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中該不該設立違約金
辭職需付違約金
小楊是上海某大學理工科的大學生,畢業后留在上海工作。他與上海市某通信器材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崗位是系統部技術員,合同約定期限是1999年5月17日至XX年5月17日,月工資是1300元。由于小楊工作積極,公司很器重他,1999年底出資讓他去國外進行培訓,雙方約定變更合同,將小楊提升為系統部現場技術工程師,并將合同期限延長至XX年7月30日止,未約定月工資。
但小楊在新崗位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工作量反而沒有以前多,比較清閑。而小楊是個閑不住的人,他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產生惰性,對自己技能的提高不利。于是,經過一番思考,小楊作出了一個決定:他于XX年6月16日,以“系統部工作量少,今年1至6月無事可做,有很大的危機感”等為由提出辭職。而公司方覺得小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作為公司的人才資源,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便拒絕了小楊的辭職請求。但小楊堅持要走,公司見無法挽留,提出因小楊合同期限未滿就提出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是違約行為,應向公司支付18000元培訓費及違約金作為違約責任的承擔。小楊認為這個數額太大,無法接受。于XX年7月23日向公司提交書面申請,要求減免違約金數額,同意支付XX元至3000元。公司接到申請書后表示同意,要求小楊支付違約金3000元。小楊支付后,公司給其出具了退工通知單。小楊與公司終止了合同。
然而,小楊事后越想越委屈,他覺得企業索取的違約金于法于理都無據,就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返還違約金3000元。小楊認為,最初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并未約定違約金,而后更改的合同中亦未約定。公司要求其支付違約金沒有根據,所以要求返還其已支付的3000元違約金。
公司則認為,違約金是小楊和公司共同協商的結果,小楊當初提出減免的要求表示其已接受違約金作為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而且有小楊提交的書面申請為證,這個申請和公司對申請的同意,相當于合同要約和承諾過程。所以,對于小楊要求返還3000元違約金的要求不予接受。
法院經過一審、二審的審理,認為公司在小楊提出辭職后,通知其支付違約金18000元,小楊通過書面形式與公司協商,最后他實際支付違約金3000元,此數額小楊在其書面申請報告中亦已明確表示認可,此可視為雙方協商的結果。現小楊請求判令公司返還違約金,理由不足,不予支持。
違反合同判賠償
違約金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或者由法律所規定的,一方違約時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量的貨幣,是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一種主要形式。勞動合同中是否可以約定違約金條款?其法律效力如何?我國《勞動法》對此并沒有明確規定。這次由國務院法制辦起草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對違約金進行了規定。近幾年,在實踐中,在勞動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條款和解除勞動合同中雙方因違約金條款約定的內容發生的爭議越來越多。但是,由于勞動合同與民事合同存在較大的區別,勞動合同的違約金的適用范圍、勞動合同的違約金的性質以及勞動合同違約金的支付標準等都具有其特殊性,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勞動法》并沒有規定違約金可以作為勞動合同的違約責任的責任形式之一。但是,在我國的部門規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規中對違約金作為勞動合同的違約責任的責任形式作了明確規定。比如說《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第17條規定,勞動合同對勞動者的違約行為設定違約金的,僅限于下列情形:(1)違反服務期約定的;(2)違反保守商業秘密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應當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約定。在上述案例中,小楊違反了勞動合同關于合同期限的約定,如果小楊和公司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了如果一方違反合同,則支付給對方一定數額的違約金。小楊違反合同的約定提前解除合同,是屬于《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第17條的規定中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情形,可以自由約定違約金作為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