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精選3篇)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1
不要在哀傷的詩句里告訴我:
“人生不過是一場幻夢!”
靈魂睡著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
它的歸宿決不是荒墳;
“你本是塵土,必歸于塵土”,
這是指軀殼,不是指靈魂,
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
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智藝無窮,時光飛逝;
這顆心,縱然勇敢堅強,
也只如鼙鼓,悶聲敲動著,
一下又一下,向墳地送喪。
世界是一片遼闊的戰場,
人生是到處扎寨安營;
莫學那聽人驅策的啞畜,
做一個威武善戰的英雄!
別指望將來,不管它多可愛!
把已逝的過去永久掩埋!
行動吧--趁著活生生的現在!
心中有赤心,頭上有真宰!
偉人的生平啟示我們:
我們能夠生活得高尚,
而當告別人世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間的沙上;
也許我們有一個兄弟,
航行在莊嚴的人生大海,
遇險沉了船,絕望的時刻,
會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
那么,讓我們起來干吧,
對任何命運要敢于擔戴;
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
要善于勞動,善于等待。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2
生命存在是必然的,那么就有我們活著的意義存在。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開始了生命的開端,開始了我們面對生活的開端。從我們一點點的長大,到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思維,其間我們要經歷多少風雨?我們的父母又要忍受多少的磨礪?說到這一點,不禁讓我想起,《孝經》里的一句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傷。
生命一代一代延續著,新生的生命代表著希望,年老的生命代表著對生命最后的總結。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其生命的意義。生命的長短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生命的長短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對于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愛人,我們的友人,我們希望他們幸福,他們長壽,但是這些都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而已,同樣的,我們自己的生命也被他們所祝福著,祈愿著。
然而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對于自己所珍惜的,自己所注重的,總是會傾注了滿腔的熱情,當擁有的這些失去的時候,我們會懷疑擁有時的意義。我們會責備上蒼,既然你要奪走這一切,為什么當初讓我擁有?所以越是我們珍惜的東西越會患得患失。
如果不是我們所珍惜的,我們會為它的流逝感到痛心嘛?就好像我們不會為了那些死有余辜的人流眼淚一樣,我們希望好人長命,我們希望壞人不要存在,但是如果純粹從生命的角度出發,再怎么壞的人,那也是一條命啊,我們會難過嗎?我想很多人是不會的,但是也有人會的!那就是其家人,關心他的人!
我們為什么而活著呢?我們因為生命的存在而活著,我們也為了愛我們的人關心我們的人而活著,也是為了我們愛的人和我們所關心的人!所以愛心可以拯救生命,為什么可以呢?因為我們用愛筑造了生命的奇跡!我們用愛填充了生命的空白,我們用愛豐富了生命的意義。
不要去懷疑我們活著的意義,我們應該去慶幸我們有活著的機會!不是嗎?很多人,在沒有生下來,就喪失了生活的機會,很多人,還沒開始感知自身的存在,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有很多人帶著遺憾離開,有很多人帶著眾人的牽掛離開。我想其實他們也不愿意離開,不愿意離開自己的親人,愛人,友人,但是他們沒得選擇。畢竟生,老,病,死是循環著的,是無法改變的。
我們無法改變的東西,我們就得嘗試去接受,去面對。我們可以不去掌握生死的長短,但是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去豐富生命的內涵,不論我們所擁有的時間是長還是短,至少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不愧來世上走了一遭。我來了,享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情,我走了,我帶走了眾人的牽掛,但是我不悔我來過,我付出過,我感受過!
基于這一點,我特別佩服那些珍惜生命,那些敢于為自己的生命而奮斗而努力的人們!盡管他們可能比常人要有更多的危險,盡管他們可能隨時會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為活著的每一天而努力著,為擁有的每一個日出日落而努力著,他們這么辛苦又是為了什么呢?為什么他們不去想死亡是一種解脫呢,那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命努力,他們不想那么輕易的放棄生命,不想就這么讓自己逃避現實,因為他們知道,活著就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要付出太大的代價,但是至少他們努力過!我們難道能不去敬畏這種生命的力量嗎?
同理地,我最輕視那些輕易放棄自己生命的人。那些為了一點點小事情,或者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輕易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因為他們自私,他們懦弱,他們選擇讓自己解脫,選擇把痛苦留給活著的人!其實我們都知道,地球不會因為少了誰而停止轉動的,相對的,那些選擇自我毀滅的人,除了他們的家人,關心他們的人,會真正為他們痛以外,誰還會為他們的死亡而痛呢?所以,我看不起他們,他們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卻把痛苦留給愛他們關心他們的人,甚至讓他們的父母親人白發人送黑發人,那又是人世間怎樣的一種痛呢?
我們會為了無辜生命的死亡而傷感,而難過,更何況是我們注重的人呢?我想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樣的一種痛,那是怎樣的一種悲,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哀傷呢?然而,當一切都成定局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悲傷也換不回生命的流逝。我們只能在悲傷中體會失去的痛苦。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失去的事實,為什么我們不去珍惜擁有時的每個機會呢?
我想,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好好珍惜自己活著的每一天,好好珍惜所以你關心和關心你的人,那么即使你失去了,我們也可以少了很多遺憾,畢竟我們曾經擁有過,我們曾經努力過,我們曾經深深的付出過。“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應該也是人生一大遺憾,但是我們為什么要到親不待的時候才想到去養呢?為什么不能在他們在的時候好好的對待他們呢?
很多遺憾我們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們有沒有做到呢?我們會在失去的時候去感慨,去悲傷,卻不知道我們在悲傷的時候忘記了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生命是需要珍惜的,而不需要用遺憾陪伴我們每一天!
當我們感慨生命無常的時候,請告訴自己:珍惜生命,珍惜我們活著的每一天!
青春勵志的詩朗誦三到五分鐘 篇3
我把周長比作我們的信仰,把面積看成我們幾年來物質需求的增長。我們的祖國正在和平崛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個圓一樣,當它從尋找物質轉變成尋找圓時,周長一點點被吞噬,正如我們的信仰在一點點地缺失。
周國平說:“現代生活的特點之一是靈魂的缺失。”是的。人們帶著冷漠的表情像游魂一樣行走;網絡上的刀光劍影;舞廳里的燈紅酒綠;人們綿里藏針,筆里帶刀,鉤心斗角……沉湎迷失像塵埃一樣迷漫于各個角落。舒婷的詩寫到:“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困惑了,難道剛從對神話的頂禮膜拜中倏然醒悟,我們就立即墮入黑與白的另一個極端,一如邏輯上的排中律?
當王朔罵罵咧咧掘魯迅的墳塋時,一位支持者(好像還是位作家)說:“什么年代了,還搞偉人崇拜!”此人有非凡之覺悟(倘若人人有此覺悟,則大同世界可計日程功),我建議他把郁達夫也否定一下。郁達夫說:“有了偉大的人物的出現,而不知崇仰、愛戴、崇敬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若偉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跫音已漸行漸遠?我困惑了。
阿Q臨死前有句豪言壯語:“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的忘卻精神是他的祖傳寶貝。我疑心靈魂的缺失是因為忘卻精神已進化得淋漓盡致。
幾十年的光陰磨滅了許多,也洗滌出許多。
當影星趙薇穿著印有日本海軍旗圖案的服裝在紐約街頭作秀時,我們能僅僅責備她嗎?她的無知不正是我們的無知嗎?她的忘卻不正是我們的忘卻嗎?
我在另一些事中堅定了我的想法。
日本至今不愿懺悔,岡森正宏公然為東條英機等甲等戰犯辯護,小泉首相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并得到近半數民眾的支持。而同在歐亞大陸,在以色列猶太受難者紀念碑前,德國毅然下跪,德國民眾帶著小孩進行教育。
在對比中我感到荒涼。日本竟能在譴責的口水流淌成的河流中安然泅渡!是否我們該想想自身的問題?為何龐大的中華無法顯出令人振懾的魄力。
我在作家張抗抗的《沙之聚》中找到了答案:當風滲透沙子,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沙子便走動起來,舞蹈起來,最終完成它(鳴沙山)的屹立。
人心之聚正如這沙之聚,信仰就是那滲透沙子的風。一盤散沙,何以有威懾力?
看著那規范、穩定、大面積卻短周長的圓,我又想起了紅柯所說的:“一個軟弱的民族,一個血氣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長個子。”什么時候,我們能讓信仰回歸,讓靈魂在場,讓民族重塑血氣?我依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