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餐酒菜的搭配禮儀常識(通用4篇)
淺談中西餐酒菜的搭配禮儀常識 篇1
西餐講究的是一種雅致的氛圍和情調。高雅的環境、精致的美食、繽紛的美酒,都能顯示一個人的高尚品味。滿桌的餐具及各類杯子,該怎么用?如何才能舉止嫻熟、優雅得體?下面幫您解讀西餐禮儀。
西餐桌上無酒不歡,葡萄酒是佐餐飲料。一個正式的餐程一定會有各種類型的菜肴,菜點與酒水的搭配很有講究。
先點菜,再配酒
西餐的餐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前菜、主菜與甜點。正式的餐程每階段都會有兩道菜。前菜階段有涼菜及湯品,涼菜口味清爽,選擇起泡酒或白葡萄酒絕對不會有問題。主菜階段會有海鮮、白肉或紅肉。遵循白酒配白肉、紅肉配紅酒,點一個白葡萄酒和一個紅葡萄酒,是肯定需要的'。甜品階段可以搭配酒精度高的甜酒。一杯多用不符合西餐禮儀,因此餐桌上會有很多杯型。最基本的一定有水杯,白酒杯、紅酒杯與香檳杯。餐程中酒款多的話,服務人員會再加酒杯。所有杯子都會放置于用餐者的右上方。
酒杯怎么拿?
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食指、中指和拇指三個手指握住杯柱上(即杯子部分和底座之間),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如此可避免手的溫度升高酒溫,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指印留在杯身,影響對酒的觀賞。
想要欣賞葡萄酒的氣息,可以輕輕以逆時鐘方向晃杯,以釋放酒的香氣,同時也給酒留有更充足的氧化時間,使酒更加柔和。
怎么品才優雅?
大口猛喝或吸著喝葡萄酒是非常失禮的。飲用前先要用餐巾將嘴上的油漬拭去,避免杯內的酒液有太多油漬。女士們要避免將口紅印留在杯緣,低調地用餐巾快速擦掉。如果不方便擦,則保持在杯口同一處飲用,避免整個杯口都沾滿口紅印。將杯子放回桌上時,記得將印記朝向自己。
如何碰杯才得體?
喝葡萄酒時人們都會用敬酒、致詞、碰杯來相互表達祝福或拉近彼此距離,活躍用餐氣氛,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不能離開座位或越過身邊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碰杯時動作要輕,除了力道之外,位置也很重要,一定要用杯肚也就是酒杯最寬的地方碰杯。因為杯口是酒杯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太用力或位置不對會發生酒杯破損與酒液濺出的窘況。碰杯時目光要注視對方。
據法國人說,如果你不與對方直視,接下來的七年都不會有好運氣。碰完杯,要喝一小口酒,展現有禮的風范。西餐的角度來看,一飲而盡反而會被認為不懂欣賞葡萄酒。
淺談中西餐酒菜的搭配禮儀常識 篇2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互相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們相聚在一起,世界真的成了一大家,我們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以來,國門大開,經貿交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人們為了適應這一世界交流,很多事情也要相 應發生改變。我們喜歡奉承遵守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儒家之禮,有遠方的朋友到來,為表示歡迎,
好酒好菜自是少不了。但在盡地主之誼的時候就要注意東西方之間的差別了,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差別,那或許還真的會整成好心辦壞事的結果,所以為了避免 這種狀況的出現,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些中西方餐飲的禮儀常識,因為這部分禮儀常識的內容太多,在這里我只先說中西餐酒水菜肴的搭配禮儀常識。
首先看我們中餐,在正式宴會上通常為白酒和葡萄酒兩種酒水,用餐者桌面正前方依左而右擺放的是白酒杯、葡萄酒杯和水杯 菜肴搭配方面講究不多,酒水可以自便。但是對于西餐來說呢?講究的會更多一些。首先它的酒水主要為葡萄酒系列,宴會上的酒按先后次序分為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三種。而且在佐餐酒進行的時候還要注意和菜肴搭配的原則,那就是“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這 里的白肉指的是魚肉、海鮮、雞肉;紅肉指的是牛肉、羊肉、豬肉;當然白酒也指的是白色的葡萄酒喔。
除此之外,飲用的酒杯也要根據酒水的不同而分設專用酒杯。大家在宴請遠方賓朋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
淺談中西餐酒菜的搭配禮儀常識 篇3
中西餐禮儀文化相同點
西餐與中餐一樣,是一種飲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可能有發展。
中西餐禮儀的異點
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差異,雖然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上菜的順序和擺放差異
大部分中餐上菜時大都按照湯、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順序,而西餐則大都按照開胃菜、色拉、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的順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時會一次性將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時擺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則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異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較簡單,多以杯、盤、碗、碟、筷、匙等為主,而西餐的餐具則是五花八門,享用不同的菜肴也會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講究頗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對應。
(三)入座座次差異
中餐用餐時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長幼尊卑來定,“尚東為尊”或“面朝大門為尊”,而西餐用餐時,面對門的且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女主人相對的 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
(四)著裝要求差異
除非在正式場合,中餐對于就餐者的著裝要求并不高,穿著都比較隨便,而西餐對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高檔的西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領帶,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閑服到高檔西餐廳用餐。
(五)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中西方在請客吃飯上的文化差異也要注意,否則會引起笑話。
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要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隨便吃點。”然而,當英美人聽到這樣的客套話,會覺得很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得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講究事實就是,一再問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強塞食物給客人,是很不禮貌的。所以,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接了當的回答說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間,一定要贊美主人所準備的食物好吃,稱贊主人的手藝好,否則不管你吃得多飽,主人都不會高興。
總結
中西方各國間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間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誤區,要通過相互承認、理解對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對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使各國間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以達到相互間的融合。任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臺過程中,中國人由于盲目熱衷于西方文化,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
其一,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如舉行西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鶩,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
其二,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揖手獸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空洞的形式土衛。當今世界的禮儀內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的傳統禮儀的基礎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的禮儀,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禮儀,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任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 的感染力。只有認清中西方餐飲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持社會的理想。
淺談中西餐酒菜的搭配禮儀常識 篇4
1.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對傳統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中西方孩子的飯桌表現
國人在餐桌上對著孩子大呼小喝
對于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是一知半解的。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教自己的,長大成家之后也這樣教孩子。因為平時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到了餐桌上也就成了一家人討論和說話的好機會,對孩子問這問那,幼兒園發生了什么?學習成績怎么樣?考試有沒有名列前茅等等。如果樣樣都OK那還好,如果孩子說考試成績不好,學習遇到了困難,那必定又是一翻唇槍舌箭,令孩子整個吃飯時間都在煎熬,哪有心情吃飯,強塞下去對腸胃消化也不利。
西方很少在餐桌上談學習
對于西方父母來說,他們很少問及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除非孩子主動與他們交流,或是在散步等合適的時機或許會問一些需不需幫助,有沒有遇到問題之類的話,從不過于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在乎孩子考試考多少分,他們更關心孩子有沒有玩好,過得快不快樂。他們不喜歡在餐桌上有過多的討論,吃東西時也是很小聲地吃,并不像國人一樣大聲談論,發出各種聲音。
中國父母強迫孩子吃
國人父母總是想著孩子長身子,需要營養成分,就給孩子做這樣或是那樣所謂的好吃的,而這些往往味道一般,孩子吃的時間長了自然就不怎么喜歡,可父母們總是強迫孩子都要吃下去,還把所謂的好東西留給孩子一個人,卻不知道在就餐時間就是讓孩子學習分享和感恩的最好時機。西方父母往往會尊重孩子的喜好,孩子不喜歡吃就不強迫孩子吃,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準備之中,由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
良好的飲食習慣養成
為何中國孩子很喜歡吃零食,而西方孩子相對就吃零食沒有那么厲害呢?這還要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很多國人父母經常忙于工作,很少照顧到孩子的三餐,孩子的三餐也就沒有什么規律,也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飲食習慣。西方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強的責任心和義務,就算他們自己不這么做,鄰居和社區也會監督他們這樣子做,往往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他們會對孩子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嚴格監管,孩子的不食習慣也就沒有那么多機會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