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精選3篇)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1
不要在哀傷的詩句里告訴我:
“人生不過是一場幻夢!”
靈魂睡著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
它的歸宿決不是荒墳;
“你本是塵土,必歸于塵土”,
這是指軀殼,不是指靈魂,
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
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智藝無窮,時光飛逝;
這顆心,縱然勇敢堅強,
也只如鼙鼓,悶聲敲動著,
一下又一下,向墳地送喪。
世界是一片遼闊的戰場,
人生是到處扎寨安營;
莫學那聽人驅策的啞畜,
做一個威武善戰的英雄!
別指望將來,不管它多可愛!
把已逝的過去永久掩埋!
行動吧--趁著活生生的現在!
心中有赤心,頭上有真宰!
偉人的生平啟示我們:
我們能夠生活得高尚,
而當告別人世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間的沙上;
也許我們有一個兄弟,
航行在莊嚴的人生大海,
遇險沉了船,絕望的時刻,
會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
那么,讓我們起來干吧,
對任何命運要敢于擔戴;
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
要善于勞動,善于等待。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2
今,班級工作已無須我去完成,即猶如猶無亦可者,仿佛與世隔絕。政事如今與我以無關系,但聞眾同學對現此班管理苛政極度不滿,眾同學皆叫苦連天,小于也有感于此,不禁聯想自身處境,不勝傷悲,嗚呼哀哉!
于自去年九月到本班工至今,已有一載有余。想當初,吾本一意氣少年,年少輕狂,欲班級大展抱負。一則為本班奉獻力量,二則為己出入方便。惜,一年光陰,就此消散,吾不僅未能大展身手,且囊中羞澀,無力理政。
眾朋友離去,有之;鄙視者,有之;唾棄者,有之;諷刺者。只因吾本命名任職為班級小密報,眾同學之大小事情一一匯報,使得民不聊生,相互猜疑。而候某將小密探之職的告之某人時,愈傳愈大,使人心惶惶。甚有某人以諷刺之玩笑于我,而使眾友及伙伴有防于此,且有幸之是,知音尚存。眾友曾云:“汝之不慧,擔當班長之大務,且茍且偷生,竟能容忍至今?非人哉!不辭官職一事到底何為?”余汗顏。之班長植物到此,后自苛政以來,吾每日之工作之乃唯“抄寫”兩字……即圣上賞賜于眾人大量抄書,搬紙弄墨,并道說所益于學,吾本乃不以為。且十分虛偽客套,班長之工作豈是抄書而已?此乃甚不如小組長一職,倒不如另謀生計,混眾生好好比大官簡易,現已與各大職務之貴人有別,甚不能混為一談。不如他者,已泯然眾人已?現無趣之務已持續數月,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今自命無能,但如圣上所道,豈“勇”字當頭者,即能升官上任?取下我班長一職。此乃百般可笑!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何等悲哀!
年華似水,倏忽間四季已輪回。茫然回收,所得幾何,所失幾何。今不得不哀嘆道說。昔日勤忙于政事者已無力再為。昔班已由民主時期之繁榮昌盛轉變至今民不聊生。甚人深林隱居,不聞不問于政,只顧游山玩水,游樂人間,大量人才喪失于此。如此悲涼也。吾本志振興中華,為民除害,爭取暴利。意不到名落孫山,豈今無所作為,實在可笑;如今任人格置,放之以致。小于好歹一堂堂男子漢也,小學榮譽畢生。其不才之至,亦不應抄寫之列,豈乃不如李斯?當今此制度乃女兒遍天下,現今十有八九官職為女性擔當也,男性何去?但甘墮落?被女王世道壓迫也?先班已成女兒國國度,且不如《西游記》當說。男子漢其之才仍未發掘,次乃卑職過錯也。但現已大官大職之任命皆為女性,何等不公!此偏幫之風必定助長,男性必定死翹翹。
然,何以當今堂堂風華正茂之青年有才小于也壓抑之久,努力堅持如今才創出此問之舉唯一原因:在等待者傳說中圣上之口道升官走馬上任一職但如今苛刻很人心惶惶,不得不被女勢力壓迫。雖吾由“磚頭們”之高貴道德風尚,但豈不能容忍至今。怪小于人才年幼無知,錯信正義長存,竟苦苦煎熬至今,終究未果。故小于頓悟:此處乃吾之墳墓也,終不能化為一片凈土。唯一即埋沒人才,埋沒計謀,埋沒青春。如此而已。說天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此處不留小于,小于亦不便打擾貴處,既不能兩惜,既而從今難聞政事,任憑大官職者玩樂,瘋狂也。如此政治,難以忍受也!何不為民寫下此文,告發苛刻政權。如今兩袖清風,乃頂多降罰于我抄寫書文,通知雙親。又能如何?難恐汝乃超人也?甚可笑。到不如為民訴苦,大樂我也。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3
同學們:
你們好!
讀史,銘心慧眼,任憑亂世里群雄劍影翻來覆去,六朝古都風云際會,在滂沱大雨搖搖欲墜的那個王朝最后的背影,落寞而蕭索,一如披了蓑衣在深夜打更的孤寡老人。你看見的,永遠只是黑暗籠罩下濃郁的孤獨,等老得腐朽了,一捧凈土掩盡前世種種,再不會有人記得。
而蘇軾的詞里,大多被他讀得豪情萬丈,更有種斜陽里光色深紅,照落在斑駁黃舊的古道城門上的悲壯,從側角度望去似乎還應配得一曲大漠狼煙裊裊似的笙簫,才應了這景。然,等通篇讀完,還是落寞,那種沉沉的如同看盡天涯路的凄凄戚戚。這個滿懷家國天下的男子,才情溢胸,盡管向著歷史延伸的路上荊棘遍地,但他到底走過來了,帶著蘇派的優雅灑脫與他沉淀于字里行間的信念,橫縱歷史,宋詞三千煙火齊放也獨獨偏了蘇氏一門的璀璨,這是真真的好風水。虧他也未曾負了盛名,兜兜轉轉百轉千回,到最后終成后世人眼里仰望的一道風景。
也曾柔情幾許,看得珠簾卷起,人在深深處。嫻靜文雅的妻子,并不得清照那樣好的才思,于是沒有成全賭書潑茶的趙明誠第二,卻成了后來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不知蘇軾手里那把檀木梳子是否握得緊了,其實再握得緊,也不過青絲如水,從手里順順淌過。抓不住的,終究還是要令她走了,百般遺憾唯有日后夢里詞間聲聲吶喊。
但那時初讀這首詞,終于覺得滿懷抑郁無處可遁。縱觀詩史明珠璀璨千華競放,而那些堪稱典范的詞人身上或多或少總是有些相似相通。柔如水的筆觸,仿佛透過濃郁的墨香尤可以看見那年鬢發已蒼的蘇軾是怎樣研著墨,一筆千鈞力。這一生,也就這樣一回,寫盡了,再不去想她。
可最叫人喜歡的卻不是這句繞指柔腸,聲聲寸斷。也許還是心里有些對朝云的陰霾,其實也只是那時年齡尚小,不懂得風流自得佳麗相配的道理,總覺得應該和王維那樣。
極大的雨,如釅釅清茶從九天潑落,那垂著的雨瀑風景奇佳。又在新春,雨腳細細打在潤如油膏的田野上,不須幾日晴光就會看得好顏色。想象著那些不多時日后漫野的春花燦爛,而心里卻終于被雨聲的荒涼打動。拾出《宋詞》,看到蘇軾的詞選,起初的寧靜沉郁終于被那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湮沒。
詞的注釋很顯淺“一身蓑衣,頂著煙雨,任憑半世蹉跎。”
然而我已不能想象,那是怎樣瀟灑釋懷的平生所向,盡在輕輕一笑間。不要黃金屋,不要千鐘栗,不要顏如玉。富貴如浮云,榮華似流水。曹雪芹的紅樓里煙花繁柳恩澤三世,也不過落得千般凄涼。他已看開得,不再苦悶于政治斗爭人心角力,要與那青山綠水為伴,一身蓑衣消失茫茫煙雨。后半生,沒有如此的盛名,沒有如此的絢爛,他也不要了鴻章麗篇。還原生命的本質,就如在千里曠野閃過的一道綿長肅白的閃電,來去得太快,但光芒盛大。我一直不曾堅信有人能夠長久地按自己的意愿以本質生存下去,即使那些靜坐禪思的世外高僧山中隱士,也不得不面對最現實的生老病死。但總有那么一個瞬間,也許是他披起蓑衣草鞋踩踏在深山泥濘中時,也許是古渡口望著萬重青山空嘆息的剎那。但總有那么一個瞬間,他由詩人變為常人,由蘇軾變為野老。再沒有比這更簡單明了的表達方式。
然而,注釋上的背景介紹卻是極復雜。
其實自己早已在內心從某種程度上厭煩了這種復雜,人心所向條理分明,說得是這首詞的政治目的,表達作者怎樣的居心云云。殊不知在讀的過程中,已摻雜多少后世人的猜想。
而我,寧愿去相信一個信手閑筆驚為天人的蘇軾,的確曾在雨中高吟著,他的心之所向。
寫到這里不由自主地連出李白,那個“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那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李白,閑閑一筆眾生百態,勾勒出半個盛唐的燈火通明輝煌燦爛。然而此生最大的愿望,于他,也不過就是一身蓑衣,一壺濁酒,迎著千重翠色踏步而去。茫茫煙雨里,自灌注了不盡的生命綠意。
世事本無常,翻手過來的慈悲本源于一顆終歸塵土的凡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