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參考文獻如何用“巧”?
盲目的引用文獻雖然能給你的文章增加字數,但是質量卻得不到絲毫的保證。在sci論文中,我們通過引用文獻突出論文的核心,體現論文的科學性和學術性,但這是在你把文獻用“巧”的前提下。
sci論文發表中經常被引用的參考文獻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關于具體的實驗的方法,二是支持性或者有沖突的證據,三是比較有用的類似的文獻,四是有歷史背景的和有意義的文獻。
其實歸根到底,你引用的sci的參考文獻必須對你的論文發表有幫助,才可能引用。其中引用參考文獻還有原則呢,一般在引用參考文獻時要引用直接的相關的,特定的,清晰的文獻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有直接的引用參考文獻優于間接的引用的文獻,但是還有二個必須記住的原則︰其一是要引用原始的文獻,千萬避免引用二手的文獻,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錯誤或沖突。其二要正確地引用自己看過的文獻,如果你是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引用文獻,常常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文獻要經過心思的消化,引用要謹慎,畢竟這是學術創作,要知道對待學術必須是嚴謹的態度,千萬不可以馬虎,三心二意。
那么對于參考文獻我們應該如何引用呢?sci論文發表中參考文獻的引用又有什么需要我們注意的呢?
一、盡量選用原始文獻
我們很多人也許有這樣的經歷,寫文章前,都會查閱大量與自己論文研究相關的綜述。因此在寫文章時也會引用大量綜述論文(這也是為什么綜述文章被引用率都很高)。其實我們在做研究看文獻時,都希望看到原始文獻。比如,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引言或討論部分,對其引用的某些研究結果很感興趣,翻倒最后參考文獻一看,卻來自一篇綜述,自己難免失望。還得去查那篇綜述去追蹤原始文獻。因此自己寫文章,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話,在研究進展介紹和解釋自己結果時,盡可能引用原始文獻。
二、參考文獻的數量
參考文獻的數量應該和論文的信息量成正相關。
比如,一篇研究論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結果,卻在討論中引用大量文獻來進行解釋和假設,這樣不太好。不過,有些雜志對文獻數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則。
三、盡量選用較新的文獻
這點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更能突出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自己科研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能為sci雜志的影響因子做點貢獻。但是,有些自己領域很經典的文獻還是不能落下。
四、參考文獻的檔次
其實,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理論上來說,發表的結果應該都是可以信賴的,文獻不應該有檔次問題。一篇science文章引用1-2份雜志的文獻,也很正常。但是,事實上有些審稿人還是比較注意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并且引用if較低雜志的文獻,可以引用,最后不要做為你論文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