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學術論文
(一)論文基本架構
規范性學術論文的基本框架結構,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 .題目
論文的題目也可稱為標題。它是論文的標簽、標志,是論文高度概括和集中的反映,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因此,題目要用新鮮、醒目、準確、簡潔而有概括性的詞句,體現出全篇的主題思想,起到引人注目的作用。論文題目的字數一般不超過 20 個字,主要格式有如下幾種:
( 1 )命題式
( 2 )對稱式
( 3 )主輔式
( 4 )正副式
( 5 )連接式
2 .作者署名
文章署名是作者文責自負和擁有版權的標志。作者應是在選定課題、制定研究方案、進行具體的研究工作和撰寫文稿等多方面對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做出主要貢獻,并能對文章負責的人。多人合寫論文署名的次序要對按研究成果和論文撰寫貢獻的大小進行排列。作者姓名寫在標題下正中位置。
3 .摘要和關鍵詞
一般 3000 字以上的論文都要有一個內容摘要,以便讀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要大意,確定其有無閱讀價值。摘要是論文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也要避免與正文相關內容的重復與雷同。撰寫摘要需要較高的概括能力,必須做到:
( 1 )文字簡短精煉,一般為 200~300 字左右;
( 2 )內容全面;
( 3 )重點突出。
摘要下面陳列關鍵詞。關鍵詞屬于主題詞一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每篇文章一般列 3~8 個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出的最核心的專業概念或詞語,詞與詞之間用分號隔開或用空格隔開,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4 .緒論
緒論也叫引言、序言、導言、前言,寫在論文的開頭,重點描述:從事研究的背景,從而襯托出所論問題的重要性;簡述寫作的緣起,說明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試圖解決什么問題;指出研究這一課題的價值與意義;精要地概括本論部分的中心內容,為下文的全面展開創造條件,切忌篇幅過長,以免全文頭重腳輕。
緒論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1 )直奔主題法 ;
( 2 )提問質疑法;
( 3 )陳述交代法 ;
( 4 )商榷立論法
5 .本論
本論也稱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在篇幅上應占全文的大部分。要有條有理、邏輯嚴密地論述課題研究的過程、方法和結果,并充分地進行闡述。
6 .結論
結論是學術論文的結束部分,是對本論的綜合,是論證得出的基本結果或課題解決的答案,是對研究成果進行更高層次的精確概括與提煉。結論應寫的簡明扼要、精煉得當,要避免與本論的簡單重復,而且要切忌主觀片面,不要對復雜的、沒有把握的問題做出絕對肯定或否定的結論;不能撇開相互影響的因素或條件,做出表面的或片面的結論。
結論的基本寫法有以下幾種:
( 1 )概要提煉法:
( 2 )評價展望法:
( 3 )自然結尾法:
7. 附注
附注是學術論文的附加部分,包括注釋和參考文獻。注釋是對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引用的相關文獻或別人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的說明。參考文獻是寫在正文或注釋后面,主要列出論文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哪些著作、期刊、報紙等文獻資料。
(二)論文撰寫過程
1. 提煉主題
選定一個課題只是確定了一個宏觀的“題目”,而真正進入敘述論文的寫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即學術論文的主題提煉。
提煉主題的方式有如下兩種:
( 1 )聚焦
聚焦是將寬泛的主題縮小到易把握的程度。主題涉及的范圍取決于研究的內容,范圍的大小應與教學研究對象的數量、研究事件多寡等相適應,對范圍過大的主題可限制其邊界獲取其分支。
( 2 )分析
分析就是將復雜的研究問題進行分解,即將一個復雜的研究問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關系,分解成幾個相互聯系的小問題,然后便于各個擊破;或對問題各要素的關系進行分析,使研究的問題簡化、清晰,即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以便深入準確地掌握問題之根本。
2. 擬定提綱
擬定提綱的過程,實際上是理清思路的過程,即作者對事物的認識秩序、對論文的框架設計。提綱是論文的“藍圖”,提綱可以把初步成形的思路、觀點、想法等用文字固定下來、明確下來;提綱將論文構架視覺化,全篇的論點、材料運用,結構布局、邏輯構成和嚴謹程度等,都可一目了然;有了提綱,行文就有所遵循,起收分合、承接轉換、詳略疏密均有了一定安排,寫起來全局在胸;對于較長篇幅的論文而言,有了提綱,便于分期或分工合作撰寫。因此,論文提綱的意義在于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完成框架的勾勒,顯示論述層次以及論證方法。
( 1 )擬定提綱的要求
首先,提綱的項目要齊全,能初步構成文章的輪廓。包括:題目;緒論;中心論點所隸屬的各個分論點;各個分論點所屬的小論點;各個小論點所隸屬的論據材料(理論和事實材料);每個層次采取哪種論證方法;結論意見。
其次,要從全局著眼,權衡好各個部分。根據文章寫作的意圖,考慮各部分內容在文中的地位,并擬定好相關的提綱。論文寫作的提綱要有邏輯性,論述的角度要統一,內容盡量全面。能否體現作者的邏輯意識,是衡量一份提綱成功與否的關鍵。
( 2 )擬定提綱的方法
第一,標題式編寫法,也叫論點式編寫法,是以簡明扼要的語言,以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所寫部分的內容。優點:簡潔、扼要,一目了然,編起來快;缺點:別人不易明白,時間長了自己也會模糊,搞不清當時編寫的意圖了。
第二,提要室編寫法,是用一些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提要式地將該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它是論文全部內容粗線條的描述,也是論文的雛形或縮寫,撰寫很長的論文一般采用提要式編寫法的。優點:具體、明確,深入細致,內容不易忘記,別人看了也明白;缺點:文字多,效率低。
3. 撰寫初稿
在準備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構思和擬定完整的提綱的基礎上,便可以按論文的格式和寫作要求,去完成撰寫初稿的任務。論文各個部分的撰寫在前面已有闡述。這里談談在執筆寫作過程中應做到的:
( 1 )寫好序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開頭”。開頭應該將自己所要談的問題簡單而明確地提出來,不能離題太遠,應當開門見山。最好就是直接提出要論證的中心論點。
( 2 )納入系統
一篇論文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因此在執筆寫作論文時,我們必須運用系統方法,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把論題納入到論文的系統中去,明確主系統與若干分系統的關系,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的論證就會沿著論文提綱所指引的方向從“必然”走向“自由”。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運用系統方法能使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來審視所要論述的觀點,始終保持論點的守衡,思路的連貫;能使我們把握一定的深度,對所論證的問題做出全面的本質的認識;能使我們論證具有一定的力度,使分析透徹,推理判斷合乎邏輯。
( 3 )寫好結語
寫好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結尾。結尾可以再次點題,也可以將正文闡述的內容加以概括,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若是一篇論文有頭無尾,沒有結論,總好像文章沒有寫完。總之,只要我們在寫作時能夠在系統論方法的統率下,思路明確,材料充實,就可以一氣呵成,完成寫作任務。
4. 修改完善
對于一篇學術論文而言,初稿撰寫結束并不等于完成了寫作任務,還必須對初稿進行反復的推敲,即要不斷地修改文稿,它是論文撰寫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修改是對初稿的潤色加工,是對疏漏的補充,是對布局的審核,是對用詞的推敲。
( 1 )修改范圍
論文的修改可以從觀點、材料、結構、語言四個方面著手去修改。
第一,審視論文觀點。論文的修改首要的是要審查主題是否突出,觀點是否明確。對待論文的觀點一定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觀點時要一定反復審核;從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出來的觀點更要持之有據,不能夸大和拔高,即使確有創見或重大價值,也應留有余地,留待實踐的檢驗和社會的認可。
在審視觀點時還必須回過頭來再次審閱論文的題目,因為大多數論文的題目是直接體現文章的主題或觀點的。論文的題目應該醒目、新穎,對讀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一定要大小適中,寬窄適度,如有副標題,正副標題搭配要合理。一般來說,論文的題目宜小不宜大,易窄不易寬,一篇論文要能集中解決好一個實際問題,究竟多大多小,多寬多窄,那就應該由論文的內容來確定。如有一篇論文,其內容是論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過程,而論文題目卻是“淺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樣的題目是不可取的,一則題目的涵蓋范圍太大,二則題目包含的內容與論文本身的內容缺乏一致性,盡管是“淺論”,也不知能論什么。
第二,檢驗材料真偽。修改論文要審核材料是否典型,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寫好一篇論文就像備好一堂課一樣,必須掌握大量的材料。材料越豐富,論文寫作的回旋余地越大。修改論文時,我們應對論文中所采選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制作:對材料進行“質”的鑒別,保證材料和觀點的契合,盡量吸納新的材料武裝新的觀點,以增強論文的新鮮感,時代感;保證論文應有的價值,盡量選擇真實可靠的材料,以正確揭示出教育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對論文中引用數據材料要反復的核準,防止出現人為的差錯。
第三,考察結構層次。論文的邏輯構架對一篇論文的質量而言也顯得非常重要。不少教師所寫的文正主題也不錯,所選的事實材料也很典型,但就是文正的結構層次欠佳,整片文章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者處理不當。文章的邏輯層次的考察是一種推理順序的驗證。論文的修改要看論文中心論點放射出的若干分論點是否合乎教學實際,每個論點的論證是否充分,論證層次間的關系是否嚴密,各部分的轉接過渡是否自然。同時邏輯層次的考察,也是要對文章整體結構的審定。修改論文的整體結構要把注意力放在“序”的排列上。這個“序”不僅包括論文總體的部分順序,還包括各部分的層次和每一層中的語言順序。
第四,進行語言修飾。在論文的語言表達上,許多教師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精確的語言表達,有結論性的語言,卻缺少分析性的語言;二是語言表達辭不達意,邏輯性不強;三是文章的語言重復啰嗦,有些純屬是“正確的廢話”。因此,在修改論文時,在解決通順,無錯別字的基礎上要考慮語言的精確、形象、生動和優美。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論文作為一定教育教學思想的結晶,它對語言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語言的修飾除了要簡練、流暢、準確以外,還特別要注意變換句式,巧用詞語,善于修辭,多用短句,以便教學論文的語言生動活潑,具有“磁性”,使語言達到準確表意,更具文彩的效果,增強論文的感染力和可讀性。
( 2 )修改方式
其一,根據文稿存在的問題程度來決定實行全面修改還是局部修改。一般要求將初稿先征求專家或同行的意見,如果意見多,問題大,像觀點不準確,材料和觀點不一致,措施、辦法不得當,內容層次不清晰等,則要全面修改。對于那些結構無大問題,僅僅是遣詞造句有問題,只要局部修改就可以了。
其二,論文修改可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逐層地進行,每次修改都應有所側重:
第一步,全文檢查。主要應檢查題目是否精煉、簡潔,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論文中提出的措施、辦法、結論和意見是否清晰、具體、可行,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鮮明有力;
第二步,部分檢查。主要檢查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清晰,它們與主題是否有機地聯系成一個整體,側重點是否表達充分;
第三步,用詞檢查,主要應檢查用詞是否恰當、貼切,表達內容是否準確,讀者是否能理解;
第四,細節檢查。主要應檢查文字、行款格式有無錯誤,標點、符號、表格、數據、插圖等使用是否得當和準確,錯別字是否都已得到改正。
( 3 )修改方法
修改論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增加材料,使文稿的內容更加充實。二是刪去文稿中多余、重復、冗長的段落、句子和文字,使文稿的語言更加精煉。三是以更典型的新材料換舊材料,使文稿的材料更加豐富。四是調整文稿中的章節、段落,使文稿的順序安排更符合邏輯。
論文的優化需要經過反復的磨煉,一篇好的論文往往不是一次“寫”出來的,而是多次反復修改出來的。
(三)論文撰寫要求
1 .立意高
立意高,也就是論文的立意要有高度。
2 .理論深
理論要有深度。根深才能葉茂。論文想要有深度,理論性就要強,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說理要透徹,將論述的問題開掘得深些,使人折服,更具有指導性。
論文的理論性是指文章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性的強弱度。論文的理論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內容上的概括性和說理性。所謂概括性,是指所表述的內容要進行高度的理論概括,納入一定的理論體系范疇。對論點的論述既要運用事實實證,又要進行事理論證,在論證過程中將理說清、說透,通過嚴密的理論推導和理論分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普遍現象中找出規律和共性。其二,教育研究者通過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新的規律,提出新的見解、新的觀點,其中也包括理論的創新。
3 .切入巧
教師教研成果的總結要強調在“做的好”的基礎上“寫的好”。論文除了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論性闡述外還應有教師自己的“話語系統”,它是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論文的具體擬寫如作戰打仗,如解數理化習題一樣,要選擇好的切入點,進行突破。否則,一個選題,如若面面俱到,全線出擊,怎能說的清?
4 .選材新
所選的材料應該新穎、典型、生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不是人云亦云大家所知道的東西。因此,在寫文章前應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實踐、探索過程,以獲取豐富多彩、真實可靠的材料。文章的理論分析和實踐論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使文章光彩四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