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第八步,對論文從技術上進行規范化的檢查和調整。章節設計的技術問題(含目錄)、文中的引證標示、注釋及編號、文后的參考文獻編排,以及不屬于論文本身的內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關鍵詞等等,都要按照規范化的要求進行檢查和調整。這些雖然屬于技術性問題,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學態度。特別是引證,凡是使用了別人觀點的地方,都必須注明材料來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將別人的研究成果變成自己的。標明的材料來源也要十分清楚,論著名稱、作者或編者、出版社或發表的刊物名稱、出版或發表時間等等,一應具全。有時,一篇較有水平的論文,答辯時提出批評的主要問題是引證的不規范,由于這個原因使論文的評價低一檔,這很不值得。
第二節 論文的選題
一個適當的選題等于論文成功了一半。
經過改革開放以后20多年科學研究者的不斷努力,加上研究生的招收數量大幅度提高。這樣就使各學科的研究領域或論題越來越豐富,空白研究越來越少,而新問題的研究又有一定難度,于是現在文科研究生如何選擇好論證的題目,凸現為一個新問題。因此,需要重點談談碩士論文的選題問題。
關于選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
一,選題的大小
選題大而不當,這是碩士論文選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動手搜集資料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選題是否過大。例如“談談學理論的若干基本問題”,在這樣的選題下,當然什么都可以談到,但這只適合某個具體學科的領導人做總結報告時采用。若具體一些,例如“論傳媒受眾的心理”,似乎好點,但在這樣的選題下必須談幾十個大小問題才可能做到論證全面、深入,適宜寫成一本學術論著而不是一篇論文。普通的論文容納不下這么多的不同層次的問題。
對于碩士論文來說,選題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個層次為宜。若選題之下能夠再分出第三個第四個,甚至更多的層次,就不大好把握,難以將論證深入下去。
如果把剛才的“論傳媒受眾的心理”題目,縮小為“試論讀者閱讀消息時的選擇性理解”,顯然后者比前者的論證范圍小多了。第一,它從廣泛的傳媒受眾縮小到報紙這單一傳媒的讀者;第二,又從泛泛的一般心理具體到接受心理;第三,再縮小,只涉及接受新聞體裁中的一種----消息時的接受心理狀態;第四,又將選題進一步縮小到只研究讀者接受時的一種心理表現----選擇性理解。選題小了,才可能對問題探討得更深入。當然,如果作者既有較多的材料,又有較強的論證能力,可以將選題定在剛才說的第三個層次,甚至第二個層次上。
掌握多少材料和估量自己的駕馭能力,確實是選題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自己對某個選題特別感興趣,下定決心要寫,但是材料很少,并且估計短時間內難以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換一個選題為好。材料是論文的基礎,基礎打不磁實,僅憑興趣,是寫不出成功的論文的。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國的新聞傳播帶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聞傳播帶有機械性”的理論假設,但是他除了對當前的中國大眾媒介有所了解外,對中國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開放前二十多年的大眾媒介,幾乎沒有接觸過,對于國外傳媒的接觸非常有限,這個假設雖然有新意,但是可供論證的論據寥寥,這樣的假設就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