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朗誦詩歌(通用5篇)
中秋朗誦詩歌 篇1
中秋月色
作者:辛木子
昨晚
我的窗前
哪來,這些許的月色
冷了中秋,這碗酒與茶
是誰,無心遺落
還是誰,有意地灑落
故鄉
花發的媽媽
低矮的屋檐下
正抖擻著我兒時的棉襖
她是在包裹
還是想捂暖
今晚的月色
原來
從冷清的月亮上
落下的月光
名字叫鄉愁
中秋朗誦詩歌 篇2
中秋的夜色
作者:skyblue
那輪明月漸漸地從東方升起
月又大又圓,而特別亮
溫暖的月光照在你的窗前
也印在你的身上
家門口的池塘
有一個月亮
跟天上的月亮一樣
一樣圓,一樣亮
一個在水里
一個在天上
秋風吹過
波光粼粼的月光在水里蕩漾
輕悅的魚兒
鉆在月亮里自由歌唱
路邊的小草
有一個個小水珠
是月光腳下冰爽的秋露
田間的水稻
正在伸著懶腰,打著哈欠
秋天的蟲
沉默著,沉默著
不能在月光的柔波里斑斕唱歌
只有那條小溪
流淌著,流淌著
你聽
為月光奏起人間最動聽的歌聲
中秋朗誦詩歌 篇3
中秋
作者:東岳雨石
實已成熟去收獲豐滿,
心中的喜悅漾溢放展。
甜蜜的芳香迷漫在山野田間,
笑聲似銀鈴充滿峽谷溝田。
喧嘩的聲響交匯成大合唱,
人流往來采摘搬運著奔忙。
山雀在跳躍在鳴叫在飛翔,
摘收的金黃邊整理邊入倉。
月到中秋是各外的亮,
舒暢的情懷要把玉蟾來賞。
走親訪友傳遞收成的問候,
舉杯慶賀豐收富裕的吉祥。
一派喜慶美好的景像,
沒有絲毫不愉快的凄涼。
天空高昂氣色清爽,
碧水潔靜韻意明朗。
峰頂遠眺感受美麗風光,
陣風迎面倍覺舒暢。
霞云瑰麗悠遠而寬廣,
牧笛宛轉伴和夕陽。
群鳥翔飛一片生機勁樣,
看不到惆悵和憂傷。
中秋朗誦詩歌 篇4
中秋月圓夜之思
作者:傷弦
今夕月圓
江風還暖
月映殘垣斷壁
煙花卻總散落在碧江的另一邊
明月亮
心悲涼
只影形單嘆惆悵
清輝灑窗沿
想念遠方美麗的側臉
你不在身旁
教相思何處放
月越亮
心更涼
中秋朗誦詩歌 篇5
大家好!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