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年度工作計劃2020
一、具體目標
營運目標:景區接待總人數83.5萬人次,營業收入1609.8萬元,其中門票收入86.1萬元
鄉村旅游目標:創立一個市級農家樂綜合體,新發展農家樂8戶。
項目建設:20xx年完成大漈——雁溪四級公路工程、大漈——景南公路的線位論證工作;基本建成茶藝館、陶藝館;旅游房產完成前期準備工作,爭取發改立項。
#from 旅游局年度工作計劃來自第一范文網 end#二、工作舉措
20xx年我們要再接再勵,迎難而上,開拓創新,加快推動生態旅游業跨越發展。
(一)繼續做好景區營運工作,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強調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保護風景名勝資源的前提下,根據景區人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自然資源的價值與特征,以合適的空間、方式、強度開展特色旅游活動,挖掘特色旅游活動,形成“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不同的主題活動,開展富有大漈特色的文化體驗旅游活動,嘗試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景區游覽內容,增強景區吸引力。將云中大漈景區旅游發展的基礎客源市場,定位于國內以滬、蘇、浙、閩等鄰近省市游客的觀光旅游、商務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同時,發展專項客源市場,如科普教育、修養療養、自駕游、鄉村旅游等客源市場,繼續加強與旅行社和各大知名媒體的合作,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利用微博擴大影響力,積極開展宣傳營銷工作,與粉絲加強互動,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提升景區游客量,促進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繼續提升景區文化工作。做好景區時思寺等古建筑保護工作,在保護基礎上對時思寺“孝童”守孝、大漈明清兩代進士、舉人歷史文化提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搶豬節”活動、“大漈灌”的傳統制作、民間花鼓戲、木偶戲等特色民間藝術文化展示;在景區內做足民俗小品點綴,在休閑廣場以“舉人桿、孝童、生態石”為實物元素設計小品景觀體現崇文文化、孝道文化和自然生態;在接待中心至雪花漈游步道區段重點做好農事活動項目,同時增加當地民俗、旅游商品相關的小品雕塑,以民俗小品作為點綴,提高景區文化品味,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
(三)繼續整治景區村莊環境衛生。今年要繼續推進景區內村莊整治,保護現有民居建筑形式,對于已經造成的破壞予以立面整治;完成綜合排污體系,限度減少生活污水對環境影響;整治街道、河道的清潔工作等,加大景區保潔經費投入,做到專人巡查監督,盡量保持游覽區域場地清潔,無污水、污物,無亂堆放、亂建、亂放現象,確保景區環境衛生,提升大漈景區鄉村品味,努力打造“云中大漈”精品景區。
(四)提升景區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景區管理體制,加強導游、營銷員、售票員等從業人員培訓和管理,全方位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五)通過統一管理,不斷提升農家樂服務行業水準,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和特色,使旅游業成為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
(1)堅持科學規劃,打造“景秀人寧”新環境
大漈鄉黨委政府按照“生態立鄉、產業強鄉、旅游富民”的發展思路,高起點編制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規劃。成立專門的農家樂工作組,對大漈鄉的農家樂布局、各個村落的主題特色等進行統一的規劃,不斷深化我村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格局,明確今后的建設發展方向。大漈鄉“農家樂”旅游以景區游客為主要服務對象,以縣城及周邊縣市等地的周末短線游客為輔助客源市場。要把全鄉當作一個大景區,各村按照不同主題來打造,規劃在西一、西二、彭村、洋心、潘宅五村規劃建設五個“農家樂”小區,形成以點帶面、互相呼應的城郊網絡格局。
旅游局年度工作計劃工作計劃
(2)加強宣傳促銷,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大漈鄉在宣傳促銷中根據整體策劃,將重點突出生態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和高山風情。一是積極與縣農辦和縣旅游局聯系協調,把發展大漈鄉農家樂旅游與整合我縣旅游資源相結合,組織好農家樂旅游宣傳促銷活動,通過舉辦各種推介會、賽事,提高大漈農家樂的知名度,提升大漈農家樂的民眾參與度。二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推介會,以及傳統農民文化活動,如搶獵節、茭白節等形式,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造勢,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形成農家樂旅游的良好氛圍。
(3)加強規范管理,構建和諧新環境
一是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水平。組織農家樂經營戶等從業人員參加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經營服務意識、食品衛生知識、旅游文化常識、接待禮貌禮節、餐飲和客房服務技能等,以適應不同游客的需要,致力營造良好的大漈形象。二是積極開展經營戶的評定和農家樂休閑旅游示范村(點)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保證農家樂休閑旅游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發展。三是繼續加大對農家樂的規范化管理力度,做到農家樂標識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服務語言統一,提升農家樂的旅游服務檔次。
(4)豐富文化內涵,挖掘生態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
大漈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過程中,緊緊依托大漈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山水資源、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大力發展高山冷水茭白、粗皮紅米、高山泥鰍、高山黃鱔、鳳尾烏魚、大球蓋菇等產業,促進大漈農家樂休閑旅游走特色發展之路,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在規劃的引領下,合理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將采摘野菜、上山挖筍、下田摸魚、自搗麻糍、打年糕、磨豆腐釀、制作大漈罐、舞板龍、搶小豬、割茭白等山村農趣、民俗活動融入農家樂休閑旅游活動中,給游客奉獻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提升農家樂休閑旅游的品味。同時,探索發展鄉村茶館、鄉村酒吧、農家燒烤、篝火晚會等旅游服務業態。通過組織部分農民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鼓勵和引導一部分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民俗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發展農家樂,培植一批有規模、上檔次、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農家樂示范經營戶,做大特色生態農家樂品牌。
(5)多渠道籌集資金,完善旅游設施建設。
繼續投入資金對各經營戶的招牌及服務制度進行統一設計制作,以利于開展市場信息發布和統一品牌形象等服務。同時對村內公共區域進行了大范圍的綠化、亮化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