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散文我的教師媽媽(精選3篇)
配樂散文我的教師媽媽 篇1
我媽媽是一個好老師,她教的是語文,很受學生的歡迎她教過的學生都說她是個好老師,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
她長得非常漂亮,身高高一米六八,身材苗條,局部豐滿,留著一頭的長飄的卷發,被修剪過的眉毛,彎彎的、細細的,白皙的皮膚掩蓋不住滿臉的笑容。每當她要出街時,喜歡穿黃色的連衣裙,再穿上高跟鞋,這樣她就滿意地出門了。
媽媽愛看書。無論是在我無錫的家,還是上海的家里,書架上都放著滿滿的書,有《斯佳麗》、《簡愛》、《西游記》、《小學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班主任實例與導行》等。近來,她特別喜歡看有關作文的書。有一天晚上,我睡覺前想找那本《小學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可是,卻怎么也無法找到,原來媽媽也在看這本書呢!于是,我向她要這本書,只聽媽媽說:“別跟我搶書了,找你自己的書去。”說完,又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除此以外,媽媽還有三愛。一愛干凈,每天的早上一起床,她都會拖地,拖得干干凈凈的;二愛漂亮,每次跟媽媽出街時,她總愛進衣服店試衣服,穿著新衣服后問我:“美不美?”我回答道:“美,是臭美。”于是,兩個人都哈哈大笑起來;三愛學生,她除了在學校時愛跟她的學生在一起,連放假了也喜歡把學生留在家中。這個暑假里,她讓鐘達興住在我家,讓劉坤到我家吃中午飯。劉坤雖然只是說在我家吃中午飯,但是每次他吃過早餐來我家,媽媽也要求他跟我們一塊再吃一次早餐。中午,總愛煲些我們愛喝的湯,做些我們喜歡吃的菜,讓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吃兩碗飯才行,就怕我們吃不飽。
我愛我的媽媽!
配樂散文我的教師媽媽篇03
我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她起早貪黑,早出晚歸把大把的時間都留給了她的學生們,有時候我甚至嫉妒她的學生,心想:如果我是媽媽的學生該有多好啊!
我的媽媽留著“妹妹頭”總是把自己打扮的特別精神,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透露出一股威嚴,但更多的時候臉上總帶著微笑,淺淺的酒窩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她是一個 嚴厲的老師,就像包公一樣獎罰分明,從來不對誰偏心,同學們都非常敬佩她。工作中的媽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愛她的事業,更愛他的學生。記得上半年,我媽媽生了一次大病,需要做手術,但是學生剛剛上一年級,他放心不下,。于是就帶病上課,直到去醫院的前一天,才向領導請假,住院的時候媽媽還是不斷的給數學老師和學生家長打電話,問問學生的表現。我知道是媽媽離不開她的學生,同學們也經常打電話詢問他的病情,媽媽也感動的熱淚盈眶。一個月后,媽媽出院了,雖然病情還沒有完全恢復,但是,一想到同學們的安全,他又不顧家人的反對,又去上班了。媽媽一來到教室里,歡呼聲尖叫聲此起彼伏,歡呼過后又安靜下來,數學老師笑著說:“唐老師一回來,你們就哥哥都變乖了,呵呵……”
于是媽媽表揚了聽話的孩子,批評了不聽話的學生。但是每個學生看到她心里都是樂滋滋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的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多次受到教育局的表彰獎勵,多次獲得市竟教一等獎,在水觀任教的時候,有兩次都是家長們敲鑼打鼓的給他送來了“愛生如子”的錦旗呢!
雖然媽媽對他的學生很好,但是對我的愛是不會減少的。每天早上,媽媽騎著車,哪怕是跑半個閬中城,也要找到我最喜歡吃的早飯,還要給我一瓶牛奶。晚上要我睡著了,他才去休息。夜里還給我蓋幾次被子,我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也總是耐心的開導我,給我信心……
我為你是位稱職的母親感到驕傲,更為你是名優秀的教師而感到自豪!我和您的學生都愛您!
配樂散文我的教師媽媽 篇2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這首詩是清朝鄭燮的《新竹》。
做電視的朋友,邀請我參加一檔“教師節”的節目,我欣然應允了。于是,我的腦際不時地浮現啟蒙老師的音容笑貌。她叫吳福英,我不叫她吳老師,而是叫“老師媽媽”,四十多年過去了,還這樣。
我七歲入學,那時候的老師二十多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頭濃密而花白的卷發,紋絲不亂;觀世音菩薩一般慈愛的眼神,想想心里都是甜甜的。她是我的第一位老師,語文老師,她那淡淡的笑容刻印在我的血脈里,那是飽含肯定與鼓勵的笑容。
七十年代的農村,談不上學前教育,學齡前孩子在野地與泥水中泡大,基本不識字兒,也不講衛生,而且頑劣無比。我的老師卻一年又一年,把一群又一群野孩子,教化成一屆又一屆優秀的學生。
童年的我也頑皮,卻特別懼怕父親。一次,由于頑皮我把衣服弄破了,懼怕父親責罰,放學后沒敢回家,一直趴在課桌上哭。冬天里紅石做的課桌,冰冷,冰冷。老師知道后,來到我的身邊,從“洋布”提袋里拿出針線和一疊布頭,一番拾掇后,我淚人變笑臉。我母親是斷然不舍得在舊衣服上用新布頭縫補的,何況這么一大塊。純樸的農民不會隨便接納他人的財物,而且這種思想還在子女的教育中潛移默化,老師為了不讓父母對我誤解,便陪同我一起回家。父母面前,老師拉著我依在她的懷里,她一邊簡述事情的原委,一邊找出我的優點加以表揚。母親為了感激老師對我的寵愛,讓我面對老師改叫“老師媽媽”。在母親看來“老師媽媽”的稱呼是一份由衷的敬意;在老師看來這個稱呼是一份珍貴的褒獎。之后我都這么喊著,喊著“老師媽媽”,原來對老師的敬畏之心化作了愛戴之情。
許多年了,每每見到老師我都這么喊著,喊的時候心中便會涌起一份甜甜的幸福,老師媽媽應的時候是那么和藹,那么慈愛。老師媽媽用她母愛一般的情懷,博愛與細膩,感化教育著每一個學生,她就像黑夜里的一盞燭光,點亮了每一顆懵懂的心。
每次上課之前,老師都會讓同學們舉起小手,比比誰干凈。講衛生的學生能得到她最高的獎賞,那就是請他上臺展示,然后摟在懷中輕摸頭頂的一次撫愛,那是每一個同學都想往的撫愛。下課后,那些不敢舉手的同學便會被留下搞衛生,完了,老師會從她的提袋里拿出一層層薄膜包裹的香皂,洗凈一雙雙臟兮兮,黑乎乎的小手。那個香留在手上,駐在心里許久,許久。老師對優秀的學生贊而不捧,對頑劣的行為教而不辱,在她面前從來不會有壓力,即使惹了事端,也沒有過指指點點的責罵。她總是與學生保持一般的高度,或者老師蹲在面前,或者讓學生坐上她的椅子,老師的行為我不懂,卻會讓犯錯的學生羞愧,更會銘記老師的教誨。老師的言傳身教讓一個個頑童變成學子,也影響著學生的家人,原來的邋遢爛衫,變成干凈整潔的衣服。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寓意深刻。她是我的語文老師,她的每一堂生字教識課都是一場場生動的故事會,每一個漢字在老師的講解中都那么地鮮活。一個“人”字,在她的課堂里不僅僅是一個字,而是上下均衡,撇捺有度,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一個“團”字兒,她說,學習好,有才華的人才能團結他人領導他人。雖然老師的“說文解字”與我后來讀過的《說文解字》出處不同,說法不一,卻不相悖。老師媽媽培養了我對文字的興趣,這種興趣提升了我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更提升了溝通能力。
歲月流沙,風橋易老,老師媽媽的頭發也從花白到現在的銀白,我也閑怡弄孫了。最近拜見老師媽媽,看到她依然神采奕奕。那滿頭白發紋絲不亂,那是浸染了月華的輝影,這一根根銀發呀,一頭是老師,一頭系著學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位西方著名經濟學家說過這么一段話:“上帝的預言不是深不可測,只要科學的思考,科學地學習就能聽懂”。這些都在老師的教育中認知,在人生的閱歷中認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人的一生,是一段時時、事事尋惑解惑中過程。人為師,物為師,史亦為師。愛人人,人人愛之,所以師之眾,惑之渺;心思通暢了,前路就寬廣了。
偶爾,也會有人叫我作老師,我都會感動,欣慰,也誠惶誠恐。因為“老師”,無論是個詞眼,還是人人心中幾位銘記的恩師,都是美麗而高尚的。
雖然當今社會對老師對教育有不少非議,當然也有偏頗。是的,個別老師道德淪上,個別行為有悖教書育人的風范,那只是個例。由于人們心中的“老師”太完美,所以苛求也多,老師也是人,是人都會有瑕疵。何況,在圣潔的課堂外,作為學生或者家長的人們,又是否有過不合理的企求,或者骯臟的行為?何況,網絡的透明與信息的快捷,瑕疵也會的無限地擴大,只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前人與后者或者活在當下的人們,哪一位心中都會有幾位銘記在心,時時感恩,讓人感動的恩師。他們是一個個“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她們是一個個可親可敬的“老師媽媽”,因為他們的博學與博愛,人們心目中的“老師”永遠高尚。
“ 綠野堂開占物華, 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讀著白居易的這首《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我百感交集。社會呼喚師德,我們是否恪守師禮?
配樂散文我的教師媽媽 篇3
剛踏上講臺的我,由于經驗不足,我努力使自己扮演好雙重角色:一方面是學生,一方面是老師。作為學生,我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熱忱接受青年教師的指導;作為學生老師,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走上講臺的一堂課,當課講到一半的時候,做在中間的一個小女孩突然吐了滿桌子的臟物,頓時,班級秩序大亂,小朋友們一個個捂著鼻子,緊皺眉頭往后躲。我沒有責怪他們,說實在的,當時我也真的想吐。然而,我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同了,作為教師,我毫不猶豫地拿了抹布,替那個學生擦桌子。漸漸的,所有的小朋友都靜了下來,有的小朋友說:呂老師我陪他去廁所,有的同學悄悄地拿起了掃帚和畚箕``````
通過這件事,我感到了榜樣的力量太重要了,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日記中,我寫道:“我喜歡這份工作。在辛勞中,我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當引導學生懂得某個知識,看到學生臉上滿足的笑容時;當學生說‘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我’時;當家長說句感謝時,一切的一切委屈,辛苦都拋之腦后,心里有的只是甜蜜和滿足,也許這就是價值之所在吧!”
大家一定聽過這個故事,《中國教育報》曾經報道過一個山村女教師激動人心的故事,她的名字叫王鳳英,家住在城市,畢業后分配在遠離家鄉200多公里的一個小山村任教,而且一教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多么漫長啊!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呢?可王鳳英卻把自己生命中最絢麗的二十年獻給了大山。她愛這里的山,愛這里的水,愛這里貧窮善良的人民,愛這里求知似渴的孩子們。她已離不開這里的一草一木。組織上想照顧她,多次要把她調回城里,她都婉言謝絕了。可萬萬沒想到,就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里,她在給孩子們上課,突然“咔嚓”一聲,年久失修的教室就要倒塌了,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在自己的生命和40個孩子存亡之間,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孩子,她大聲呼喚驚恐萬狀的孩子快離開危險的教室。當她帶著孩子們來到安全的地方,才發現還有一個孩子呆在教室里,王鳳英義無反顧又沖進教室。當她把孩子推出教室時,無情的石頭砸中了她,孩子得救了,可王鳳英卻倒下了。人們含著熱淚。用最快的速度把她送進醫院。在醫院里,她還掛念著孩子們,她對前來探望她的學校領導說:“我不行了,我死后把我埋在山里,我要和孩子們在一起。”
人們遵照她的遺愿,把她埋在她曾灑下汗水和鮮血的土地上。在她犧牲的地方,人們建起了一座嶄新的教學大樓,取名“鳳英樓”。是的,山忘不了她,水忘不了她,人們忘不了她。每年清明節。人們總要在她的墓前獻上幾束火紅火紅的杜娟花,寄托著哀思。在她安息的地方,小草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小花搖臾,就像是她美麗的身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王鳳英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
一個好老師的生命是應當這樣渡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誤人子弟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驕傲地說:我把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孩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終生不渝地用知識和愛心澆灌這片肥沃的土地,讓他們在奪目的五彩光下綻放最燦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