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文聯2015年度工作總結
XX年度,在縣委、縣政府及縣委宣傳部的關懷領導下,在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團風縣文聯堅持文藝“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圍繞培養文藝人才,繁榮文藝創作,服務經濟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實效。一年來,完成了《秦兆陽文集》編輯工作;華短篇小說《五桂河》榮獲第六屆湖北文學獎提名獎;邵微型小說《金項鏈》獲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一等獎;劉長篇小說《楊花落》獲“鳳凰網首屆原創文學大賽”優秀獎;華農民畫作品《月亮走我不走》入展聯合國總部舉辦的“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大展;霍攝影作品《心靈手巧》獲中國人才雜志主辦的全國人才攝影一等獎,等等。湖北日報、楚天時報、黃岡日報、黃岡電視臺、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對全縣文藝工作多次進行了報道。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堅持創建一塊品牌
農民繪畫之風由來已久。據民間口頭相傳和史料記載,團風農民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間達到鼎盛。當時,境內重修、擴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畫梁雕棟的宗祠、廟宇、石刻牌樓及雕梁繪壁的民居,民間畫匠以豐富的想象力,繪制了許多自然優美、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的各種藝術形象。團風新農民畫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主要取材于鄂東風土人情、民俗掌故、民間傳統和民間生產生活習俗,廣泛吸收皮影戲、民間剪紙、戲曲、刺繡、挑花、印花等技術,以豐滿的全景式構圖,夸張的表現手法、鮮明的色彩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團風現有農民畫家100多人,骨干農民畫家幾十名。
近幾年來,團風縣在“一縣一品”方面一直努力創建“團風農民畫”這塊品牌。在連續申報多年未果的情況下,我們沒有放棄,一直將團風縣農民畫鄉文化品牌創建工作放在重點位置,并采取措施落到實處。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領導重視。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和繁榮團風縣文學藝術創作的意見》等4個政策文件,對重點創作人員、創作經費,制訂了一系列傾斜辦法,將用于農民畫創作培訓獎勵10萬元納入預算,形成了重視文藝人才、扶持文藝人才、激勵文藝人才的良好環境。
二是廣泛宣傳。我們成立全省首個農民畫學會后,又建立農民畫培訓基地,為農民畫創作培養專業的管理人才和業務骨干。今年5月,“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大展中,我縣農民畫家華《月亮走我不走》入選,在聯合國總部展出,是全省唯一參展作品;已成功申報以農民畫為主的湖北民間藝術之鄉;全年在《湖北日報》《黃岡日報》《鄂東晚報》等報紙上,多次刊登團風農民畫家吳春娥、華貽和、熊福新、吳世明等人作品;河文化學會主辦的《巴河文苑》第5期上,集中刊發了團風10多位農民畫家的作品。
三是走向市場。為著力打造農民畫文化品牌,湖北東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于XX年11月30日成立后,該公司將縣內所有農民畫作品買斷版權,進行資源整合包裝,向外推介,走向市場。公司整合實力,以掛歷、臺歷、筆記本、茶具、鼠標墊、掛畫、框畫、農產業包裝盒等形式推介團風農民畫。通過廣泛宣傳,引導全縣乃至外縣各鄉鎮和單位訂購牌匾、掛歷、臺歷、賀卡等多種農民畫產品。目前,農民畫產品已經延伸到縣內外各個單位、賓館、酒店、旅游景區等。正在進一步努力,使“農民畫鄉”的畫作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名片。
二、傾力推出一套精品
6月,縣文聯選編、縣委宣傳部資助、武漢出版社集中推出《楚天作家文叢》10卷本文學精品面世。這10本書包括:陸xx主編的故事集《團風故事》,劉長篇小說《不屈的窩囊漢》,華中短篇小說集《華杉小說選》,鄒小說散文集《我叫桑小麥》,梅詩集《月光傾城》,王詩集《風動一溪云》,徐詩集《許你一個江南》,劉散文集《沉睡的脊梁》,占散文集《每一棵樹都會結果子》,方散文故事集《365步》。
8月,縣委、縣政府隆重舉辦《楚天作家文叢》出版座談會,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蔣,省作協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等領導、作家、評論家出席,團風縣30余名骨干作者參加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文叢的10部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團風作者嶄新的創作風貌和良好的創作勢頭,是一套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精品,顯示出團風作者創作題材的豐富和藝術形式的多樣性特征,為發展地方經濟傳遞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