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農業工作計劃范文4篇
隨著蓮峰公路的開通,加快蓮峰山區的綜合開發,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已擺上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蓮峰山區的特殊區位、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當前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為創建田中有機農業基地,帶動山區發展、幫助農民致富提供了條件。現根據我鎮的鎮情、山區實際以及市場前景,制定田中村有機農業基地創建的工作計劃。
一、創建有機農業基地的有利條件
1、區位條件:蓮峰山區位于寧德市西部,距市區僅6公里,離高速公路互通口不到8公里,各自然村也都通了鄉村公路,便于產品向外輸出。同時,山區地廣人少,周邊均無工礦企業,不存在土壤、水質和大氣的污染源,又有白巖鼻、南峰等大山為天然屏障,其大氣、土壤、水質均十分優越。
2、水熱條件:生產、生活用水均為山泉水,全部達到飲用水標準,并且擁有2萬多畝的山林,水源充足。年降雨量2100mm。山區海拔高度為450-800米,年平均氣溫為16-18度,不僅適合多種常規蔬菜種植,同時,也適合于發展夏季的反季節蔬菜。山區的通風條件極好,不利于病原體的產生、繁殖,也能抑制蟲害的大面積發生,不僅適合于種植業發展,也適合于養殖業的發展,利于山區生態有機農業的整體發展。
3、土壤條件:土壤為紅壤土,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靠近村旁現仍耕作的農地和水田的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由于山區經濟落后,其化肥、農藥的用量相對較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較校同時,從改革開放以來到蓮峰公路通車前,山區人口外出務工多,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山林保護較好,造成野豬等對農作物的破壞現象日趨嚴重,加劇了土地的拋荒。絕大部分拋荒地土壤的肥力和結構已基本得到了恢復,對發展有機農業極為有利。
4、耕作情況: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山區經濟十分落后,處于待開發狀態,農民基本上保持傳統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仍有使用農家肥和輪作、間作的習慣。這為引導農戶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耕作習慣的基矗
5、傳統產品優勢:山區的水熱、土壤等條件,不僅使蓮峰山區的傳統大宗蔬菜,如佛手瓜、白蘿卜、淀粉、茭白等在市區市場享有盛譽,而且,山區家養的雞、鴨、兔深受市區群眾喜愛,常常出現脫銷。
二、發展思路
1、主導思想:以“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基地帶動、綜合開發”為山區開發的指導思想,通過整合山區現有的土地、人力資源、發揮山區的氣候、土壤、優質無污染的良好生態優勢,針對山區自然村落分散,地多人少、民風淳樸、農民整體素質水平低,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能力極弱等特點,通過組建行業協會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負責為農民提供種苗、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服務,引導農民進入市場,行業協會負責組織生產、技術培訓、技術措施落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等,構建“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機制,創辦生產示范基地,發揮示范、推廣、輻射的作用,以帶動山區農民發展有機蔬菜、圈養肉雞、科學養豬、養兔為主,帶領山區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2、遠期發展目標:通過積極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在廣大農民中樹立了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的理念,使廣大農民自覺地拒絕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和化學激素,掌握科學的種養殖技術,掌握生態型立體式農業開發技術,并且引導農民向休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在條件成熟時,將整個蓮峰山區劃為有機農業生產保護區。
城南提出下步農業工作計劃
(一)及時補種換種,加強中期管理,組織群眾抗災奪豐收。
受5.16風災、雹災、洪災的影響,城南南部七個居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部分渠堰、電網、農田、農舍被破壞。當務之急,就是要發動群眾,搶修被破壞的農田基礎設施,對部分失收的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及時補種改種,加強肥水管理,恢復被損壞的民房,穩定農村社會治安。
(二)培訓新農民,籌備新機具,推廣新技術,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生產提檔提速。
針對目前果樹掛果期和大春農作物大田生長期間的管理需求,及時組織農民培訓,并通過種植大戶帶動,搞好果園、農田的田間管理;對辦事處所有的機動噴器、提灌機具、耕作機具進行維修和保養,各居委要立即組織農業機械化專業服務隊并強化技術培訓,加強病蟲監測,準確預報,適時組織大春農作物統防統治。城南提出下步農業工作計劃
--------------------------------------------------------------------------------
[-05-28] ·來源:
(一)及時補種換種,加強中期管理,組織群眾抗災奪豐收。
受5.16風災、雹災、洪災的影響,城南南部七個居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部分渠堰、電網、農田、農舍被破壞。當務之急,就是要發動群眾,搶修被破壞的農田基礎設施,對部分失收的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及時補種改種,加強肥水管理,恢復被損壞的民房,穩定農村社會治安。
(二)培訓新農民,籌備新機具,推廣新技術,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生產提檔提速。
針對目前果樹掛果期和大春農作物大田生長期間的管理需求,及時組織農民培訓,并通過種植大戶帶動,搞好果園、農田的田間管理;對辦事處所有的機動噴器、提灌機具、耕作機具進行維修和保養,各居委要立即組織農業機械化專業服務隊并強化技術培訓,加強病蟲監測,準確預報,適時組織大春農作物統防統治。
(三)圍繞青杠萬畝農業示范園區,以項目促規模,以產業促發展,強調部門參與,全方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通過前期大量的努力工作,青杠園區已經具備了多畝核桃,規劃了4320畝蜜猴桃,實施了3200畝優質稻,發展了100戶科技示范大戶,購置了31臺套先進農業機具,恢復了3公里高規格渠堰,完成了將近50%的農網改造,園區規模已初現輪廓。下半年將進一步追蹤落實青杠公路油化、以青杠為主的水利“大灌區”建設等重大項目和明年農村沼氣能源等基本建設項目。積極組織實施無公害生豬5000頭和無公害蔬菜1000畝基地建設。輔之以重慶市農業信息網絡入戶工程和新農民培訓工程,使青杠片區從大農業的高度發生項目聚集效應而達成園區經濟質的飛躍。為“金溪河流域糧經示范帶”成為市級農業示范工程提檔升位擴規模。
(三)圍繞青杠萬畝農業示范園區,以項目促規模,以產業促發展,強調部門參與,全方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通過前期大量的努力工作,青杠園區已經具備了多畝核桃,規劃了4320畝蜜猴桃,實施了3200畝優質稻,發展了100戶科技示范大戶,購置了31臺套先進農業機具,恢復了3公里高規格渠堰,完成了將近50%的農網改造,園區規模已初現輪廓。下半年將進一步追蹤落實青杠公路油化、以青杠為主的水利“大灌區”建設等重大項目和明年農村沼氣能源等基本建設項目。積極組織實施無公害生豬5000頭和無公害蔬菜1000畝基地建設。輔之以重慶市農業信息網絡入戶工程和新農民培訓工程,使青杠片區從大農業的高度發生項目聚集效應而達成園區經濟質的飛躍。為“金溪河流域糧經示范帶”成為市級農業示范工程提檔升位擴規模。
20xx年在縣農委和場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白楊農業站認真貫徹上級文件精神,圍繞服務三農目標,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努力工作,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工作取得一定成績。
一一年來的工作成效
1、站容站貌大為改觀,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農業站上劃到農委管理后,我站及時召開了會議,會上大家對文件認真學習,并進行了熱烈討論,最后統一了認識,就是:認清形勢,理清思路,明確目標,積極做好本職工作。
縣農委十分關心我站工作,今年春天給我站配齊了辦公桌、椅、柜及電腦,場黨委又給我們騰出了一間辦公室,徹底解決了辦公場所問題。我站全體同志深受感動,一致表示:只有認真工作,勤奮敬業,才能報答領導對我們的關心。為此全站人員在學習上十分認真,工作上十分努力,分工負責,責任明確,精誠團結,朝氣蓬勃,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技術服務力度加大,農業項目成效顯著
圍繞全場農業生產,積極做好技術服務工作。一是推廣優質品種11個,其中小麥品種2個,玉米品種3個,棉花品種2個,大豆品種2個,花生品種2個;二是推廣高產栽培技術17項,其中小麥4項,玉米5項,棉花4項,其它4項。為做好推廣工作,全站同志分片包干,對各自業務承包的村負全責,落實技術服務。
推廣農業技術與實施農業項目相輔相成,我場共實施7個項目,分別是小麥良補、小麥高產攻關、玉米良補、棉花良補、科技入戶、配方施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
(1)良種補貼項目實施順利我場小麥良補實現全覆蓋,主推優質品種煙農19,采取分村負責、責任到人的辦法,做好技術服務。良補區小麥畝產均超過500公斤,由于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玉米良補實施5000畝,占玉米面積的60%,災年取得畝產500公斤的成績,遠比其它雜牌品種高的多,群眾有了較好的畝收益,農業部門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切實改變了農戶對玉米品種選擇隨意的現象,為明年順利實施玉米良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棉花良補實施了1000畝,推廣的品種災年表現不錯,讓廣大棉農十分放心。
(2)科技入戶項目效果明顯我場7個村1個場部社區共80個科技示范戶,對小麥和玉米種植進行技術指導。小麥科技入戶推廣4大技術,即主推1個高產品種、科學播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玉米科技入戶做到一增四改,即增加密度、改種耐密品種、改為麥后鐵茬直播、改用配方肥、改用機械作業。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進行服務,并要求每個示范戶帶動20個農戶共同落實高產措施。由于技術人員服務到位,示范戶認真帶動,科技入戶工作成績顯著。示范戶小麥單產550公斤,帶動戶小麥單產525公斤;示范戶玉米單產530公斤,帶動戶500公斤。縣對我場科技入戶工作進行了表彰。
(3)小麥高產攻關項目順利過關我場在20xx年—20xx年度實施小麥高產攻關2萬畝。全部種植煙農19,適期科學播種,全部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機耕、統一機播、統一田管、統一機收。每次田管前,我們都認真進行調查,針對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及時加以解決,采取召開廣播會、發放明白紙、直接入戶等措施,確保田管及時到位。由于天幫忙、人努力,全場小麥高產攻關田平均單產1100斤,超高產攻關田單產近1200斤,為此,我場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受到市縣獎勵。
(4)配方施肥項目規模擴大配方施肥項目在我場小麥高產攻關田全部實施,每畝節約成本15元,氮肥后移每畝增收60 元,合計畝節本增收近80元,2萬畝攻關田節本增收近160 元;在玉米上實施配方施肥5000畝,畝節約成本10 元,重施穗肥增收50元,畝節本增收60 元,5000畝玉米節本增收30 萬元。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已深入到我場農戶心中,為將來的項目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新型農民培訓項目順利進行重點是圍繞小麥生產,配合縣農技中心做好各項服務工作,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3、農業產業化規模擴大
我場農業產業化重點是為優質小麥生產提供優良種子。在此過程中,我站同志圍繞產前、產中服務,推廣精少量播種、 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防雜保純等技術。在種子生產過程中按技術規程操作,使得我場種子達標率近100%,面積擴大到1.2萬畝,給我場農戶增收180萬元。由于質量保證,公司、農戶雙方互利,推動規模進一步擴大。
4、林業生產穩步推進
全場春季植樹重點是淮北大堤兩側林帶建設,堤內20米寬,堤外10米寬,全長5.5公里,成活率98%以上;在曹移路、劉周路等通村公路兩側及其它地段也完成植樹任務,成活率非常高。在林業生產中,我們按林業規劃及安排,做好分配給我站的工作,認認真真,一絲不茍,林業生產通過縣林業主管部門的驗收,場林業工作被縣表彰。在林改工作中,全站人員當好參謀,認真摸清情況,積極工作,既當指導員又當戰斗員,圓滿完成縣下達的林改任務。
5、水利興修成績顯著
按照“推磨轉圈”的操作方式,去年治理了炮臺溝,場部與施湖界溝,解決了4000畝土地的排澇問題;今年計劃疏浚場部與懷遠界溝,能解決XX畝土地的排澇問題;在春季的橋梁、大中溝現狀摸排中,我站同志認真負責、及時上報;在防汛期間認真值班,并做好防汛準備,聽從指揮,盡心盡力,完成各項任務。場水利工作受縣表彰。
6、農機工作有條不紊
做好農機與農藝的結合,做到機械深耕、深松,科學播種,及時機收,組織跨區作業,返鄉作業;做好農機具的試驗與推廣;做好農機協會的日常工作;把安全宣傳教育與機手技術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利用農機下鄉年審的機會開展服務。在農機化工作中,我們團結一致,學用結合,打好農機服務的基礎。今年全省秋種機播現場會在我場舉行,取得了成功。
7、其它工作
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認真統計,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調查任務;及時報送各種材料;維護社會穩定、抓好文明創建、參加抗震救災捐款捐物獻愛心活動;協調各項事務,做好農業現場會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工作方法
1、參加各種學習,提升政治素質,增強服務本領
按縣農委、場黨委要求,不斷學習新知識,補充新內衣容。特別是對中央一號文件和xx屆三中全會的學習,對我們促進很大,提升了思想境界;平時加強業務學習,掌握更多實用技術知識,為農服務本領不斷提高。
2、以項目為依托,強化技術服務
圍繞7大農業項目實施,不斷探索技術服務方法。從開始到結束都深入實踐,認真記錄,不斷創新,總結經驗,取得較好效果。
3、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實施結構調整
我場農業產業化就是小麥良種繁育。為此我站認真調查、科學分析,認為我場發展良種繁育有條件、有基礎,完全可以擴大規模。為此先后促成施湖村、張莊村與豐碩公司合作進行良種繁育,擴大了良繁面積,目前達1.2萬畝,促進了農民增收,使得種植業結構向良繁方向發展。
三 存在問題
1、農戶經營規模小,不利技術推廣
每戶經營10—20畝土地,即不愿流轉給大戶,也不愿增加投入。土地效益沒有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近似“雞肋”,務農勞力老齡化、婦女化明顯,接受新事物慢,傳統種植根深蒂固,而行政不能強迫命令,影響了生產的發展。
2、產業化水平低,種植業結構單一
只有種子生產規模在擴大,但效益有限,其它作物受市場影響大,效益并不理想,群眾沒有積極性,經過多年對比,不如外出務工,導致種植業結構單一。
3、對農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在農業生產中,鄉鎮以上級下文作推動,以部門服務為依托,以村落實為主,重視程度不夠,必要的行政手段不強。
四 XX年工作計劃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領會xx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三農開展服務,把主題教育活動貫徹在工作之中,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健康、快速發展。
1、加強效能建設
組織全站人員認真學習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加強業務學習,多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樹立農技人員的良好形象。
2、繼續抓好涉農項目的實施
對實施項目,全站同志即要分工明確,又要團結協作,充分發揮每位同志的才能。查找不足,及時改進,促進綜合服務能力逐步提高,及時有效地把農業新技術推廣到位,發揮效益。
3、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規范協會運作,通過扶持、示范、帶動,促進協會健康、快速發展,為農業產業化推進打好基礎。
4、探索農村經營新方式
根據中央文件精神,為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規模效益,要積極探索新的農村經營方式,要發現、總結各種情況,積極支持好的方式,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5、繼續做好林業、農機、水利及其它工作。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xx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重新審視“三農”工作,探索和把握“三農”工作實踐規律,明確“三農”工作發展方向,以“發展現代農業、塑造新型農民、加快建設新農村”為載體,按照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加快西部農業開發建設規劃,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林下經濟,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產品生產,依靠科技支撐提升種植業生產層次,構建都市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種植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增強競爭力做貢獻,為三農事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二、工作目標
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糧食面積70萬畝,總產2.4億公斤,蔬菜10萬畝,總產3.5億公斤,棉花面積20萬畝,總產4600萬公斤。以西部農業開發為著力點,加快林海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年內全縣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5萬畝,其中王口、臺頭、梁頭、獨流、良王莊五個鄉鎮發展設施農業1萬畝,林下經濟0.5萬畝,建成一個占地50畝的休閑渡假農莊,不斷提升和擴大臺頭萬畝都市型農業示范園和林地立體循環農業示范園的產業水平和展示功能,帶動全縣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穩步提高農民來自種植業的收入。
三、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1、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以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為突破口,增加優質糧面積。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實辦法,確保糧食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補貼資金到位;結合農業部玉米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帶動玉米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積極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增產增效實用技術,依靠政策和科技,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落實各項備耕措施,保證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供應。
2、優化種植結構。按照現代農業設施化、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目標,進一步深化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和產業水平。XX年全縣優質高效作物達到45萬畝,其中蔬菜、棉花、瓜類、大豆全部實現優質化,其它作物優質化比例大幅度提高;把設施農業和林下經濟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領導組織,成立農業專家團,明確責任,科學規劃,狠抓落實,協調關系,搞好服務,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用足用好設施補貼等扶持政策,通過示范引導,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促進設施農業和西部農業開發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同時,繼續搞好高樓冷棚蔬菜、陸家村花卉、義和西瓜、南茁頭林地食用菌、南二堡蘆筍等18個村的特色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增強龍頭企業帶動功能,傾力打造我縣紫甘薯產業,發揮合作組織和協會作用,擴大“弘歷福”西瓜、“口頭福”食用菌、“惠中源達”甘薯、“鳳英”蘆筍等品牌知名度,推動產業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要加強管理,美化環境,搞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