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基于金融危機下的農地流轉契機及其策略
(2)加大農業經濟活動的市場參與率,實現生產高度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增強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和就業容量的擴大;同時,鼓勵有條件的農企根據本產業特點,把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聯合起來,建立共同的研究開發機構,著重解決本產業鏈上薄弱環節的技術攻關難題,以實現產業鏈的技術升級或重大技術突破。
(3)改變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投入的增長路徑,加強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工業、商業理念在農業上的運用。
(4)大力提升農業公共服務水平,降低農民的生產投入成本,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其次,靠農村有限的產業吸納農民就業畢竟能力有限,還應在向二、三產業轉移上下功夫。而只有企業的效益能得到足夠的保障,并能實現長遠發展的情況下,才談得上促進打工農民的就業問題。通過發布信息、加強引導,支持社會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鼓勵企業增加研發和技改投資。并行不悖地,注重對重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和重要產業基地的培育,通過這種集約式的發展改變部分產業“小而散”的狀況,實現產業新的區域布局,從而避免結構趨同帶來的惡性競爭,都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以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及對勞動力資源的穩定需求。
最后,注意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上,優先使用農民工。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農民參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嘗試著以各種方式增進農民的就業。
4.3 農村金融市場的培育
壯大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勞動力的流動,各種市場的交易活動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密切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市場的發展對農地市場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制約作用,農村資源的流動終歸離不開金融市場的幫襯,擴大農村內需、提振農民消費更需要金融政策、實體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只有農村金融市場與資源市場相映益彰,伴隨成長,農村的消費市場才能得以最終啟動,農村的改革成效才能彰顯,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高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農村的金融熱點,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民貸款問題。我們知道,絕大多數農民一生擁有的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土地,作為集體的一份子,分享著集體土地帶來的收益。但也正是因為集體產權的不完整性,致使農民在借貸時,普遍缺乏金融機構要求范圍內的抵押物,再加上農戶以往家庭經營的小規模性造成的需求資金分散和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最終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資金流動遲緩的局面。
針對上述的不足,結合農村土地流轉的趨勢和土地股份的興起,個人認為首先應確權發證,例如房屋、林權證等不直接關系到農民口糧,又能進一步保障農民財產權益、讓資源變資產的舉措;第二,鼓勵農民組織(譬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蓬勃發展,便于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和抗風險能力,避免信息不對稱,減少農村金融機構的放貸成本和風險。逐步建立農民組織的信用等級評定制度,重點發展信用貸款,嘗試依據信用等級及財產性收入的多寡開展按揭還款,促進農村有限的流動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深入探索聯保機制在農民組織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方面所能發揮的獨到作用;第三,降低農村金融準入門檻,改進、創新金融服務和業務,開發適合農業特點的信貸產品,逐步完善農產品、農機具、所持訂單等動產作為貸款抵押的機制,同時成立評定抑或必要時凍結農戶動產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