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材料和語言方面的毛病
四、選擇材料不新穎
撰寫論文,選擇材料要新穎。新穎,就是新鮮,引人注目。寫文章選擇新穎的材料,能增強論文的現實性,使入耳目一新。這就要求在寫論文時,要注意發現新生事物,選擇這方面的材料。要寫別人沒有寫過,或很少寫到的人和事。要從不同的角度選材,給人新鮮的感覺。要注意選擇新出現的有特色的材料。有的畢業論文,選擇不新穎,而是用一些過時的陳舊的事例,看上去是老面孔、老腔調,擺出的材料是“陳年爛谷子”,沒有新鮮感和現實性,文章就顯得沒有說服力。如有一篇關于農村改革的文章,寫作時間是1995年,文中運用的數字事例都是1990年,顯然是調查不到家,用了一些過時的數字。
五、選擇的材料與主題關系不大
論文中的材料,是用來闡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據論文的中心論點來決定。中心論點一經確定之后,就成了統帥一切的東西。材料必須服從于中心論點的統帥。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的材料搬來作牽強附會的解釋,也不能將所有材料統統塞進文章,搞得文章臃腫龐雜,中心不突出。這里面有一個剪裁的功夫。在材料的剪裁時,與主題有關的材料要詳寫,無關的材料不要寫;主要材料要詳寫,次要的材料要略寫;典型的精彩材料要詳寫,其他的則略寫。有的論文,選用材料貪多求全,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一些與論點無關的材料都用上。有的論文中的小論點和用以說明的材料不一致,這樣雖然擴大了文章的篇幅,但邏輯性不嚴密,說服力不強。
六、表達材料的語言不精當
一篇優秀的論文,不僅觀點要正確,材料要新鮮,而且表達觀點和材料的語言也必須準確、流暢、精當。而有些論文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用詞不準確。如,“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最可怕的、難以彌補的破壞和損失”,這是定語和中心詞語搭配不當,應改為:“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最可怕的破壞,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又如:“我們于第一學期就著手選題”。這里實際是指即將畢業的那一個學年的上學期開始著手選題,用“第一學期”就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剛入學的那個學期,屬于語言含糊不清。
2.語意空泛難懂。有人喜歡自造一些別人不懂的語言。如,“在寫作過程中,‘內孕飛躍’的結果是文章的內言語形態,‘外化飛躍’的結果是文章的外言語形態”。句中“內孕飛躍“外化飛躍”是自造的空泛之詞,使人捉摸不透,不知其真實含義。
3.用詞不符合規范。如,在一些文章中,“級”和“屆”分不清,兩個概念混淆。其實,兩字的含義十分明確,“級”是指入學的年份,如“八七級”即1987年入學的年級;“屆”是指畢業的年份,如“八七屆”即1987年畢業的年級。如果搞混了,則出現很大的差錯。
4.謄寫標點不規范。亂用標點符號,錯別字多,謄寫不符合格式等。例如,有的每段開頭頂格寫,有的抬頭只空一格,標題分層序碼不合規范,外文字母不用印刷體書寫,謄抄后不再審查,出現錯字、漏字、筆誤等等。還有論文中圖表方面的毛病也較多,主要是:一是圖表過多,安排不適當,有的互相重復,有的不能說明問題,有的太復雜和零亂;二是不合規范,制作粗糙,如,圖中文字十分潦草,表格設計不合理,反映事物不準確、不完整,表達不夠清楚等。這些也要影響論文的質量。因此,論文中圖表必須精心設計和制作,要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