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上下對聯
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不僅許多傳統文化熱愛者視之為消遣娛樂、展示風采的高雅藝術;而且它更是成為中國人節慶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大眾的藝術,比如商鋪開業、新婚喜慶、喬遷新居等,往往都要張貼對聯。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于對聯中上聯和下聯的識別模棱兩可,以至于在張貼上也隨意性很大。那么,怎樣區分上下對聯呢?一般而論,上聯結于仄聲,掛在右邊;下聯結于平聲,掛在左邊。
一、區分春聯的上下聯,簡單來說有四種區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調平仄分。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后一個字為仄聲,下聯最后一個字應是平聲,比如“春風吹綠門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聲。(仄聲判斷:普通話中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平聲判斷:普通話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
其次是按因果關系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因為只有“百花爭艷”這個“因”,才會有“萬物生輝”這個“果”。
再次是按時間先后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后為下聯。比如“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辭舊歲”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間范圍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這副春聯中的“國”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后。
二、春聯的正確貼法:
當人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 對聯的張貼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上”仄“下”平原則;語意重心原則;橫批指示原則。這三個原則應該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則
有人說:“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可是,門之左右與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兩張的對聯,哪一個又是上聯哪一個又是下聯呢?比如對聯“風流人物數當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橫批:人杰地靈)”和“日月潭碧波凝翠中國臺灣骨肉日日思歸盼統一 揚子江熱浪含情大陸同胞天天翹首望團圓(橫批:春回華夏)”,這些對聯,因為其語意幾乎是對等的,這時候,人們往往借助于語音——即平仄——來判斷。
對聯的傳統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根據這一規律,一般都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出一幅對聯的上下聯,即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聯,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聯。比如,原來商鋪開張的一幅老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海”,上聲,也就是三聲,“江”,陰平,也就是一聲。顯然,海字句就是上聯,而江字句就是下聯。再比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壽”字去聲,也就是四聲,仄;“門”字二聲,平,于是壽字句為上聯而門字句為下聯。
2、語意重心后置的原則
當然,這種只根據聲音的理解,而離開了對于對聯語意以及橫批的理解,就是簡單化的,因為聲音只是構成對聯的一個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對“音”的強調,應該服從于對“意”的強調。
語言是有重心的,語言學上所謂的偏義詞,其實正暗示了語言意義重心的存在。在語言的轉折結構、連貫結構、遞進結構、因果結構、選擇結構、假設結構等等結構當中,語意的重心自不待言顯而易見,即使在并列結構的語言中,其意義也是有所側重的,而且往往表現重心后置的規律。曾國藩當年之所以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人們之所以說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不說成是“下有蘇杭,上有天堂”,甘肅人辦的酒廠之所以要說“南有茅臺,北有皇臺”而不能說成是“北有皇臺,南有茅臺”,都與并列結構中語意的重心位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