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一,寫前的掂量
準備動手寫作了,首要的問題是將已經確定的理論假設,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準備普及的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2方面的掂量:
第一,在就要動筆前幾天,再慎重考慮一下,自己選擇的主攻方向是否得當,材料是否豐富、論點是否站得住腳等等。
第二,對自己選定的主攻方向的價值(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價值的東西。這是衡量論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
二,研究要素的確定
動手寫作前的第二項準備,是要確定研究的要素,即論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論證中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碩士論文,只論證一個,最多二至三個抽象或具體的話題,三萬字左右的規模一般夠用了。這樣規模的論文,已經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輔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個小系統。有些論文在答辯中遭遇詰問,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內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內涵重疊、各個概念間的相互關系銜接不當等等,于是造成論文多處出現邏輯矛盾。
碩士論文寫作中,要注意使用本學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隨意生造概念。一篇算不上很長的論文,如果采用許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釋概念就需要相當的篇幅,哪里談得上論證問題呢?
設計論文的大體框架結構。這是寫任何略有規模的文章所必須的。對于碩士論文來說,框架可以設計到“節”,但不宜過細。寫作中間需要在論證邏輯方面、次序編排方面經常調整,一些具體論證的因果關系、相當于網絡“超鏈接”性質的對于論證中新出現的詞匯概念的解釋等等,翻來覆去的改動更是常有的事。事先設計得過細,會限制自己的思路。而較為宏觀的“章”,要多設計幾種方案,以保證突出主要觀點的論證,讓其他部分緊緊圍繞主要觀點展開。“章”是論文的基本骨架,整體上各章的內容要銜接有序,字數大體相當。
三,研究方法的確定
任何學術論文都需要通過一定的研究方法來進行論證,以達到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解釋清楚某個問題,或為所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說明。碩士論文屬于中等偏下規模的研究,雖然可以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但是現在更多的論文以一種為主,另一種為輔,在研究方法上呈現多樣化。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遵循科學的法則;而非科學的“研究”常常表現為個體經驗的描述、隨意觀察、個人感想、利用未被證實的常識進行概括等等。這樣的“研究”不大遵循嚴密的邏輯,沒有考慮足夠多的變量以及變量間的關系,推導出來的結論常帶有片面性,很容易被無法涵蓋的其他事實輕易推翻。
科學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的、歷史的等等),目的是獲得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結論;另一類是實證研究,目的是獲得事物屬性的認識。實證研究又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兩種方式。定性研究以觀察、訪談為主,通過歸納分析、從資料中發現、體驗式訪談和觀察得出關于事物屬性的結論。定量研究通過人工控制的環境,以假設演繹的題目,代表性的統計和實驗,得出關于事物屬性的結論。如果選題屬于實證性質,一般最好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以某一種方法為主,另一種方法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