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椅子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在了解椅子的發展之前,我們先要處理一個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復雜的問題:甚麼是椅子?關于這個問題,現在的詞典并不是很有用。例如《漢語大詞典》以及《現代漢語詞典》只說椅子是“有靠背的坐具”,而這個定義卻可以包括很多種家具。對一般人而言,椅子最基本的定義應該就是具有靠背的單人坐具。此外,我們心目中標準的椅子常有四條腳,有時也有扶手。這是現代人對椅子的了解,是經過幾百年慢慢形成的概念。
“椅子”一詞在唐代始見,最早稱之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記載約在八世紀末。唐人之所以稱有靠背的坐具為“倚子”也是很容易了解的,因為坐這種坐具時可倚靠靠背。如宋人黃朝英說,“今人用倚、卓字多從木旁,殊無義理。字書從木從奇乃椅字。於宜切。《詩》曰:『其桐其椅』是也......倚、卓之字雖不經見,以鄙意測之蓋人所倚者為倚,卓之在前者為卓。”因此可知,當時的“倚子”是有靠背的坐具。從其他的資料,我們也知道,唐代的倚子容易搬移,通常都是單人坐的。總之,唐代的倚子應與現在的椅子相去無幾。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椅子的出現過程,有人根據《新唐書.李泌傳》:“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后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的記載及《正字通》有關“養和,今之靠背也”的解釋,就推斷出唐朝李泌發明或改進了椅子,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且不說《正字通》成書于明朝末年,實際上,所謂“養和”不過是現在被稱作“老頭樂”的抓撓背癢的東西。那么,椅子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北宋中期的蘇軾在《私試策問八首》中曾經談論過坐禮的變化:“古者坐于席,故籩豆之長短、簠簋之高下,適與人均。”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已經放棄了跪坐;而南宋的朱熹則在他的《跪坐拜說》中,對坐禮從古代到南宋的變化進行了一番論述,并說:“古人之坐者,兩膝著地因反其而坐于其上,正如今之胡
跪者。”但他并沒有考究坐姿變化的原因,只是說:“亦不知其自何時而變,而今人有不察也。”由此可看出,最遲至南宋,人們已經徹底放棄了跪坐,甚至都不知道“何時而變”了。通過上述兩個例子,說明坐禮的變化應該是宋代以前的事。 椅,最初是樹名,《說文》中說“椅,梓也”,是一種落葉喬木。椅子最初被稱為倚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濟瀆廟北海壇祭器碑》中 ,碑陰中有“繩床十,內四倚子”的記載。1955年在西安挖掘的唐玄宗時高力士哥哥高元(王+圭)墓的墓室壁畫中,有一人端坐在椅子上的形象,該墓的建成時間是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可見,在唐朝中期,我國已經有了椅子。 從五代畫家顧閎中的人物畫《韓熙載夜宴圖》上,我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圖中,很多人已開始坐在椅子上,但也有人踞坐在傳統的雕花大床上,坐在椅子上的姿勢也不盡相同,有人雙足垂下,有人盤著腿坐。可見,最晚在五代,椅子已經流行,而在椅子的沖擊下,傳統的坐禮受到了巨大破壞,但新的坐禮還沒形成,顯的有些混亂。 至此,我們大概可以給椅子在中國的歷史理出個頭緒來:最晚在唐朝中期,已經出現了椅子;最晚在五代十國時,椅子已經流行,但還沒有徹底改變中國人的坐禮;北宋時,椅子已非常普及,中國人已徹底改變了坐禮;南宋時,椅子在中國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中國人已忘記了傳統的坐禮,以至朱熹在討論完坐禮變化后,感慨“亦不知其自何時而變,而今人有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