,這是我們應有的教學態度 。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心得 篇2
本次培訓主要由龍巖市普教室x老師、莆田教師進修學院x老師授課。x老師就"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背景、七個創新點以及用好“部編本”教材,增強“六個意識”進行詳盡的解說。x老師先介紹了部編本教材的主要特點、教材概覽、具體內容及教學建議三部分內容,重點介紹"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并就各個板塊提出詳細、具體的教學建議甚至是教學的操作步驟,使老師們有路可循,少走彎路。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新教材有了一些朦朧的認識,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保護天性,幼小銜接
新教材根據兒童的特點,選取有趣的游戲來教學,保護孩子的天性,也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如“和大人一起讀”,就希望孩子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第一單元先識字,再學“a o e”,漢語拼音已經跑到了第二單元。這一變化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降低難度,識字放在拼音之前,主要想體現幼小銜接,很多孩子在上學之前都認識一些簡單的字,識字的方式父母親教的。第一單元的生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接觸的頻率很高,所以這樣作為開學的教材,降低了難度,孩子見到自己懂得的字,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同時,這次的教材對漢語拼音降低了難度,四線三格不作考試要求。
二、識字教學更具生活化
部編教材新增了傳統蒙學內容。傳統蒙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一部分,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教育意義。識字教學的開篇《天地人》,以傳統文化三字經的形式,出現兒童生活中已經學會的“天、地、人、你、我、他”。學生接觸自己學過的生字,信心很足,很感興趣。《金木水火土》也是一樣,在朗朗上口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口耳目》以孩子們最常用的看圖識字的方法,借助熟悉的人體來認識生字,每位學生都會充滿興趣。《日月水火》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學習8個象形字,從中滲透字理教學,通過感受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加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學上突破了傳統的借助拼音識字的模式,而是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童謠、故事等方式,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識字的方式呈現多元化。
三、擴大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新教材最大的改變就是拓展閱讀的量。整冊教材的 8 個《語文園地》都有一篇《和大人一起讀》,兒童歌謠和故事童話各四篇。“和大人一起讀”可以是家長、老師、哥哥、姐姐等,主要用孩子和大人一起讀書的學習方式,做好幼小銜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拓展閱讀量。作為老師可以給孩子或家長列個閱讀清單,可以做個親子閱讀卡,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這個欄目的.核心理念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家長陪伴孩子進行沒有壓力的閱讀。”
這些是我對本教材的認識,它更注重學生學習的情景性和趣味性,更加關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加大親自共讀的力度和作用;這同時對老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會繼續學習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心得 篇3
今天我能代表xx區參加20xx年xx市小學語文學科(北師大版)一年級修訂教材研訓活動,真的很榮幸。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了福建省教科所黃國才老師和xx市教科所劉香芹作為此次培訓的主講老師,他們兩位老師是省課程改革的領軍人物,有著豐富的課堂改革經驗,在這次培訓之前還特地為一年級語文教材改革到北京參加專項的培訓,與國家課標編寫組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也因此,此次一年級修訂教材培訓內容不止講了關于教材的變化,編寫修訂教材的原由等,還更大篇幅地結合《課程標準》20__版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教材的目標,要求等,從而讓我們一線的語文老師對課改的變化有了更具體的、更深入的領會。
早上,黃國才老師就一年級的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部分,結合《課程標準》剖析了教材特點并給予大家一些教學建議;下午,劉老師則是抓住一年級識字與寫字部分結合《課程標準》剖析教材特點與教學建議。黃老師講課特別靈活,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首先黃老師與大家互動,問大家:整本教材讀完了嗎?他要求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教好學生,首先就得熟悉教材,隨后拋出了3個問題:
1與前一版教材相比之下,教材都有些什么改動?
2教材為什么要這樣改呢?
3教一年級什么最困難?(有師答:習慣 學習興趣)這三個問題看似熱場,其實后面大有文章,這是我們今天培訓最熱點,最關注的問題。首先,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你必須對教材的修改變化有著較強的敏銳性;其次,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你也必須知道教材修訂的必要性;再次,要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真把握教材特點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興趣,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首先是好玩(有點意思),其次是也不會那么難(一種自然而然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習慣的養成要求變顯得簡單了。聽完黃老師的講課,回顧一下,我們在不斷地探尋最好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地對教材進行修改,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孩子更好地,更有興趣地學習語文。
下午劉老師的培訓課也很精彩,劉老師較沉穩,做事,說話有條不紊的,她對字的字理很有研究,不過她也在不斷地強調:并不是所有的識字都要追根究底,用字理分析的方法。她舉了一個“塵”字的教學,如果朔源這個字,最早字的上面是一個鹿字,意指鹿奔跑很快,就會揚起細小的沙土,這就是塵。劉老師說,塵字直接介紹更簡潔易懂些,就沒有必要搞得更復雜了。我想這也就是教學思想的辯證統一,凡事都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教材中讓北方學生觀察雪,南方的孩子可以改觀察樹葉。
或許我們用一天就可以知道整本書的編排特點,或許我們用一輩子也琢磨不透一個年齡段孩子的教學智慧。且行且思,今天一定比昨天更進步,明天一事實上比今天更美好!為了這個美好,值得我們琢磨,再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