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精選5篇)
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 篇1
中華民族有著“忠孝禮義”的傳統古國來說,尊重母親,孝順母親早就有禮有節。無論是二十四孝中后漢包文芳,為救母親,不怕萬險,給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話:“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還是親嘗湯藥的仁孝聞天下的劉恒,作為一國之君,母后三載病,卻是湯藥必先嘗,更是從國家的層面豎立孝順母親的榜樣。
當今,尊重母親,將中華尊母孝母的美德發揚廣大的事跡更是比比皆是。孝心其實很容易,我們不要等到節日才刻意去做,要知道孝順不能等,常回家看看,常打個電話問問,常聽聽嘮叨,常和母親聊聊家常!這樣才有說不完的母愛事,道不盡的親情緣,母親才會真正的幸福快樂。只要我們有心,天天都是母親節,每天都能讓母親感受到像過節一樣的快樂。母親節,不一定要大禮相送、錦衣玉食,只要我們能像上面這些模范人物一樣,持之以恒將母親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也同樣是給了母親的安慰和報答,哪怕是一句問候,即使節日不買禮物,母親也會沒有遺憾。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母親節,我們不但要用真心真誠給母親送上節日的祝福,更要關注社會上那些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用我們的愛和微笑,用我們的真誠和暖意,去給這樣需要幫助的“母親們”盡上一份心意,這才是對母親節意義精神的發展光大。這樣的母親節才真正令人難忘和回味無窮!
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 篇2
在遼寧南部平原上,有一座20__多年的古城—鲅魚圈熊岳城。在熊岳城東那片碧綠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頂有一青磚古塔,遠遠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遠方,盼兒早早歸來,這座山就叫望兒山。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為了供兒子讀書辛苦勞作,兒子決心苦學成才報答母恩。然后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許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很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年,兩年,三年……母親的頭發都花白了,卻不見兒子的身影。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沒有盼到兒子歸來。
其實,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盼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紅艷艷的蘋果;鄉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叫做“望兒山”,在山頂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館,好讓子孫后代緬懷母親的平凡而偉大的恩情。
隨著發展,鲅魚圈人民還保留著敬母愛母的古風。在每年五月“母親節”這天,都要開展各種敬母愛母活動。不少人還在慈母館內為自己的母親立碑銘志,以表達對母親的崇敬。
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 篇3
母親節是敬重母親,弘揚母愛的母親節,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節日。隨著母親節成為公眾的節日,國人也終于可以在這一天里,大大方方地表示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文化記憶很大一部分是節日的記憶。多年后,許多往事都淡忘了,但過節的情景卻歷歷在目。同時,節日具有廣泛覆蓋、不斷重復、寓教于樂的特點,對人影響至深,所以重大的人倫節日對培養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關重要的。真正的母親節應該扎在心里面,去體悟母親的愛。我們中華母親節一面提倡母愛、母教;一面提倡愛母、孝親。另一方面,父母給予子女生命,對子女有一種出于本能的無私的慈愛。設立中華母親節,就是為了讓天下父母的愛心有一個得以彰顯、讓人認真體認的節日;讓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個受到喚醒、并精致表達的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綜合性的,缺少單項突出的人倫主題節日,如母親節、情人節等。而現代社會又有表達人倫感情的需要。中華傳統文化一步步走向自覺、自信和自強,但路還很遠,需要更多有識之士共同推動,不斷努力。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文明,是非常重視親子之情和仁愛之心的民族,孕育出許多偉大而且很有影響的母親形象。我們理應有自己的中華母親節,一個充溢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母親節,而不是外來的母親節,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回眸中華民族的歷史,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形象,在孟子三歲喪父后,她就擔負起教養孟子的全部責任。“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從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到學習的內部規律,她都注意到了,終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范,被譽為“母教一人”,到現代仍傳為懿范,孟母堪可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用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激勵一代代母親,激發作為人子的愛心、孝德。
生兒育女是為人母之始,以孟母為旗幟的中華母親節選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因為這一天仉氏才成為孟母。現在有些孩子過生日只想到自己的快樂,而在傳統美德中生日應當感激母恩,因此稱生日為“母難日”,或徑稱“母難”。把孟子的生日定為以孟母為形象代表的母親節,意味著在慶祝自己生日時應感激母恩、感謝母愛。
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 篇4
母親節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意義是:記住我們的母親和她的偉大,傳承中華美德。
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是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年5月1日-1948年11月24日)發起,其終生未婚,一直陪伴母親。安娜的母親是一位很有同情心,而且心地善良的女士,并提出要設立一個日子來紀念默默地做出奉獻的偉大母親們,可惜愿望尚未達成就逝世了。
安娜于1907年開始舉辦興祝活動,申請將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其呼吁獲得熱烈響應。1913年5月10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決議案,由威爾遜總統簽署公告,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節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凡尼亞州正式開始,這一舉措引起世界各國紛紛仿效,至1948年賈維斯謝世時,已有43個國家設立了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征。
2024年母親節的來歷和意義 篇5
學會尊重父母、關愛母親。每個時代的風云人物,皆是注重孝道、尊重母親的典范。論語中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對于父母不僅要“養”,更重要的是要“敬”,否則與犬馬無別。《孟子》中也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
很多學生學習過一些知識后,書本知識直線上升,有的還往往超過了父母,因此覺得自己長大了,把父母的教誨當成“多此一舉”,易強詞奪理,有的甚至出言不遜,缺乏應有的尊敬與禮貌。以古今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尊重父母,在生活中更加的關心父母。
從身邊做起,學會感恩。古人說得好:”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這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們應感謝這生命的賜予,這無怨無悔的付出,應該學會回報母親,懂得感恩。一個連對母親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么敢奢望會善待他的老師和朋友呢?國家有難,又怎么敢指望他為她拋頭顱、灑熱血呢?如果人人都是這么自私自利的話,社會哪里還會有溫情呢?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從關心父母做起,學會善待生命、感謝父母、感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