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評課培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聽課評課培訓心得體會 篇1
11月3日,我校校長巴特爾同志及教研室圖亞老師的帶領下,我有幸參加了德令哈市教育局組織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及鄂爾多斯蒙古族學校培訓活動。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出去走走,總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次外出學習,應該說首先給我們的是視覺上的巨大沖擊然后是觀念上的巨大沖擊和心靈上的巨大震撼。在這里將外出學習的一些收獲向各位領導和同仁做一個匯報:
此次活動,我們聽課、交流和學習了兩所學校,我們參觀和學習的第一所學校是內蒙古呼市蒙古族學校。學校歷史文化悠久,文化氛圍濃厚,標準音樂教學設施為學校發展音樂教育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最后還聽了六節課的音樂教學課堂。他們主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互動、氣氛活躍,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學習。這種觀念與新課標總提出的“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注重個性發展”剛好吻合,“快樂”教學的具體實施辦法。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著名的教學法。其中德奧爾夫教學法是“快樂”教學的典范。它在創造培養、團結協作精神、自信心提高、與他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他優良個性的培養上都有著很大的幫助。我們還可以通過小型音樂劇、即興表演等形式來對青少年的性格進行重塑。
該校領導介紹學校于近幾年成立的馬頭琴樂團、舞蹈班、博克(摔跤)班、女子足球隊等,新學生一入校根據愛好參加娛樂活動,全校有4名專業的音樂教師。學校也為樂團提供了豐富的展示平臺。樂團開展以來多次參加國家及自治區大型的活動。從學生、教師、家長各個層面,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家教協同諸方面,全面推動音樂小本課程的開展。
借此平臺我們有參觀了鄂爾多斯蒙古族小學。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辦學理念。在藝術教育方面成立了學生馬頭琴樂團、兒童馬頭琴排練室,多次邀請專家來校講座,培訓等等。在學習培訓中老師和同學們都提高了藝術鑒賞水平和藝術技能。鄂爾多斯蒙古族小學的音樂課堂也很有特色。他們以打擊樂器為主題。并每周安排三節課,其中一節課為鄂爾多斯民歌音樂課程。非常有創意。非常的實用。
該學校1993年從一年級開始同時開設蒙、漢、英三語教學,形成三語教學整體思路和特色教學,科技創造活動的有力開展,使學校以嶄新的學風、學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學校布局合理,文化氛圍濃厚。在聽取校領導的報告中鄂爾多斯市對學校的基礎建設非常重視。學校領導帶我們參觀了新建中的學校的文化長廊,還有非常專業的藝術樓。在這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音樂才能。
學校的墻面和走廊上的學生作品和校本主題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墻壁文化,都做得非常有特色。感覺到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使每一面墻壁都成為教育的場所。會讓孩子們感受到,時時處處都置身于文化的氛圍;在這次外出學習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校園文化建設與孩子們完美的結合。在藝術教育方面,該學校藝術教育納入學校發展的通盤計劃中,邀請專業教師和學生進行訓練。
通過對這兩所學校的參觀考察聽課我感受很深,在音樂教學上我們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第一、音樂活動的開展,全面加強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開展豐富的音樂活動,給學生創造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來展示自己并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能。第二、音樂與校本可能的開發。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是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民族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將在這片領域繼續合理、科學地開發、實踐,張揚學生的音樂素養個性,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進而推動學校的音樂教育。第三、音樂來源于生活,音樂本身也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展一些適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文化教育,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雖然參加學習的時間短暫,但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鑒,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膽運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聽課評課培訓心得體會 篇2
在五中學習培訓期間,我們受到了熱情的接待,江校長親自安排朱永君、王多英等骨干老師安排我們聽課,參加研討。我們想聽哪位老師的課就安排我們聽哪位老師的課,五中的老師們都能用心地對待每一節課,耐心地講解,講解后還虛心交流心得,使我們感受到濃厚的教研氛圍和同伴互助精神的重要性。此外,我們的三位年輕教師,由于是外地的老師,住宿不方便,江校長又關照李主任安排住宿,解決了我們聽課的后顧之憂,深表感謝!
下面我們具體來談談五天的收獲:
語文:在朱永君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聽了初一初二的語文課,深切的感受到了“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是那么靈動,老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輕松,課堂中小組合作讓教條的課堂變成了學生自主的天地。學生的語文素養全方位的得到了提高,課堂上生動有趣,精彩紛呈。學生的情緒推動著課的進程,老師的教學設計別具一格。課下,每位老師對所上的課都給我們講解設計目的,讓我們深受啟發。數學:在王多英老師的用心安排下,我們有幸聽了多位老師精彩的課。五中數學教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教學形式靈活,駕馭課堂游刃有余,善于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設計上有規劃、有層次地設計操練,使操練具備了合適的梯度,達到了很好的實效性。總之,這幾天的學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英語:在張曉霞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我們聽了五中許多英語老師的課,其中,5月24日下午參加了每日一課,有幸聽了信根老師的課,讓我們領悟到英語課的生本課堂是那樣的陽光。師生合作,課堂間掌聲不斷。課后的教研活動,就“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五中的學習給我們的英語課堂指明了方向。
這次去五中學習,使我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讓我們認識到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聽課評課培訓心得體會 篇3
《匆匆》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是作者身處“變動不居”時代的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和對未來前程的憂思(不止于個人),是那個時代的優秀知識分子“良知”的一個縮影。全文短小精悍、文思泉涌、結構嚴整、語言極富個性(如短短六百多字,有十幾句問句)、情感充沛(尤其是第四自然段連續的發問,勢不可當、震聾發憒),淋離盡致地展現散文的特點。這樣一篇散文,面對當下的六年級的學生,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呢?何捷老師執教的《匆匆》給我們許多啟示。
一、不避形式,先入為主
上課之初,何老師簡介“散文”,直接告訴學生散文是“作家和讀者在人生旅途中悄悄的對話和共同的思考”(余秋雨語),教學生散文的一般學習方法并以板書的形式固定下來:
傾聽、散文、對話、思考也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明確學習目標。雖然文體在小學不是很強調,但是,也不能回避不同文體的特點、學習的重點,由此教學的方法和重點也不同。把握文體特點實施教學,求同存異、異中有同、把握分寸,方為上策。
二、聽讀結合,初步感受散文特點
在學生感受抽象的“散文”之后,何老師大膽采用聽名家范讀的形式,要求邊聽邊圈畫、標注表現“時間匆匆而過”的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名家范讀,不僅訓練學生傾聽的能力,還創設了一種情境,一舉多得。當然,如果老師自己能夠示范或發掘隱藏在學生中的資源,可能更直觀、更親切。
交流環節,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從句子到詞語到段落,試圖讓學生自己發現“形散而神不散”。
三、自主探求,進一步感受散文特點
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指標。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一看學生直面文字的時間;二看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尤其是心靈自由),若有且足夠,則是;反之,則否。我們看到何老師的課堂,學生靜靜地讀書、思考、批注(即老師提出“默讀思考,讀通讀懂其中一二處,能讀出文字里暗藏的許多信息、能讀出問題說明‘你是高手’”)用了足足五分鐘,這是了不起的!
繼而,何老師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在學生閱讀實踐中總結方法:傾聽(讀書也是一種傾聽)——思考——對話。從本課例來看,此“對話”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靜靜地讀書、思考,用心默默地與作者對話;第二層是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思考所得發表出來,跟同學分享,如有同學讀出“感嘆”、有同學讀出“惋惜”、有同學讀出“無奈”,這是與同學、老師對話;第三層是把自己的所得(感受)帶到文章中,以朗讀的方式傳達,即因文生情、緣情發聲、以聲傳情,這是與作者、同學、老師對話。
最后,遷移方法,自主品讀,彼此分享。
四、處理好兩對關系(不止于這節課)
第一,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是教學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對關系。誠如周一貫先生所言,牢固樹立“以生為本”,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是“戰略”。只有戰略對了,才有戰術可言。否則,“沒有學生的努力,‘神馬’都是‘浮云’”!
第二,處理好“動口”思考與“動筆”思考的關系。我認為閱讀教學若缺少以下三件事是不可想象的(雖然不一定在一節課中出現):一是缺少靜靜地讀書;二是缺少學生質疑(包括對文本、對老師、同學之間);三是缺少動筆練習(包括圈畫、批注、筆記、練筆、寫字、做課堂練習等等)。我始終認為相對“筆頭思考”而言,“口頭思考”——特別是一問一答、某一位學生的突出表現——是比較膚淺的。因為學生可能雖然在說卻不知道自己說什么(不少學生是看著筆記說別人的話)或者這邊說那邊就忘。動筆則不然,“口說無憑,立字為證”。
語文教學,必須非常明確自己要教什么。當然,這不是一朝之功、一人之事,關鍵在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