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散文的要求(精選3篇)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1
朗讀是達到語言規范化的途徑
我們的朗讀,必須使用普通話。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從語音上要求標準,從詞匯、語法上要求正確。雖然文字作品的多種多樣、古今中外都有,朗讀時要尊重原作,但是,聲、韻、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聲音樣式,不能不講究規范。這是歷史發展的要求、時代的要求。1958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朗讀,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形式,是達到語言規范化的途徑。不學習普通話,不掌握普通話,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朗讀者。而學習朗讀的過程,同時就是學習普通話的過程,通過朗讀學習普通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朗讀者要朗讀某篇文字作品,這作品里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首先解決聲母、韻母、聲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等問題,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馬虎的事。初學普通話時,在朗讀中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也比較容易糾正錯誤。諸如把“南方”讀成“蘭帆”;把“農村”中的“村”字的調值讀成33或22,而不是55;把“戰士”讀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中格式;把“好啊(哇)”讀成“好呀”……這都不標準,不能說是普通話。在說話時,既沒有文字依據,語流又快,口腔再松軟無力,就不容易感覺到存在的問題,事過境遷,糾正起來也實在困難。如果加上方言土語摻雜其間,與普通話的距離拉大,當面校正更覺吃力。因此,在朗讀文學作品中使語言規范化,就成為朗讀的重要作用之一。
自己朗讀,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同聽別人朗讀結合起來。聽標準、正確的朗讀,同自己的朗讀加以對照,就可以在比較中認識到什么是普通話的標準音,什么是方言上語,怎樣讀才對,怎樣改正不正確的讀法,等等。相當多的人是從聽電臺、電視臺的普通話播音,聽朗讀唱片或錄音磁帶中學習普通話朗讀的。正因如此,周恩來同志于1958年l月10日,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的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就強調指出:“北京語音是個標準,有個標準就有了方向,大家好向他看齊。……比方對廣播員、電影和話劇演員、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就應該要求嚴些……”這方面的專業人員應該是人們學習普通話的榜樣。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持別指出:“每年有上千萬兒童進入小學,訓練普通話應該從他們開始。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成百萬的教師是普通話最直接的教學者和宣傳家”,應該“使學生不但在語音方面,而且在書面語言的語法、修辭、邏輯方面都能得到有系統的規范化的教育,消除目前很多學生在中學甚至大學畢業以后還不會說普通話、不會寫通順文字的現象。”這個要求在今天看來仍顯得十分迫切。
語言規范化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朗讀在推動語言規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有的人,日常說話中帶有明顯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讀,卻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話的標準,這不是恰恰說明了朗讀在語言規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學習和掌握普通話,達到語言規范化,完全可以通過朗讀率先實現,這是一條快捷方式,我們應該把它充分利用起來!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2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可以多為學生進行范讀,以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讀得多了,學生的語感就會更好,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也會更強。學生愛讀、會讀,才能有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朗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當學生逐步掌握文章內容時,我們的教學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3
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