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基于金融危機下的農地流轉契機及其策略
在江蘇省,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超過53%。金融風暴刮來的經濟下行,使得自 年以來,農民收入持續增速超過6%的勢頭驟然逆轉,9 億多中國農民突然跌倒在增收路上。根據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和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 年12 月對分布于全國31 個省(區、市)的2 多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同 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農民務工收入大幅降低。其中,中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月平均工資降低28.7%;西部地區則下降13.7%。顯然,農民的收入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總體消費水平,要提高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需要我們轉變長期以來依靠外貿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以內需的擴大作為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和源泉。同時我們還應清楚地認識到,內需的拉動,無論是投資需求還是消費需求,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有專家指出,消費不振主要是因為農村拖了后腿。僅以XX年為例,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 億元,縣以下零售額僅14146.3 億元。廣大的農村地區僅為城市消費的1/4 左右,這正是我國內需薄弱的要害之處。所以農民的增收和農村市場的啟動對農村乃至國家經濟發展都寓意深遠。
2 金融危機
背景下農地流轉與農民工就業的矛盾與統一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經過農村經濟發展歷史的證明,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度市場化和加入wto 后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這種經營體制下所暴露出的土地細碎化、不利于集約經營、科技投入和小生產對大市場等不利因素都要求加快農地的流轉來改變現在的狀態,向農業的現代化邁進,這也是xx屆三中全會決定題中應有之意。
農業部曾經估算,農業生產率每提高1%,就將有近300 萬農村勞動力將涌入失業大軍。鑒于目前農村、農業有限的承載能力,隨著農地流轉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及其它一系列優勢效應的產生必然使得農民工將持續不斷的涌現,這是由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所決定的,這只勞動大軍也將會長期的存在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當前,要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搞活土地使用權流轉, 激活農村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料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農地流轉及其市場化是必經的途徑。不可避免的,在農地流轉的進程中會有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需要別的產業或是途徑的吸納。
另一方面,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自去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使得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步履維艱,東南沿海出口外貿型企業的訂單急劇減少,以往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企業首當其沖,紛紛倒閉或裁員,在日趨惡劣的外部經濟環境影響下,農民工失業現象變得日益普遍。原本借助國際市場而發展起來的外向型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崗位,使得這一規模龐大的“富余”勞動力隱形于城鄉之間不斷地遷徙當中。此番經濟突然失速,終于使他們以失業者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眼前。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在一億三千萬外出就業的農民工中,有15.3%的農民工現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照此比例推算,目前已有大約兩千萬的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而失業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