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基于金融危機下的農地流轉契機及其策略
矛盾就此顯現,一面是土地流轉必需的勞動力轉移的緊迫,轉移渠道不暢,一面是金融危機下的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與否,留去兩難。表面上看來,這兩者針鋒相對,不容協調,但實際上有著緊密的聯系,關鍵就是農地流轉的方式及相關政策措施的跟進與農村大環境的匹配。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農地流轉模式給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農地流轉產生的效益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已不僅僅是簡單、純粹的農業上的高效,它能帶動的農業產業的振興、鄉鎮企業的發展,帶來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不論是農民工創業還是再就業都創造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農民的減少與轉移反過來又會加速農地的流轉和農民的增收,兩者的契合點就是農地的適宜流轉。
3 危機下的契機:農地的適宜流轉
3.1 適宜流轉的內涵
適宜流轉包括四個層面的意思:適宜民心、適宜的流轉方式、適宜的流轉范圍、適宜的匹配政策。首先,農地流轉要適宜民心,不能搞強制,要因地制宜,順應民心,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其次,流轉的方式要根據我國農村發展的階段,采用優勢顯著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的農地流轉模式;第三,流轉的范圍考慮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沿海與內陸的農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甚至較大的差距,在農地流轉范圍和方式上應避免盲目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在當地農村生產力允許的情況下,才可循序漸進地有序流轉;第四,流轉需要適宜的政策,譬如促進勞動力轉移、農地流轉后加快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加大農村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農村的發展潛力無限,消費市場也很龐大,在金融危機來襲的當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抵御危機方面作用巨大。國家將政策和投資的重點向農村傾斜的情況下,農地的適宜流轉有了總體邁進的有利環境,不僅表現為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在為失業返鄉的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借此變革的機會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以往經濟發展模式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可謂是危機中尋求穩定和增長,到達新的平衡狀態的轉折點。
3.2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優越性及相關風險分析
幾十年來,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土地被非農利用,土地價值大幅度提升。在這種狀況下,土地承包關系變動頻繁,村民的土地承包權及其收益很難以土地的實物形態確權到戶。他們亟待尋找能更大限度地享受土地大幅度增值的長遠收益。再次,由于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產品種植的專業化和區域化提出了土地規模經營的需求,以往那種家庭分散種植的生產格局不能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村民迫切盼望一種能讓他們分享專業化與土地規模經營收益的制度實現。正如戴維斯和諾思所說的那樣:“正是獲利能力無法在現存的安排結構內實現,才導致了一種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
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這樣的一種產權制度安排,即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進行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農戶以自己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使農戶的承包經營權轉化為股權,土地使用權則流轉給土地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經營。土地經營收益在扣除必要的集體積累以后,依據股權進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