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精選7篇)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1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游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于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著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吃著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于是,人對于月亮,總是情有獨鐘。
俗話說: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于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溫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后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著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濕了,心里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里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胡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里,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里,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饑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著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后邊堆著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說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父母,先后回來了。父親背著把鐵鍬,母親兜著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著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松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里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說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里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里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里,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著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著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谷場上,父親趕著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著老牛轉著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著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著,那瞇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于一個圓圓的夢里。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著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說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么都舍不得,就說:“聽說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么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里,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里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后,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么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托著無數美好愿望的、那么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于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愿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于今夜爬出沉睡的窗口,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蘇著鉆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里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么的冷漠,像一個風干淚水的眼睛,那么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于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于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里,給她講一段關于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里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愿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愿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2
月亮泊在天邊
瀉滿游子思鄉的情懷
遠方的母親喲
又站在葡萄樹下
欲把兩眼望穿
月亮泊在天邊
如癡情的眸子
盈滿幽怨
多情的男女,不能相守
只能在心中將對方的名字輕喚
癡癡的凝望照片
任淚肆意滑落腮邊
又是中秋
中華大地,祖國內外
天涯共此時
舉杯邀清風明月同飲共醉
憑欄讓滿腹心事隨風飄散
今夜,注定情感泛濫
今夜,注定相思成災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一年的中秋佳節,但愿天下人月圓人團圓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3
中秋的月光
中秋之夜,一輪圓月漸漸升了起來,像一個銀盤高懸在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如水銀般傾瀉,給大地萬物披上了銀灰色的紗裙,呈現出朦朦朧朧的美。透過朦朧的月光,沉思在輕柔朗清的月光下,與月光輕盈慢舞,與月光皎潔相映,發現這平靜如水的夜晚竟是如此美麗。
我停筆推箋,佇立在窗前,眺望遠方。月是那樣的清明,它那圓圓的臉盤上,掛著慈祥溫和的笑容,靜靜地望著大地,月光照在我的窗前好似覆蓋了一層白霜。月的光鋪滿幽靜的小路,涼爽的風飄來淡雅的清香,樹梢輕柔的搖曳著月影。幾度月圓月缺,聚合離散的情思纏繞心頭,他鄉明月怎有我鄉月明?種植一片相思園林在心中,芳香在夢中家園相聚。
一縷清風載著我的思念,推開期盼你的窗。夜幕中的繁星掛滿了我的思念,凝望中我知道你也在想念著我,動情中遙望,思念在繁星中閃爍。在心里同唱一曲纏綿的歌,我陶醉在你的歌聲中,甜甜的夢境里和你忘情的舞美著明天的浪漫。釀一壇女兒紅,裝滿琥珀月光,捧一杯美酒飄香。悠悠琴聲訴說歲月滄桑,紅裙水袖穿云間,風清云淡月夜飛花,醉眼嫵媚我青春的舞動,潑墨抒情天與地,留下真情溫暖你我心。
中秋的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輝到處傾瀉,傾瀉在懸崖斷壁上、山坡上,傾瀉在建筑物上,傾瀉在像手臂一樣伸展著的樹枝上,使一切都分明清晰,一切都成了活生生的了。輕柔的晚風吹拂我思念的發梢,卻吹不散我對你的情思纏繞。明月窗外高懸,清涼舒爽,清輝柔波,竹林飄來心靈的醉音。星空璀璨,摘得一顆暖在懷中,看到的是你深情凝望的雙眼。
窗外的夜是沉靜的,沒有春的奔放,沒有夏日的激情。涼風與秋雨結伴,黃葉與晨露相依,大雁也打點南歸,溫馨的中秋飄然而至。只有繽紛的落葉在靜悄悄地飛舞,閃爍的霓虹燈給飄飛的葉片抹上了五彩的斑斕,也給了朦朧的夜色增添了些許的魅力。葉片時而靜臥在大地,時而蕩漾在水中,一片片地飄飛,又一片片地落下。聽著草叢中蟲兒的呢喃,筆中搖落層層思念,如果今晚的明月能傳送此時的思念,是否已到達你秋景的窗前?明月水中映照著你的影子,那一分靜靜的美,也會守來涼爽的秋風陣陣輕撫。
一輪皓月高懸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樣的深邃,宇宙是如此的廣袤無垠,遙望夜空,不禁使人們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墨客,更忍不住要吟詩作畫。我把自己浸潤于寂靜的午夜夢回中,聆聽心之低語,你能感受到這份平靜如水的心情是如此的愜意。傾聽音響里緩緩流淌出來的如水音樂,懷揣著真誠,用竹筆描摹平靜的模樣,感受平靜的召喚。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靜靜地流淌,任憑魚兒暢游,仍舊波瀾不驚。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4
中秋的秋雨
秋雨打著我的臉,我站在占全聽雨樓臺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我知道這是深秋。村莊周圍,一望無際的樹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掩住它身上的皺紋。
無情的秋雨剝下它們美麗的衣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個個拎著月餅。
今天是中秋節。
記得去年的今天,月光灑滿我這小小園庭,在這里,綠茵和花草接受月光柔軟無聲的戲鬧,大自然的精神,月光的精神,豪邁的飲酒精神和諧的混合起來。
童年時候,在我的故鄉杞縣最南部,望著北斗拖著長長的尾巴,微紅的,豐潤的,帶笑的面容,在那上方浮動!母親給我們弟兄四個發月餅,一個月餅切成四半,每人一塊兒,又發了爹爹種的菜瓜,每人一個,小小的,細細的小瓜。大概那一斤重的菜瓜打算換錢,我們吃不到 ……。
那時候,天上的星星是亮晶晶的,多的象是被人用那些光明的顆粒向著漫無邊際的太空作了一次播種,頭頂著天,想摘下幾顆星星當月餅吃。爹爹讓我用哥哥自制的板胡拉了一曲《家鄉的喜訊》,學徒水平吱吱呀呀,沒有優美的旋律,但琴聲悠悠,傳遍整個鄉村。
秋雨,泉水似的盡是落著,勾起我的串串回憶。今夜沒有月光,也沒有殘月,只有秋雨……。我和可愛美麗的小女兒唱唱、小歌一起聽雨,還有東京詩友醉吟秋詩!秋雨,是一首不老的詩篇,是一曲優美的歌曲!是一杯豐收美酒。
中秋節的細雨,沾濕了我的精神和衣服,并不是傾盆的大雨,它卻緩慢而頑固的下著,淅瀝的雨聲神秘的響著,遠處的雨聲已變成了一片大的聲音,象一把大刷子在干地上擦著一樣。
如此秋雨令我有了多情的懷舊:
相去萬里遠,披星歲已緩。
思鄉令人醉,時光漸已晚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5
十五的月亮
生命中已經虧缺了三十多輪月亮,一直不敢提筆寫下關于這圓月的片言只語,不是沒有感覺和依戀,只是由于膽怯,那些古今中外描摹月亮的文字實在太多太美。我的文字,不是附庸風雅就是自慚形穢。
三十多年的歲月歷程,我的生命已經輪回到自己的中秋了。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正在三十和四十的中央,生命之月好像還未圓,已有漸虧的跡象了。
中秋之月,正是在這秋風秋雨漸起之時,總是會自然地帶來一些情緒。情緒會因人而異,有收獲的喜悅,也有滿懷落寞與惆悵。于是都會對月感嘆,花好月圓或是冷月清風,往往在一輪月下卻是兩重世界。
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至少還保留一份希望,人們害怕滿則虧的定律。一個中秋就是一圈生命的年輪,如湖面的水波一圈圈蕩漾出去,碰到岸后,就會開始折射回來了。現在月輪就是在一彎海峽上輕撫,兩岸的回音漸至共鳴。看罷月亮,想象其實生命也一樣,從出生的純潔到老了的悟透,本質上是無多大區別的,只是所處時段不同罷了。
又是中秋,坐在陽臺上,泡一壺茶靜靜地想,飲著茶,望著月,也想著和月有關的一切物事。
小時候,每到中秋,媽媽總會做點好菜,吃過飯后,搬出椅子坐在場壩里,在光潔如銀的月光下乘涼、談天、吃月餅,看月亮,可不太敢用手指,因為姥姥說過,月亮不能指,否則會劃掉指它的人的耳朵,看著這光亮的月輪,想象著一定比鐮刀還要鋒利,往往用手指一下后,會迅速用手捂住耳朵和眼睛,卻又會偷偷地從手指縫間看月亮是否下來割耳朵,見月亮邊上的云飛快地跑,以為月亮真的要來了,又膽怯地合上手指。那時的月亮,最潔白,最親切,最溫馨,只要看到月亮就心里亮堂堂的,就像看到了媽媽的臉。月亮里,那時候知道里面住著嫦娥吳剛,還有玉兔,覺得神仙真好,能飄在空中,不用上學做功課,不用上坡做農活,月亮,是一座宮殿,裝滿神話。
月光從陽臺的玻璃上透過來,照在壺中,茶液已經不多了,皎潔的月光盈滿一壺,茶液中泡著幾片綠茶,也泡著一輪明月,細細品飲,月光的味道苦澀中透著淡香的回味。
漸漸長大了,也學過地理自然,也開始愛戀,月亮也變得浪漫和科學起來。自從月亮被蘇軾喻為嬋娟之后,月亮似乎已經成了美女和相思的代名詞。于是這月亮被那么多情意綿綿的詩詞浸泡,幾乎快要失去本色了。好在科學教育讓人們知道月亮其實叫月球,是一個繞著太陽轉的天體,一些科學術語與數據把月亮剝得如赤身裸體,就剩一堆不生草木和生命的石頭,沒了美感,破了神秘,多了自然。多少次,我引頸望月,見那些陰影部分,總會想到阿姆斯特朗在月亮上留下的腳印。這月亮,是愛情的調味劑,儷影雙雙,都是它為戀人留下的回憶照片。那時的月亮,真實又虛幻,若有如無,在記憶中斷斷續續,伴著青春的熱血和愛情,時隱時現,常常出現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字里。
壺中的月色還是柔柔的,斟進杯中,亦是滿滿的,月色通過紫砂壺的氤氳,在青花的杯里沉淀著談談的雅意,飲下去,亮堂著五腑六臟,漸至不惑。
一轉眼,居然就人到中年了,那么多的前程設計,那么多的美好憧憬,都已在現實的殘酷中變得虛幻如煙、遙不可及,手已牽到冰冷,路已走到原點,愛已變得漠然,人已開始慵懶,那個如上弦月的懵懂少年剛剛描繪出那個圓就已轉向下弦月,于是手牽著兒子或女子,學著父輩一樣開始傾注希望,盼望著有一輪滿月的橫空出世,一代一代,綿延不已。有個滄桑的女聲響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抬眼望去,月亮還是詩仙看到的那一輪,膜拜和贊頌中它還是涼涼地懸著,漠然地看著人間的浮華,如它身邊掠過的云。
忽然覺得自己俗不可耐,以這樣一種心情來品飲月光,真是一種玷污。千百年來,中秋圓月一直被賦予了純潔的友誼、堅貞的愛情、遠大的理想、濃厚的親情,每一次月圓,都引來無以計數的詩文和故事,對影成三人的靈悟、千里共嬋娟的執著、高處不勝寒地境界,都在這清清柔柔的月光里。怪那些科學家,總是喜歡用數字和公式毀壞神秘,今天的月亮已經變為一團礦物質的球體,那些附著在其上的諸多神話和故事已經搖搖欲墜了,月光其實是太陽光的反射,多么讓人傷神的結局。卻忽然有悟,也許每個人都是月亮,反射著父母的光,照耀著膝下的兒女,直到暗淡,直到又形成一個新的輪回。中秋,是一次華麗的轉身。
月影西斜,壺中月光只剩下斜斜的一縷,端起對嘴飲盡,才知是虛無,原來最絢麗的月光都照在思想里,現實中月光無色無味。
飲一壺月光,在生命的中秋歲月,不醉,亦不醒。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6
難忘的中秋
花好月圓共團圓,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是農歷八月十五,正是秋天的一半。所以故名“中秋”。也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所以又有祈求團圓的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中秋節”,“團圓節”。
在我的記憶中,也過了10多個中秋節了。但是今年的中秋節給我的印象最美好。我不僅是看到了玉盤般的明月,更因為這是經歷了“5。12”大地震和北京奧運盛會的成功舉辦后的第一個中秋節。團結、和諧、堅強,這幾個字在我腦海里浮現。
晚上,一輪燦爛的滿月,高高的掛在深藍的天幕上,它那圓圓的臉上,掛滿慈祥。溫和的笑容,靜靜的望著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薄薄的云縈繞在它的身邊。宛如仙女舞動凌綃,翩翩起舞。皎潔的月光,給大地披上了銀白色的紗裙,照在那紅紅地花瓣上,花兒也顯得更加嬌艷。
我們坐在親戚的院子里。圍著一張大圓桌,桌上的果盤里,有規則地放擺著各式各樣的月餅、水果,一杯清明的綠茶、一盅濃香的酒、一群歡喜的人。真是豐富至極!熱鬧至極!
我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著月亮。我看見了嫦娥姐姐在和玉兔玩耍,后異在打獵。吳剛在喝團圓酒。這真是一幅幅和諧、寧靜的畫面。
我吃著一塊甜甜的月餅,心里充滿祝福和祈禱。我想到地震災區的孤兒,他們雖然失去了親人,但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得到了更多的關懷;我想到了世界各國的奧運健兒們,團聚在北京時的那個在比賽場上是對手,在比賽下是傳遞友誼的朋友的感人場面,那首奧運盛會主題曲《我和你》的優美旋律,仿佛又在我耳邊回響。
啊,今年的中秋節,是讓我難忘的,我會永遠住這一天的!
有關中秋節的朗誦稿 篇7
中秋,那一輪清朗的明月,從古到今,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她千年守候著人間萬戶,溫暖著游子思婦,撫慰那燭光下慈母的織補。她沐浴古人,光華來者,她揮灑淡雅的水墨,將明凈無塵的靈韻饋贈人間。她的月光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留下了美好和思念。正如古人所說: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中秋月圓,是一卷清新秀美的寫意,是一箋醇潔無瑕的詩銘。
月圓中秋,佳節思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此時常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此刻,拾起一片紅葉夢清蓮,低吟童謠佇立水車前,晨鐘暮鼓不到耳,桂花飄香眺望故人來。揮灑皎潔清輝撥弄琴弦,濃濃鄉愁望月懷遠。今夜,明月裝飾了誰的窗,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人,將走進誰的夢鄉?嘔,月光,你是失望人兒的乳娘!似水流年喜相逢,一壺濁酒盡余歡,長亭外古道邊,青山依舊在,今宵別夢月又圓。嘔,哪是誰,慣看秋月春風,乘一葉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書寫俊逸風流的詩章?
月明中秋,讓多少合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依偎取暖,品嘗著新鮮的葡萄和月餅,花好月圓共賞秋色。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哦,良宵美景怎能虛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月明無需西窗燭,耳鬢廝磨夜雨時。人生自古有情癡,悲歡離合吆亦關風和月。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月華中秋,碧空如水。雖說此時是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暖時,但人們還是不忘月宮中哪仙凡繾綣,永不不老去的傳說——嫦娥奔月。
射落九個太陽,救人們于火海之中的后羿,被王母娘娘賜予一粒仙丹,只能一人成仙,后羿眷戀嬌妻嫦娥,沒有獨吃。小人蓬蒙待后羿不在家時,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無奈吞下仙丹,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大地最近的月亮居住。后羿悲憤欲絕,跟著月亮跑來跑去,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獨自斟酒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這便是,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中秋節的由來。
古今的人們對于月亮,總是情有獨鐘。每逢中秋,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游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于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中秋夜,人們仰望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月朗中秋,清風明月無價之寶。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中國雅士的審美情趣多受佛道影響,崇尚高雅、清淡、閑適的意境。儒道兩家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達則尊孔孟,積極入世,講究修、齊、治、平;否則重老莊、消極出世,轉向自然,寄情山水,吟水弄月者為高人雅士。歐陽修慨嘆“清風明月本無價”,黃庭堅吟出“清風明月無人管”,陸游則說“清風明月皆我客”。蘇軾寫到“與誰同坐,明月清風與我”。在他們眼里,清風明月出于自然,無價可估,無人干預,是最可親近信賴的朋友。
月迷中秋,永恒的團圓。一輪明月,牽著一個鄉愁,一個思念,一份難舍的情緣。年年過中秋,歲歲奔團圓。對于漢民族來說,再也沒有舉家團圓更能體現中秋佳節的內涵了。我贊美中秋那一輪分外皎潔的圓月,我感恩一家人團聚在如水的月光下,手把一盞清茶,分享一塊月餅,說著家常話。中秋是親情大團圓的文化,一輪圓月正好代表了圓滿,能團圓的,自然是花好月圓的那一份真情與快樂。如果把太陽比作上天之父,月亮則是大地之母,他們孕育的人類在宇宙的蒼穹下幸福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